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阈下《红楼梦》茶文化英译策略探讨
2010-08-15曹建辉
曹建辉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株洲412000)
跨文化视阈下《红楼梦》茶文化英译策略探讨
曹建辉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株洲412000)
本文试图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茶文化的英译策略。
《红楼梦》;茶文化;英译策略;异化与归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茶文化的英译,以期实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从而促进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一、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
异化和归化问题一直是翻译策略中争论的焦点。这两个术语源于德国译者兼神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关于翻译概念的著名表述。他认为异化翻译的“译者尽量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而归化翻译“尽可能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20世纪90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借用这两个术语对翻译的策略进行描述。Venuti(1995:19-20)[1]将异化翻译策略(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描述成“背离民族的压力……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也就是说,这种翻译策略要求译文尽量采取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它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渗透、相互融洽。而归化翻译策略(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在他看来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国文本符合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目的语文化”,即译文尽量采取译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一策略淡化了原文的陌生感,消除语言及文化障碍,使译文看上去好像是译语的原作,通俗易懂。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如何把握好归化与异化的“度”呢?鲁迅先生曾写道:动笔之间,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鲁迅自己回答道:“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也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它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2]
就《红楼梦》茶文化英译而言,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可能造成不同的效果。异化策略的使用可以保留茶文化的异域性即鲁迅先生所称的“异国情调”,原汁原味地将茶文化呈现给译语读者,让译语读者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而归化策略的选择却能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然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往往不止采取某种单一的策略,而是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接受者产生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寻找不同文化中的平衡点,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对接。正如孙致礼所言:翻译最理想的境界应是将两者融合并用,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到一个‘融会点’。”[4]
二、异化与归化策略在《红楼梦》茶文化英译中的应用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堪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在这部文学巨著中,读者可闻到满纸的茶香,感受到一种浓烈的茶文化氛围。目前众多的英译本中最具权威性的译本当属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合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霍克斯与约翰·闵福德翁婿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下面就这两个译本来探讨一下《红楼梦》茶文化英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应用。
(一)《红楼梦》中的茶文化。“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的茶文化首先体现在香醇名茶的描写上。宝玉品仙茗、喝枫露烘托其在小说中不凡的地位;妙玉给贾母上象征长寿的老君眉扣合其奉谀与祝愿之意;凤姐给大观园姐妹们送暹罗茶突出王家当时显赫的权势。其次是精美茶具的使用。小说第41回中茶具的描写我们瞠目结舌:贾母用的是“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其他人用的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接着喝体己茶,宝钗用的“……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黛玉的“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宝玉的是“九曲十八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竹质茶具”;妙玉自己常日吃茶的是只“绿玉斗”。再次是不同茶俗的描绘:凤姐赠暹罗茶打趣黛玉时提到“定亲茶”、妙玉给贾母等人上茶后请宝钗、黛玉进屋喝体己茶、春节期间袭人请假回家和自家姊妹吃年茶、宝玉祭奠晴雯“谨以群芳之蕊、冰鲛之榖、沁芳之泉、枫露之茗……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最后是以茶入诗。《红楼梦》对茶文化描写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艺术融入于茶中,让人们品茶过程中享受艺术之美。“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表达了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的豪富;“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写出了潇湘馆的闲静幽雅;“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突显了宝玉生活的奢与闲。总之,幽雅茶事的描写突出了饮茶者富贵奢华的生活,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异化与归化在《红楼梦》茶文化的英译中的应用。上节分析了异化与归化策略各自的优势,但译者总是交替采用这两种策略,使其互为补充,互相依存。异化策略下具体的翻译方法有直译、直译加注、直译加旁注等;归化策略下的具体翻译方法有意译、喻义等值意译或意译加注等。下面拟从茶名、茶具、茶俗等方面来探讨《红楼梦》两个译本(杨译本与霍译本)翻译策略的应用。
其一,茶名的英译。《红楼梦》中出现的清代名茶众多,对于茶名的处理,两位译者大多采用同一策略—异化翻译。如第41回提到的“老君眉”,两位译者均采用了直译(杨:Patriarch’s Eyebrows,霍:Old Man’s Eyebrows),虽选词有别却殊途同归;还有第25回提到的“暹罗茶”,两位译者不约而同地译为“tribute tea from Siam”,译语读者对此茶的出处一目了然。由此看来,两位译者对茶名的处理相似之处甚多,但有时也有不同之处。如宝玉独享的仙茗“千红一窟”与最爱喝的“枫露茶”两位译者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策略。第5回中的“千红一窟”:
原文:此茶采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之,名曰‘千红一窟’。
杨译:Infused with the night dew from fairy flowers and spiritual leaves,its name is 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
霍译:It is infused in water collected from the dew that lies on fairy flowers and leaves.The name is“Maiden’s Tears”.
