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0-08-15许海潮张国伟江铁成
许海潮 张国伟 江铁成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编导专业是近年来根据传媒市场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在原有影视编导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广播电视编导和文艺编导两个方向。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依照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增设策划与创意岗位群。本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基础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全国的文史类考生,2008年编导专业被评为“院级特色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编导专业从2010年开始面向全国的艺术类招生。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主要因素有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基本条件、专业教学团队、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等。本文主要从编导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部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和产学结合三个方面分析编导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职教属性,意味着其所培养的人才是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偏离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的需求。由于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高职学院的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地调整更新,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这也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框架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专业建设应是高职教研教改的核心,而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建设。
编导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辅以各种综合应用能力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各种专业职业能力的考核和各种类型的各级专业评比比赛,力求培养持有“双证”、“多证”的编导专业人才。
本院编导专业根据媒介市场需求分别设置了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和策划与创意三个职业岗位群,以教学为中心,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以《电视节目策划》、《导演技巧》、《广播剧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文艺编导》、《电视节目编导》、《电视摄像》、《premier制作》、《新媒体基础与应用》等课程设为核心课程。按照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原则,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围绕职业必备的技能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核心课程体系。第一个层次是节目编导所必备的基础课程,如“广播电视概论”、“导演基础”、“影视鉴赏”、“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这4门课是专业入门课程,也是学习专项技能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广播电视采编与制作的课程,如“电视摄像技术”、“电视照明技术”、“广播录音技术与艺术”、“电视画面编辑”等,第二个层次的课程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所需的技能进行分解,分项学习,以求在每项技术中深入一层。第三个层次是“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策划与创意”等综合性的专业岗位群课程,其中“电视节目编导”是一门综合课程,这门课程实际上是把专项技能课程再强化综合一遍,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完成5-10分钟的电视短片。第三个层次的三个岗位群课程是三个方向的集中训练课程,给学生今后职业方向的定位提供一种选择范式。三大课程核心体系,一层比一层深入,环环相扣,既满足了职业技能之“必需”,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主干框架。在此基础上,再开设一些必备的人文素质课程,以概要的形式进行“素养式”的灌输。这样,既避免了求全而忽视了专长,也避免了太专而缺乏适应性。
在教学改革方面,课程组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改革课程建设内涵。以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内容,创建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要求。具体方法为:
第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实行联合实训。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将《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文艺编导》、《广播剧》、《电视节目编导》等课程作为项目式教学的先锋,与《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两门同学期开设的课程进行联合,文案的策划由《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文艺编导》、《电视节目编导》的代课教师指导,根据文案拍摄的素材,剪辑与制作由《电视摄像》和《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师指导。通过课程联合实训,打破了课程局限,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而且可以有效利用学院现有的设备资源,节约教学成本。
第二,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实施产教结合。课程以广播影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以“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相结合,技术、艺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三结合为原则,打造了专职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构建了技术、艺术、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模块,形成了课程与行业一线单位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创新机制。
第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小组协作。广播影视行业是需要高度协作的行业,课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在课程开设之初就成立课程小组,课程小组的成员要根据电视栏目组的岗位设置分别承担不同的岗位,小组合作贯穿在每学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行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校内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组成。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训室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融教、学、做于一体,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电视栏目策划、编导与制作的知识与能力。
第四,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实施工学结合。课程从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从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入手,确定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联合创作—毕业实习”五个环节组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课程实践环节,将课程教学延伸到不同环节的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工学交替。
教学手段的改革也必须在教学改革中体现出来,我们提出“要为学生一辈子着想”的教学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既掌握谋生的技能,又增加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要具有再发展的知识迁移能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将开放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始终,改变传统高校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的刻板教学模式,全面实行开放性教学。具体的手段有:
