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网视阈下的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2010-08-15王澍源
王澍源, 潘 璐
(1.西北师范大学 社会学系,甘肃 兰州 730070 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社会支持网视阈下的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王澍源1, 潘 璐2
(1.西北师范大学 社会学系,甘肃 兰州 730070 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推进,“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已成为人们热切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不仅关系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者通过社会支持网的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研究。
社会支持网;城市;空巢老人;养老
一、引言
空巢老人的理论基础是人口学中的 “家庭生命周期说”,是美国学者P.C.默多克于1947年提出的概念,把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和解体六个阶段。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空巢家庭是指家庭里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这期间由夫妇二人组成的家庭[1]。本文研究的空巢老人是指独居和只有夫妇二人独自生活的老年人。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推进,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有68393572户,65岁及以上的老年空巢家庭有15616371户,比重为22.83%。在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老年空巢家庭中,独居老人家庭户有7835140户,仅老夫妇户有7781231户。[2]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3%。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空巢老年人口比重城市为49.7%,农村为38.3%。[1]因此,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通过社会支持网的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关于社会支持网的研究
(一)社会支持网研究的理论基础
社会支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它最初是由一些健康医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工作者等发展起来的。[3]社会网是指一定范围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个人的社会支持网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良好的社会支持网被认为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社会支持网的缺乏,则会导致个人的身心疾病,使个人日常生活的维持出现困难。同时在社会层面上,社会支持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减轻人们对社会的不满,缓冲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4]社会支持网是社会网的一种形式,其理论基础在于社会网理论,而社会网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种。
1.关系强度理论
格兰诺维特于1973年在《美国社会学刊》杂志上发表了《弱关系的力量》,首次提出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强关系往往是在个人特质相似的群体内部形成,因而个人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也往往是自己所知道的,重复率高;而弱关系往往是不同群体中的个人之间形成的,由于这些个人间相似程度低,难以形成共同的志趣,因而关系强度是弱的。他们掌握的信息大不相同,因而弱关系可以将信息传递给不熟悉此信息的另一群体的人,从而起到信息桥的作用。格兰诺维特从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4个维度定义了关系强弱,认为互动的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则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格拉诺维特于1974年出版了《谋职》一书,对于其弱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他认为,弱关系在传递信息上的优势是可以跨越群体界限的桥梁。[5]
中国学者边燕杰根据中国天津的千户调查提出了一种新的强关系假设。他认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背景下,社会网络关系强弱在求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社会条件下,信息的传递是人情关系的结果。他分析了人情关系的强弱产生不同求职结果的原因:一是义务问题。人情关系的实质是情意、实惠的交换,强关系往往表明这种交换已经在主客双方长久存在,相互的欠情、补情心理使得有能力提供帮助的人尽力在对方请求下提供帮助。二是信任问题。人情关系的交换是违背正式组织原则的,但如果是强关系,主客双方的信任度提高,就能降低由“东窗事发”所引来的不必要的麻烦。研究证明,使用间接关系比使用直接关系更能找到职位较高的帮助者,而且就业者与中介人、中介人与最终帮助者越熟,,则越可能得到高职位者的帮助,越有利于找到更好的工作。边燕杰认为这样就证明了强关系较之于弱关系更能找到工作。[6]
2.社会资源理论
社会资源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林南对格拉诺维特“弱关系假设”的修订和扩展。林南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分层体系,有的人地位高,拥有的社会资源(如金钱、权力、声望等)多;而有的人地位低,拥有的社会资源少。同一阶层的人们拥有的社会资源相近,相互关系往往是强关系,而不同阶层的人们拥有的社会资源差别很大,相互的联系往往是弱关系。格拉诺维特认为弱关系联系的是不同群体,而林南则认为弱关系联系的是地位不同的阶层。格拉诺维特认为弱关系主要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林南则进一步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弱关系来汲取、共享网络中其他成员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就叫社会资源。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的三大假设:a.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地位强度假设);b.弱关系获得社会资源的机率大于强关系(弱关系强度假设);c.人们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工具性行动的结果越理想(社会资源效应假设)。
林南还把关系强度和资源的提供与个人的行动联系起来,将人们的社会行为或交往分为两种:一是工具性行动(如购买物资、寻找工作、找对象)需要多种多样的资源,因而更可能利用弱关系来达到目的。二是表现性行动(如倾诉心中的苦恼、共同娱乐等)则主要是保持个人的资源,因而更可能通过与自己相似、关系亲密的人即强关系来解决问题。[7]
3.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应的理论概念。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认为,每个自然人从一出生就拥有了以下三种资本:一是由遗传天赋形成的人力资本;二是由物质性先天条件,如土地、货币等构成的物质资本;三是自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社会资本。所谓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8]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a、义务与期望,当某个人为他人提供了一定服务,并确信他人会为此对自己承担起特定的义务时,他就拥有了一种社会资本,科尔曼将此形象地比喻为此人手中握有的,可以要求他人在特定时间予以偿还的“义务赊欠单”。b、信息网络,个体可以从他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对自己行动有用的信息,这种社会关系就构成了社会资本。c、规范与有效惩罚,某个社区内的有效规范能够通过内在的或外在的惩罚,引导或制约人们的行动,从而成为对个人行动有影响的社会资本。d、权威关系,它为人们解决共同性问题提供帮助。e、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等。[9]
(二)社会支持的类型
1.从社会支持的内容来划分。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种;考伯则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范德普尔在荷兰的研究中,将社会支持内容分为情感支持、实际支持和社会交往支持。这类分法可以综合归纳出了物质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支持4种,这是目前共识程度比较高的一种分类方法。[10]
