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2010-08-15贺会玲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分析

贺会玲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1)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其基本要求就是以学科领域的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将体验和经验的获得作为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该模式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对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PBL的特征

1.问题的真实性、开放性和跨学科性。PBL要求学生面对现实中的真实问题进行探究,目的是寻找对真实问题的真正解决,因而具有明显的真实性;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因而具有开放性;PBL的问题来源于实践,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尽管问题可能是以某一学科或某一知识点为中心而设计的,但是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呈横向、交叉状态,实际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理解和分析。

2.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建构性、自主性和合作性。PBL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经历,学生在确定问题、寻求解决方法、选择信息、分析信息、合成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建构自身的知识;由于PBL的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和职业实践,含有许多未知的成分,带有一定的复杂性,有时问题本身甚至具有不确定性,无现成答案可循,学习过程完全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需要自己去搜寻和发掘有关资源,需要自己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和材料;问题是开放的、真实的,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分析问题,共同承担责任,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励和沟通,形成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

二、PBL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认知信息的加工者、认知结构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桥梁和阶梯,诱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取知识。因此,好的教学必须把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对事实进行尝试,观察现象,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提出问题,并亲自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形成相应的技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PBL学习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厚实的心理学支撑。

2.杜威的实用主义学习理论。杜威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传递经验的方式”,“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他又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的实验室,学生通过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渐渐增长其经验,养成参与社会生活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起着传递和交流人类社会经验的作用。因而他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求学问,即“做中学”。杜威的实用主义学习理论为PBL学习模式提供了哲学基础。

三、PBL的实施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职业实际的事例,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且利于学生内心体验的表现手法,向学生展示具有疑、趣、难等特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激发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心智水平,可以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多样性、实用性、开放性、挑战性等特征。情境中的问题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又需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解决,以“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为适度,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

2.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情境,自主搜寻有关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提出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案、思路和计划。这一过程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自主探索,如理论分析、实验探索、网上查询、社会调查、参观实习等,确定研究的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研究方案。

3.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PBL的核心,根据问题的性质,把学生分成异质小组;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收集充足的数据并进行有关的实验,以假设和解答的形式开始为问题提供解释,并思考他们的假设和解答的合理性以及所收集信息的质量。在学生提出多种探究方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积极探索,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并从多种探究方案中,寻找或优化组合最佳方案,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4.评价反思。评价反思的过程既是丰富和完善个体问题解决图式的过程,也是深化和提高知识概括性,将特殊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推广到更加一般情形中去的过程,是PBL的重要一环。这一阶段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分析、反省和评价他们的思维过程,评价的内容有课题的选择、学生在小组的表现、研究方案的确立、结果的表达等,通过评价反思,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分析、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延伸出更多的新问题,使教学中每个问题的结束成为新问题的开始,为终身学习和技术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PBL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借鉴意义

1.问题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和基础,重点是问题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答案,问题的性质和质量是PBL成功的前提。首先,问题与学生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应当密切相关。其次,问题应该具有足够的复杂性,与真实的复杂问题情境接近。教学中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问题的形成将学习内容与专业实际结合起来,围绕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的问题、研究项目或课题建议,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真正做到引导而不牵着走,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代替,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2.围绕不同的问题,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倡导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PBL学习模式要求学生针对现实生活和职业实际中的问题进行探究,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相互依赖和协作,职业活动中不仅需要竞争,还需要主动合作的精神,有竞争才会有压力、有动力,也才会有发展和进步。团队学习将大多数学习过程安排在小组或团队中,所有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个人能力与合作技能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3.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除了根据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要求对教材内容及时进行适当增删外,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思路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探索以问题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以某一知识点或某一岗位(群)的需要为切入点,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方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有可能跨越传统的学科边沿和方法,对所选择的复杂问题的形成有深入的了解。

4.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之面向市场,适应不同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实习,促进教学更好地与就业市场接轨,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充分了解职业情境,积累职业经验,为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1]Hmelo,C. E. Ferrari.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ial:Cul tivat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J].Journal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1997,20(4).

[2]安蓉,王梅,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问题式学习的应用[J].江苏高教,2007,(2).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分析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