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角度谈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

2010-08-15薛维忠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失业结构性调整

薛维忠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91)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状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各类高校共有毕业生559万,2009年为610万,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的630万,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2010年全国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矛盾。一方面,存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大学生供给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出现大量岗位空缺,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二、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1.专业设置存在滞后性

滞后性是指高校不能准确地对未来的专业需求进行预测。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具有周期性,一般需要3—5年的培养,但就业形势在不断变化,因此对大学生的培养相对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目前的现状是当社会表现出了对某一专业的高度需求时,高校才匆忙地设置相应的专业。经过几年的培养后,当这些专业的大学生毕业时,当初的社会需求空缺可能已经饱和了或者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甚至消失了。

这种专业培养的长周期性和市场变化的即时性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最大困境之一。高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缺乏敏锐的预测和快速的反应机制是导致专业设置滞后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热点的不断切换,高校不但应该对已经出现的热点进行积极的应对,而且更应该加重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冷热点的变化进行预测,提前行动,做到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基本一致。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高校很难对未来的专业热点进行预测,即使是对已经表现出来的社会热点,高校也很难做出合适的对待,通常是盲目地设置新的热门专业,当大学生走出校门后才突然发现,毕业即失业。总体来说,高校对市场需求具有滞后性,缺乏相应的预测体系。

2.高校之间盲目跟风,恶性竞争,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

通过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市场中的供需会处于平衡状态,但有时也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造成“市场失灵”。高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供与需的关系,因此,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也同样在高校中起着作用,同样也有“市场失灵”的时候。当社会上出现某些领域需求的热点时,各个高校就会竞相设置有关的专业,往往忽略了或者说根本没有能力了解其他高校对这个新的社会需求做出怎样的反应。结果就是,在不考虑其他高校反应的情况下,各高校纷纷设置了相同的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最终导致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总供给量远远超过社会的总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各个高校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平台和协调的机制,各高校各自为政,盲目跟风,形成了恶性竞争的局面,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3.高校和高校教师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存在“惰性”

高校专业的设置和调整牵涉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首先,对高校来说,任何专业都是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才得以设置的,在如此大的投入后,要想撤销或者缩减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必然使得前期的投入付之东流,这是高校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高校在专业调整中存在“惰性”。其次,对高校教师来说,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一个专业领域投入的时间越长,越不愿意涉足或是没有能力涉足其他领域,这就意味着他们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很难适应新的专业,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将会使得他们失去自身专业领域的优势。同时,某专业的撤销或者减少招生规模也使得这一专业的教师面临转岗的危险,因此高校教师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不够积极主动,存在“惰性”。凡此种种都使得高校专业的设置和调整面临着重重阻力。

三、对策与建议

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构建专业设置预测系统,这是治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举措

既然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之间不是即时性关系,那么,如果当社会表现出了对某种专业的需求时我们才去设置这个专业,其结果就是,我们不能满足当年的社会需求,也不能保证4年后社会对此专业的需求依然存在与延续。因此,专业设置就不应该是依据现在的就业情况和产业分布情况,而是应该依据若干年后的可能情况,也就是要建立高校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遵照学科分化组合的内在逻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变化的方向,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超前设置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平衡,从源头上破解我国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难题。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或是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应该通过社会调查和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检验学科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并预测市场的需求,及时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在对未来几年专业需求的趋势判断上,政府应该明确高校应该新增什么专业,招生规模是多少?缩减哪些专业的招生规模,缩减多少等。

2.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发挥宏观的调控作用,避免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

专业的设置与否和招生规模的大小与高校本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当某一热门专业产生时,各个高校都会竞相开设相关的专业,造成专业设置雷同,最终导致结构性失业的恶果。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有一个可以调节高校之间专业结构的角色。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只有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才适合充当这一角色,因为只有政府才能超脱专业结构的分配所带来的利益制约。因此,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程序和评价机制,评估哪些学校可以开设新增的专业?每个高校的招生规模是多少?进行统筹规划,总量控制,这样既能保证大学生的质量,也能避免结构性失衡。

3.高校应该充分认识专业设置和调整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深化高校内部的改革,实现专业结构的优化

(1)要克服学校内部“惰性”带来的各种阻力,就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引导,并形成相应的引导机制,使教师们认识到专业设置和调整的重要性。思想的高度决定行为的力度,只有在认识上足够的重视,行动时才会没有思想上的顾虑。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增加其专业领域的广度,鼓励教师“一专多能”,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3)全面筹划、理性对待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成本。首先,在专业设置或专业调整前,要有充分、全面的筹划,并形成相关的制度,避免“拍脑门”、盲目跟风带来的人力、物力损失。其次,高等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对学生负责。高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当一个专业设置不当,与教育目的相悖时,我们就应该对这一专业果断进行调整。因为如果专业设置不当,对高校损失无论多大,与毕业生将来的人生道路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4)优化结构,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教育要面向市场,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硬挂钩,控制招生规模,突出行业专业特色,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认同度。

[1]曹洪军.专业设置预测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治理[J].学术论坛,2009,(5).

[2]李昌林.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孙百才,吴克明.多学科视角中的高校专业设置滞后[J].高等理科教育,2006,(4).

[4]项光勤.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猜你喜欢

失业结构性调整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工位大调整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失业预警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