2.从社会支持的来源来看,可以分为正式社会支持网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两大类。丘海雄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具体分析了正式社会支持网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前者指正式的途径获得的社会支持,包括来自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市场(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和广告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主要包括来自5种关系,血缘(自己及配偶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亲缘(自己及配偶的亲戚)、业缘(同事及同学)、地缘(邻里)和私人关系(朋友)的支持。[11]
三、关于社会支持网视角下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促使人们的社会支持结构相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从一元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的过程,即社会支持结构已经从改革前资源主要由国家通过单位向个人提供的一元化结构,逐步转变为社会资源分布的多样化和社会支持的多元化结构。[12]
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于空巢老人而言,社会支持主要依靠正式的社会支持网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前者的支持主要是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社区正式组织的帮助等,后者的支持主要来自家庭、亲戚、邻里、朋友、同龄群和同事等。张友琴的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主要是依靠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而家庭支持又几乎成为非正式支持的全部。[13]坷莱尔.婉格尔认为老年人可利用的社会网络资源是社会支持网类型的基础,划分依据有三点:在当地社区有无近亲成员;与家庭、朋友和邻居交往的密切程序;与社区、志愿者团体的互动水平。他认为在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上存在五种基本的类型:家庭依赖型、社区整合型、自我涵括型、社区依赖型、自我局限型,近而比较英国老年人与北京老年人在社会支持类型上的不同。[14]本文主要通过正式的社会支持网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两个方面,结合关系强度理论来对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进行分析。
1.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由社会关系构成的“差序格局”,即“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由“家”到“小家族”再到“外人”。他指出“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15]“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扩散的,扩散的范围表明了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费孝通先生明确提出能够造成和推动这种波纹的“石头”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又形成了地缘关系,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与社会支持就形成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模式”。[16]
对于城市空巢老人而言,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亲属、朋友、邻居、同事等。根据格兰诺维特关系强弱理论,从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4个维度分析,城市空巢老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中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与亲属关系明显表示为强关系。蔡禾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在寻求夫妻关系、邻里关系的社会支援时,对心理情感性支援的要求高过对工具性支援的要求;人们在寻求血缘关系、业缘关系的社会支援时,对工具性支援的要求高过对心理情感性支援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意向增强,夫妻关系和业缘关系意向减弱。[17]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网的主体。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它在所有社会支持中占的比重,同时也体现在老年人的个人选择之中。对于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来说,情感在个人选择中占有更重的份量,情感在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在机制,它深深地嵌在家庭支持网络之中,对老年人的选择起导引的作用,是解释亲属支持作用强于非亲属支持的重要理由。[18]作为强关系的亲属最可能提供金钱的经济支持;作为中间性关系的朋友最可能提供精神安慰、外出陪伴、日常交往;作为弱关系的“相识”、中间性关系的“朋友”,比“亲属”更可能出面帮助解决麻烦。或者说,关系越强,越可能参与重要事情讨论和金钱支持;关系越弱,越可能提供精神安慰、出面解决麻烦、外出陪伴和日常交往。[19]
2.正式的社会支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工作单位已逐渐向原功能实体回归,单位对个人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谋生的职业上,其他的保障功能已逐渐社会化,社会成员正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成员”回到社区去。对于城市空巢老人来说,城市社区是比较理想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单位。首先,空巢老人能够从社区这种弱关系中获得物质支持和工具性支持。社区是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在社区建设中逐渐发育成长起来的社区不仅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社会支持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之一,各种社会支持的资源最终要流向居住在社区中的弱势群体。[20]其次,社区意识有助于空巢老人从社区这种弱关系中获得情感支持。长期居住会在人们心理上产生认同感,通过互动而相识的社区成员容易产生信任感,而信任又是社会网络得以存在与维持的基础。
[1]肖方娅.转型条件下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5]蔡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4][10]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 2001.1
[6]边燕杰.找回强关系.国外社会科学[J].1998,(2)
[7]肖鸿.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J].社会学研究, 1999,(3)
[8]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8,(3)
[9]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12]丘海雄,陈健民,任焰.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学研究[J],1998,(4)
[13][18]张友琴.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厦门市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4)
[14]坷莱尔·婉格尔、刘精明.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一兼与英国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社会学研究[J], 1998,(2)
[1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6]聂翔.完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7]蔡禾,叶保强.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7,(6)
[19]王毅杰,童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J].社会学研究, 2004,(2)
[20]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3)
C913.6
A
1005-1554(2010)03-0053-03
2010-03-24
王澍源(1986-),女,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20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