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的大学语文教学

2010-08-15唐朝文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素质教育

唐朝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大学语文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一)历史沿革

一个世纪前,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诞生之际,京师大学堂等高校即在预科开设“经学大义”、“诸子”、“辞章”和“作文”等语文性质的基础课程。在经历了1913年的癸卯学制、1938年的国统区高教改革和1943年的屡次变更和确认后,“大一国文”始终是全校性的必修课,并有了黎锦熙、朱自清、伍淑倪、魏建功、卢冀野主编的《大学国文选》教材。[1]

新中国建立之初,大学语文课采用郭绍虞和章靳以主编的《大一国文》教材。直到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被全面停开,此后便长期中断。1978年,由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倡议,在全国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四个方面:“交流工具训练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2]

(二)现实问题

据了解,大学语文(理工科)全国统编教材最初按国家规定有108个课时,后来缩短到36个课时,但大部分高校并未按这一要求给予大学语文“正当的权利”,即使是开了大学语文课的学校,学生念英语的时间是中文的6倍以上,甚至更多。[3]大学语文的现实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课程定位的困惑[4]。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下“科学主义”的实用教育盛行,从教育观念上导致了大学语文以应用能力为主的工具性定位,以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的人文性定位和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兼及语文能力拓展的人文性与实用性并举的课程定位则成为一厢情愿的要求。

2.课程性质的模糊[5]。在各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法”的规定性。当需要向大学生补基础知识时,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当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时,它又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并驾齐驱时,它又成了“大学语文”知识课。要逐步改变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的现状,就要将该课程性质定位在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的人文性上。

3.教材建设的冗杂[6]。大学语文教材在“求好、求多、求广、求新、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要求下,大多是按照文学史的线索,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还有一些教材是按体裁分类,以诗歌、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范文上百篇,导文几十篇,附录十几篇,种类不少。在教材厚重全面而课时有限的情况之下,教材成了“高头讲章”,逐渐失去了教材本身的作用和意义。

4.教学模式方法的呆板[7]。文学教育空洞的“知识论”盛行于大学语文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介绍作者生平,解词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然后是背诵和字词句章的操练等“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语文课所具有的体验或者激情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全然退隐。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因此,很多学生戏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

5.评价指标的单一[8]。大学语文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目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等。

6.教师队伍的浮动[9]。由于没有学科地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存在进修难、上学提高难、评职称难的“三难”现象。许多学校多采用“新教师顶顶,老教师搭搭”形式临时组建,由此导致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一直不固定。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又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授课质量的下降和大学语文课不能长期有序地开展,致使《大学语文》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二、关于文化素质

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文化素质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同时,要强调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0]。2005年在清华大学召开了“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暨高等学校第四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周济部长在会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行素质教育;要抓住机会,乘势而上,开创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局面”。2006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综上所述,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教育,是通过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伦理学等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品质和阅历经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牢固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修养以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

三、大语文教育观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旅美华人把孩子送到了当地的学校,谁知孩子第一天学会说的话竟然是“我要上厕所”。这使她大为恼火,一气之下,电话上与校长“刀兵相见”,但校长的一句话却把她给“噎”住了。校长说:“请你留心一下,你那5岁的儿子最常说的不是这样一些话吗?”“高雅”当然是需要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一直是在讲台上“高雅”得走不下来,无法走向生活。“大语文教学观”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来源于生活,必须在生活中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11]。笔者认为“大语文教学观”主要体现在“大”字。细细地想想,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闲聊、娱乐、谈情说爱等等,哪一方面不需要语文?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这句话也从语言的习得这个角度揭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大语文教育的范围是针对小语文教育的范围而言的,它的范围扩展到课堂以外的言语交际的一切环境,比如: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语言水平。还有学科(课堂、课本)语文活动、其他学科(政、史、地、理、化、生等)语文活动、影视报刊语文活动,第二课堂(文学社、报道组等)语文活动,第三课堂(社会、人生、自然)语文活动。这个范围完全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内涵。正像张孝纯先生所言:大语文教育是以语文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各方面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通过这“三个结合”,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深化。大语文教育这个能辐射各个角落的理论,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

四、余 论

当前各高校正大力整合、完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尚欠明确,仍存在着诸多与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大学语文从理念到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改革可谓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既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具有的广泛性、修养性、交融性、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它人文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基础性、人文性,可以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等融为一体。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决不能仅看成高三语文教学的延续,当成考试科目的主体,形同“高四”语文,而应该从“大语文”教学观这一角度出发,争取把它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平台课程加以建设,在理工科院校尤其应该将其作为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来开设,以发挥其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大语文”观的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这一目标,深入挖掘语文课程深厚的人文内涵及其育人潜力,以帮助大学生成为更有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以及更有文化品味、善于交流与合作的高素质人才。

[1]王步高.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4,(4):38-40.

[2]周全星.大学语文课程溯流及其发展趋势和任务[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0,(5):54-55.

[3]黄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4-05-14(4).

[4]杨秀芝.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1):14-15.

[5]余亮开.大学语文教学的反思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143-144.

[6]史礼心.大学语文教材综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1-155.

[7]赵飞.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1,(3):51-53.

[8]王桂波.论母语危机背景下大学语文及其所肩负的文化期待[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60-63.

[9]曾加荣.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6,(9):21-2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J].中国高等教育,2004,(7):3-9.

[11]李新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语文中品味生活[J].新课程研究,2009,(8)127-128.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