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弱势”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2010-08-15林文展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弱势毕业生专业

林文展 杨 春 鲁 明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0)

近年来,在众多高校迈进综合性大学行列的进程中,高校的专业设置更为全面,学科结构更为合理,各学科之间协调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一些新办专业或基础性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往往“拖学校就业率的后腿”。如何有效地促进弱势专业学生实现就业,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当前许多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新形势下“弱势”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弱势”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

所谓“弱势”专业,是相对金融、经管、外贸、通信等毕业生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和优势专业而言。根据就业情况来看,本研究中的“弱势”专业主要指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偏冷门专业,由于社会组织部门对人才的吸纳量有限造成就业面狭窄,比如历史、农、林、地、矿类专业;二是基础性专业,这类学科理论性强,但在实际运用中比较虚泛使得就业困难,如哲学、思政教育等;三是新开设的专业,学科发展刚起步,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未经用人单位检验,因而毕业生相对来讲缺乏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就业难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学生家长甚至因为大学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而怀疑大学教育的作用,产生“大学无用论”。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高校“弱势”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形势则更为严峻。

1.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在校生数量逐年增加。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虽然扩大了高等教育受众面,提高了人员素质,但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60万,加上近几年沉积的未就业毕业生480万[1],有近千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而且,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在不断上升。在市场对人才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短期内很难吸纳大规模的新人才。因此,不论是供需失衡还是结构性矛盾的存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难以在近期内缓解。

2.世界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压力

2008年9月开始蔓延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各国企业的冲击正逐步显现。其中,房地产、金融证券、进出口行业受影响较大。经济增长是提供就业机会的源动力。对于依赖出口的我国经济来说,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水平降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调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是多年来在第三季度用工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下滑。[2]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在企业裁员或变相裁员风潮下,2008年的校园招聘不如往年开展得火爆。一些企业招工人数大幅缩水,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对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弱势”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相对热门专业来说,“弱势”专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弱势”专业的毕业生要在就业市场这块大蛋糕上分得满意的一块,需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付出更多努力。“弱势”专业的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既有自身因素的影响,也有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原因。

1.“弱势”专业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一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该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成功的砝码。但对“弱势”专业来说,有三方面原因影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挥,进而增加了毕业生在求职中获取职位的难度。

(1)技术性和实用性不强。这是“弱势”专业的共性,也是弱势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获得一席之地的根本原因。由于“弱势”专业偏重理论,或知识趋于边缘化,毕业生说和写的能力不错,但对企业至关重要的操作和实践技能掌握甚少,讲求实效和利润的企业自然不愿意雇佣此类人才,也不太愿意花高昂的成本来培训他们。

(2)根基薄弱。高校新成立专业是完善学科结构、扩充办学领域的需要,但由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并在相关专业领域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方面还需时日验证。在社会对新专业还不太了解的情况下,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使企业倾向于好的老牌专业。而且,生源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使“弱势”专业更弱。同一所学校,新专业的招生条件往往比好专业低得多,甚至有的生源主要是调剂录取而来,这些问题堆积到学生毕业就会在就业上体现出来。

(3)缺乏专业知名度与校友资源。任何品牌都是由质量、服务、形象及文化等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都需要一定时间来展现和沉淀,高校专业学科品牌的构建亦如此。新专业尚未在高校和社会领域内形成良好的口碑,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很高的社会知名度,自然影响到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在发达国家,即便是劳动力市场中介体系相当完善的条件下,基于人脉资源的社会网络资本的使用在大学生寻找工作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对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成功求职显得格外重要。由于专业上的联系,校友资源是一笔宝贵财富。对历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当部分是通过往届毕业生介绍、推荐的途径而获得成功的。但对新专业或往届就业质量不高的基础性专业而言,校友资源十分缺乏,没有形成就业资源链条,少了条帮助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2.毕业生求职期望值过高

虽然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但很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精英阶段,就业期望值高,把就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企业、政府机关或薪资高的外企。这就大大缩小了毕业生择业范围。尤其是对弱势专业学生而言,这类思想会更加缩小本已很窄的就业领域。而且,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期望会互相影响,容易造成跟风或盲目攀比现象。一些“弱势”专业学生没有认识到所学专业和自身技能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异,而只注重在薪金上比较,结果错失许多就业机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3.就业市场萎缩

