艺术设计风格转变中的继承、反叛和超越性规律分析
2010-08-15滕明堂
滕明堂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从1850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算起,西方近现代设计也大致经历了150多年的历程。近现代设计的兴起是新时代的要求,是由传统手工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化的标志之一。从18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期的100年时间里,可以看做是西方近现代设计黎明前的黑暗期。在这一时期,现代工业设计在传统手工艺设计面前虽然还显得唯唯诺诺,但已经蓄积了足够的爆发力量。进入19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近现代设计迎来了自己的曙光,以“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新生设计力量开始崭露头角,用自己的设计实践扛起了西方近现代设计的大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启了世界近现代设计的发展之门。
纵观西方近现代设计的发展,每一次设计风格的转变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必然,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学、技术等共同支配下的必然要求。
1851年,在斯托克顿设计的“水晶宫”中举办了第一届伦敦世界工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可以看做是西方近现代设计兴起的导火索,以莫里斯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设计师、艺术家们,发起了一场旨在“振兴手工艺设计,提高艺术设计水平”的设计运动——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这次运动中,设计先驱们从当时的工业设计现状出发,提出了重视传统手工艺并进一步发扬广大的观念,以期实现设计与制作的统一,借此来抵抗现代工业生产对传统手工艺的排斥和压制,以及由此引起的设计与制作相互脱节的问题。号召通过艺术家与工艺匠人的通力合作,实现艺术与手工艺的相互结合。因此,这一时期的设计产品大都带有明显的手工艺的影子。但是,由于以科学和技术为先导的大工业社会正在到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所倡导的设计风格从根本上来讲是排斥现代工业的,这就违背了社会及设计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没能捕捉到时代发展的脉搏,也就最终注定了其昙花一现的命运。
19世纪和20世纪交接之际,整个西方在文化艺术思想等领域显得异常活跃,以萨穆尔宾、吉玛德、霍塔等为代表的新艺术运动开始兴起,设计师们开始站在正确的工业时代的立场上,抛弃一切旧有的传统,开始追求新的符合时代的设计形式。对机器工业时代的肯定是新艺术运动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最大区别之一,设计师们力求以“新”的姿态摆脱“旧”的装饰、造型和样式。但从总体上来看,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在形式上仍然没有彻底跟上机器工业时代的步伐,到处还充斥着类似于艺术和手工艺时代的造型和纹样。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的工业化体系基本上已经完全确立,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空前的繁荣,新的艺术流派不断涌现。立体派、分割主义、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等全新的文学艺术思想充斥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艺术领域。这一时期的设计也极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些新兴艺术流派的影响,并形成了与新艺术流派密切相关的新的设计风格与流派,比如荷兰的风格派、俄国的构成主义、德国的青年风格等。这些纷杂的设计流派在相互的影响与交流中最终融合成对现代设计影响巨大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紧紧地把握住了当时时代的脉搏,捕捉到以速度、力量、简洁为特征的时代气息。现代主义设计师门不仅承认机械工业的主导地位,而且大力歌颂工业文明,表现工业文明。“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形式追随功能”、“少则多”的设计理念贯穿着当时的整个设计界。现代主义设计的这种冷漠、理性的设计风格恰好吻合了当时以机器工业为代表的时代特征。
到了20世纪50年代,西方世界开始从战争的创伤中慢慢恢复过来,整个社会从经济到艺术、设计等文化领域呈现出一种全然不同于以往的面孔。人们的生活开始从“基本生存状态”向“丰裕的生活状态”过渡。在设计领域,那种为满足生存状态而产生的冷漠简洁的设计必然会遭到排斥,人们开始呼唤与丰裕社会相对应的设计形式的出现。以波普设计、解构主义设计等为主体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便登上了设计历史的舞台(本文关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界定,以“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之后”的观点为出发点,而不是作为一种以“崇尚装饰、象征”为特征的独立设计风格看待)。这一时期的设计基本上以标新立异为标杆,追求新、奇、怪,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反传统、反现代主义的设计倾向。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一系列资源、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再加上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又迎来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生活环境,与之相对应的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也应运而生。绿色设计、有机设计、高技术派设计等则成为现代设计新的风向标。
通过对西方近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历程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继承、反叛和超越是艺术设计风格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规律之一,任何一种新的设计风格的出现都必然与前一设计风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反叛和超越的关系,没有哪一种设计风格是完完全全脱离前一历史风格而独立出现的。其中,继承性就是指在艺术设计风格的演换中,后一风格必然是在前一风格的基础上形成,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前一风格中对其自身风格来讲的可取之处。反叛性则是新风格得以确立的关键,是对前一风格的背离。而超越性更多的是指后一设计风格是对前一设计风格的完善及设计理念的突破,是人类的艺术设计得以不断进步与完善的根本。以后现代主义设计与现代主义设计为例,继承性体现为后现代主义继承了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反叛性则体现在对于现代主义设计所推崇的“无饰之饰”设计装饰理念的反叛,后现代主义设计中针对现代主义设计所提出的“少则多”的装饰原则,提出了与其针锋相对的“少则烦”的装饰原则。从而实现了一种设计装饰理念的超越。
从艺术设计风格更替的继承、反叛和超越的特性来看,每一次设计风格的更替,所继承的都是前一风格的合理因素和与时代吻合的因素,所反叛的是与其时代特征相背离的因素。设计风格的继承、反叛和超越的发展规律要求现代的艺术设计要对已经过去的和当下依然存在的设计风格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既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完全否定,要虚心接受和继承其中值得肯定的一面,同时要敢于否定其不合理的一面,敢于挑战和反叛,敢于创新。从现代主义设计开始,“功能第一”的设计信条几乎贯穿了整个设计风格的更迭转换中,所不同的是不同设计风格对于“功能”的理解和阐释有所区别而已。功能是设计产品得以存在的根本,因此,“功能性”也是任何一种风格的设计的核心追求之一,万变不离其宗。一旦某一设计风格抛弃了设计的本质核心内容,就会沦为纯粹的形式主义,设计上的这种对功能性的一贯追求所体现的就是设计发展中的继承性特征。同时,设计本身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继承上,如果只是一味地继承,设计就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反叛传统是设计创新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敢于去除旧有的不合理因素,确立新的符合时代的新的设计形式和风格。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斗争才得以实现,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是一样,每一种新的设计风格的确立都会充满着诸多的坎坷,也正是在这种曲折磨练中艺术设计才得以逐渐成熟起来,最终实现了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向着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方向不断进步。
对于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要以历史为鉴,把握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反叛和超越性的规律特点,找准正确的设计发展方向,尊重和运用设计发展的规律,培养真正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设计人才。继承、反叛和超越性作为艺术设计风格转变的重要特征,既体现在思想理念方面,又体现在具体的外在形式上。任何的艺术设计都需要继承和学习前人的先进合理的经验,但又不能裹足不前,还要敢于跨出具有前瞻性的一步,实现历史的超越,只有这样,艺术设计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2001.
[2]大卫·瑞兹曼,刘世敏,李昶等译.现代设计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