其一,实施教材的开放性。改变用一本教材作为教学范本的方法,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需要为依据进行教学。传媒行业是飞速发展的行业,知识老化特别快,单一教材难免滞后,教材开放则可兼收并蓄各取所长,知识点通过大纲组合起来,既有一定的规范性,又充分调动了教和学的积极性与灵活性。这种采用以主教材为主、多种教材为辅的开放性教材体系,可以不断把新的理论、新的知识融进教学体系中,把先进的东西作为我们的起点。特别是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专门为该专业编写的教材很少,选择相关学科的教材,内容上不是太杂,就是太专。因此,我们采用以大纲为纲、以讲义为本、以教材为参考的方法,在内容上完全以专业需要为筛选原则,尽可能少让学生学过时的、用处不大的知识。比如,《影视鉴赏》、《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为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还配置了相关的影像资料,实行多种媒体教材的组合。
其二,实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在专业教学中,提倡“讨论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鼓励学生学前探索性学习,学中吸收性学习,学后创造性学习。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改变传统高等教育中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当今社会中的影视现象及时组合到课堂教学中,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参与研究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了解知识的现成结论。这种授课方式与传统高校经典式的教学方式相比似乎少了点学究气和理论性,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开发,创新能力较强。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效果已经显现出来。
其三,实行开放的考核形式。先进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最终还体现在考核方式和内容上。我们比较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考核,因此,试卷中分析和操作题型所占比重较大。用小论文、课程大作业、创造性成果代替某些课程的书面考试。将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由期末单次书面考试改成以学期内作业平均分为主,或以动手实践为主的考查方式,使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逐步解放出来。
其四,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编导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除了利用校内较先进的实验条件,狠抓常规的课程实验外,还把经常性的见习、实验和集中性的岗位实习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入学第二年,即稍稍具备专业知识后,就利用寒暑假到电视台见习、实习。我们在多家电视台建立了实习基地,与电视台保持良好的互惠关系,学生到了高年级再按教学计划的安排,到电视台集中实习。在实习期间,有些基础好的学生,几个人在台里老师的指导下,能制作一个栏目,从策划到拍摄全由学生担任,节目播出后,受到社会的好评。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课程实验和社会岗位实习,不断深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提高了动手能力。
二、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走出校门就直接就业上岗。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既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期望,也是各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唯一的途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因此,高职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先进的实训教学体系,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而其中校内实训体系的建设成本较高,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包袱。我国高职学院由政府全额拨款的极少,大多数学院是部分拨款和自筹资金。由于办学经费来源有限,并且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校园基本建设的投资额度较大,因此,实训设施上的资金投入必然受到制约。所以,高职院校如何保障实训建设资金的充分投入,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编导专业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需求,本院现已形成了一个具有职业氛围、设备先进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包括学院的学术报告厅、演播厅、计算机中心、广播电台、实验电视台、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发送接收实验室、电子制作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多媒体网络语音室、动画制作室、广告制作室、画室、DV俱乐部、DV社、报社、校园网、系网、录音棚、艺海传媒策划公司、电视节目制作编辑室、非编实验室等综合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配有专门的实践管理人员,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校外,编导专业与安徽经纬农业科技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流金岁月影业公司、合肥中山学校培训公司、桐城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保障学生校外实习正常。校外实训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在实施项目教学、学生岗位实践、毕业实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鼓励学生成立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种兴趣小组,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兴趣,也培养学生自主和独立的人格。如“影评协会”,以每周组织观摩优秀影视名片为主,对经典影片和流行影片进行观摩讨论,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走上讲台,介绍影片相关知识,并组织讨论。摄影小组组织实地拍摄,举办摄影作品展。导演创作兴趣小组自编、自演小品,创办自己的刊物。学生在参与专业相关性的小组活动中活跃了身心,也在小组组织和协调发展中锻炼了能力。
定期组织全员参加专业技能技艺大赛,围绕专业学习,举行多个项目的比赛,如全省影评比赛、影视作品评论比赛、影视片段模仿比赛等,有利于学生在比赛中得到发展。学校是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地方,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自信心、勇气是学生今后发展必备的素质,因此要让学生在自己所擅长的项目上获得成绩,得到锻炼,提高自信心。
经常性地进行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展播,激发学生把知识变成成果。人类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学生在成果的展示中,自信心、荣誉感会得到加强。根据专业特色,定期展示学生的作业,将学生的作品制作成展板、刻录成光盘进行公开展演,实际上促成了学生的成就感,也激发了专业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为找工作时展示自己专业学习成果打下了基础。
编导专业的特点是实践,“工作室制”是以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教学的模式。工作室的建设是关键,一年来,新增建了2个工作室,有导演工作室、录音工作室,完善了1个工作室的建设(艺海传媒策划公司)。校内工作室白天全面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在编导专业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有益的训练。一年来,完成电视新闻节目2期,电视谈话节目5期,电视娱乐节目2期,广播剧作品25部,DV电视短片36部。
三、产学结合
编导专业特聘了一批知名的专家担任外聘教师及客座教授,进行教学讲座和指导学生的日常实践教学。与多个企事业单位达成了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在校外企事业单位实训、实习。派遣专任教师每2年中有6个月以上的时间在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
与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台专题文艺部合作开发课程《广播剧创作》。
以《全国“清风和谐”廉政广播剧大赛》为契机,由编导专业教师负责导演与编剧,影视艺术系录音艺术专业负责录音与音乐、音响编辑,播音主持系负责主要演员的配音,实训中心老师也客串演员的配音工作。由于首次参加专业性的全国比赛,特邀了校外专家担任编剧和导演指导、音响指导。选送的教师作品《不许拆包》获优秀奖,学生作品《袖珍村官》获鼓励奖。广播剧作品首次尝试了以项目为任务,多专业联合作业。这是实施产学结合的一个新成果。编导专业学生的电视DV作品《别伤害了金子般的心》在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二等奖。
在编导的专业建设中,突出的难点是产学结合,怎样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怎样重视教师科技开发和服务能力的培养,怎样从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及为社会技能培训、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还有待加强。在编导专业建设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只能“与时俱进”,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解决。
[1]关于做好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Z].教秘高【20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