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为了“生存”,在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不得不通过重组、减薪和裁员来减少开支。在金融、房地产、进出口、物流等行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减肥”的情况下,短期内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招聘,岗位需求的萎缩给毕业生求职带来了新压力。例如某国际知名物流公司,将广州分公司和深圳分公司合并,并取消了09届校园招聘计划。在力求平稳渡过危机的情况下,企业都希望招到能尽快上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而弱势专业学生偏重理论,技术性不强,很难达到企业的应聘标准,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难度自然增大。

4.企业用工要求越来越高

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宏观政策调控下,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各类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创新及人际沟通等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事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高校毕业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大多数在校生偏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加之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相对于社会需求有一段滞后期,容易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工作所需不对口或脱节。这种现状必然影响毕业生就业,对“弱势”专业学生则更深更明显。

三、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弱势”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与质量

结合“弱势”专业学生的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弱势”专业学生提供特色服务,帮助他们提升竞争力,实现就业目标。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准确定位

转变“弱势”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是“弱势”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由于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弱势”专业学生的心态容易走两种极端:一是盲目自信,好高骛远,把目光锁定在优势地区优势企业的好职位上;二是对求职产生悲观情绪,认为自己专业优势不明显,目标是有个工作就可以了。

要改变“弱势”专业学生这两种不良心态,首先从大一开始就要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强化,改变他们对“弱势”专业的偏见,消除消极情绪,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主动学习。其次是就业指导部门根据既有的信息资料和数据,专门为“弱势”专业学生定制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和职业信息手册,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动态和用人单位需求。最后是让“弱势”专业学生每年进行性格测试以及职业规划相关的测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关注自身性格、兴趣和能力特长等的变化,合理定位,为寻求合适职业做好准备。

2.提升综合素质,培育择业竞争力

专业知识应用面窄是“弱势”专业的通病,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是根治此病的重要方法。“弱势”专业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缺乏实践和创新,造成“弱势”专业学生不懂得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弥补“弱势”专业学生这种先天的劣势,可以宣传和动员“弱势”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获取第二学位,扩大学生就业时的选择范围。在增加扩充学生专业领域的同时,还需要各种能力素养的积累。

一方面,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针对“弱势”专业学生的特点,专门开发一些实践项目,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尽量为“弱势”专业学生每人提供一次实习机会,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开设技能培训班,重点或特别面向“弱势”专业学生,通过免费培训帮助他们获得相关的技能证书,为成功就业增添筹码。

3.鼓励多元化就业,拓宽就业路径

合理调低预期,错开竞争过热的行业和地区,各种就业途径都纳入选择范围,是拓宽“弱势”专业学生就业路径的必要方式。首先,对就业实在困难的专业,提倡学生接受和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灵活就业的种类和涵盖领域十分广泛,既包括律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人员等高层次的自由职业者,也包括季节工、劳务承包工、劳务派遣工等一般劳动者。灵活就业也可以实现大学生从拥有知识向提升能力的转化过程,只要有良好的心态和某方面的特长,学生依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价值。

其次,学校和学院配合,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单位或偏远地区就业。从短期来说,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到这些艰苦地区,认为大学辛苦四年不值得,但从长远来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这些地区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就业的一项举措,而且对国家、学校和学生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规划。

最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和创业平台。邀请成功的校友做经验分享,帮助学生申请政府的创业基金,在学生创业过程中请专家解决各种问题,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学生大胆创业解决部分后顾之忧。

“弱势”专业学生就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提高其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既要学校和学院加大对“弱势”专业学科建设的扶持力度,使其能较快完善并成熟起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变“弱势”为“强势”;也需要“弱势”专业学生客观、科学分析自身的专业与个人能力,准确定位,扩大选择面。只有学校、学院和学生多方配合,“弱势”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1][3]唐娟.论世界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企业家天地,2009,(1):65-66.

[2]陈昌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9.

猜你喜欢

弱势毕业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伤心的毕业生
将弱势变为优势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