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邓小平农业经济理论

2010-08-15马延泽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集体化农业思想

马延泽

(承德市委党校,河北 承德 067000)

邓小平同志极其关心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把农业经济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他亲自领导的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事业的发展。

为了指导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邓小平同志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出发,对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理论、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农业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理论等,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对于深化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解决新世纪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理论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尤为突出。为此,邓小平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一贯坚持经济工作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农业是根本的思想。1962年,他在谈到怎样恢复农业生产时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1963年,他强调说:“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从长远看会发展得快一些、好一些。我考虑,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工作的重点,必须按照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适当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总结国内建设的教训时指出:“现在我们的弱点基本在农业。每年增加一两千万人,要吃、穿、用,压力很大。”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刚恢复工作不久,就指出:“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80年代初,他在规划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时指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1982年他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又指出:“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安定不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他还一再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农业搞不好就要拖工业的后腿。”“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现代化。如果农业搞得不好,很可能拖国家建设的后腿。”

从邓小平的论述中,我们可进一步领会到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农业是根本,是战略重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不可动摇,这是他站在长远发展高度,根据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农业不仅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了粮食和农副产品等生活资料,而且为工业和其他产业提供了原料和广阔的市场;我国人多地少,人均拥有资源量低,粮食问题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且随着工业化加速而占用土地,耕地将进一步减少,人增地减、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粮食问题也日显重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渐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及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致使农村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国家财力有限等这些基本国情而提出的。这既体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普遍规律,又突出了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人口大国的特殊重要地位。因此,邓小平关于“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

二、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方向的理论

邓小平在设计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时,指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必由之路是集体化和集约化,他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农业集体化的有关思想,同时又有极大的创新。

邓小平对农业两个飞跃的问题曾先后做过三次论述。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关于农业“两个飞越”的思想。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农业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1990年3月3日,邓小平进一步论述了他的两个飞跃的思想。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坚持长期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两个飞跃的内涵,指明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992年7月邓小平在审阅党的十四大报告稿时说:社会主义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也是公有制的范畴。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集约化。现在还是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果农民不提集体化的事,也不要急,等条件成熟,农民自愿了再搞。在这里,更加明确提出了没有集体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想。

由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必然要走集体化和集约化的道路,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二是实现农业集体化和集约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三是发展集体经济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能急。四是实行集体化,必须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五是目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低水平的集体化。随着生产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完成“第二个飞跃”。

三、关于农业发展动力的理论

农业的发展以什么为根本推动力呢?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对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邓小平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有:

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是我国农村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就其实质来讲,是农村经营形式的变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改革,由于符合亿万农民的意愿,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不仅使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也为整个国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视物质利益,实行多劳多得,提倡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确立科技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他阐明了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四、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突破传统的单一农业观念,站在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高度,系统地提出了农业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新思想。

邓小平认为:“农业翻两翻不能只靠粮食,要靠多种经营。”这一论断是对过去“以粮为纲”的矫正。在三中全会以前较长一段时期里,发展农业孤立强调以粮为纲,农业反而发展不起来,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很困难。在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实际上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那就是“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能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能大幅度增长。”邓小平的这一思想,纠正了长期以来单一发展农业的传统思想,确立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现代大农业的思想。

[1]李解放.邓小平农业思想初探[J].农业经济,1992,(9).

[2]王宁.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及其特点探析[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6).

[3]张术环,段燕.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观[J].福建党史,2007,(3).

猜你喜欢

集体化农业思想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浅析中苏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社会主义改革描写
用理想培育班级核心价值的探索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