“千红”指代少女,“窟”同“哭”,因此这一茶名暗含“少女之泪”的含义,直接点明小说的主题。杨宪益根据字面意义直译为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让译语读者充分发挥想象,跨越文化鸿沟,揣摩其深层涵义;而霍克斯根据其隐含意义意译成Maiden’s Tears,虽扫除了译语读者的理解障碍,但也降低了读者阅读时由“混沌”走向“顿悟”的愉悦感。再看第8回的“枫露茶”:枫露茶取自枫叶上的露水,枫叶色红,秋露着之,点点滴滴皆成血泪,枫露茶即血泪凝结而成,“与‘千红一窟’遥映。”(第8回脂批)此处霍克斯采用的是音译法(Fung Loo),译文的美学效果与文化蕴含较原文明显降低;而杨宪益直译该茶名(maple-dew tea),给译语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美学想象空间。
其二,茶具的英译。美食配美器,茶道也是如此。茶道除讲究色、香、味之外还讲究配以杯、壶、盘等成套茶具。茶具的使用可以体现喝茶者的身份地位与文化修养,上文提到的茶具描写便是例证。
原文: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杨译:Miaoyu bring out in her own hands a carved lacquer tea-tray in the shape of crab-apple blossom,inlaid with a golden design of the“cloud dragon offering longevity”.On this was a covered gilded polyehrome bowl made in the Cheng Hua period,which she offered to the Lady Dowager……All the others had melon-green covered bowls with golden designs of new Imperial kiln porcelain.
霍译:It was a little cinque-lobed lacquer tea-tray decorated with a gold-infilled engraving of a cloud dragon coiled round the character for‘longevity’.On it stood a little covered teacup of Cheng Hua enamelled porcelain.Holding the tray out respectfully in both her hands,she offered the cup to Grandmother Jia……The others were now served tea in covered cups of‘sweet-white’eggshell china.
以上译文让我们不难看出两位大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于原语文化的读者都只能想象的茶具,译者尽可能地将其精美与文化内涵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云龙献寿”的小茶盘巧妙地烘托了妙玉对贾母这位老寿星的尊敬,也突显了贾母不凡的地位与奢华的生活。两位大师此处同时选用longevity一词来诠释其深层含义。“成窑五彩”又称“青花间装五色”,属于源语文化专有项,指的是成化时期的斗彩。对于成窑五彩小盖钟的翻译,两位译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将其直译成“a covered gilded polyehrome bowl made in the Cheng Hua period”与“a little covered teacup of Cheng Hua enamelled porcelain”。成化斗彩杯尺寸很小,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产生釉上釉下彩绘相互争艳的效果,因此对这件茶具的翻译杨宪益可能不及霍克斯准确细腻,显得略逊一筹。其次是众人用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明清的白瓷艺术成就很高,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磐,明如钟”等特点,明人称之为“填白”,陶瓷史上则称为“甜白”。对于这件小茶具的翻译,两位译者灵活变通地使用两种策略。杨宪益将“官窑”直译成Imperial kiln porcelain,让读者了解该茶具的珍贵,而霍克斯却将其省略。“脱胎填白”一词,杨宪益将其意译为melon-green,这一翻译可能会对译语读者理解中国的白瓷产生误导;而霍克斯直译成‘sweet-white’eggshell china,“填白”或“甜白”被直译成‘sweet-white’,eggshell china点明其“薄如纸”的特点,因此他的译文虽省译“官窑”一词,但却更显地道传神,便于译语读者理解。
其三,茶俗的英译。我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饮茶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大缩影,饮茶这种传统文化的风俗习惯也在其中全面展示。如第25回凤姐打趣黛玉时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杨译:Xifeng chuckled.“Asked a favour,you make such a fuss!Over drinking tea too.‘Drink our family’s tea,a daughter-in-law to be’!”
霍译:“That’s fair enough,”said Xi-feng.“You know the rule:‘drink the family’s tea,the family’s bride-tobe’.”旧时社会习俗有“定亲茶”之说,女子受聘叫“吃茶”。“你既吃了我家的家”意思是接受了婚约。两位译者的译文都巧妙生动地再现了“定亲茶”这一茶俗,但对“媳妇”这一称谓的处理,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的“a daughter-in-law to be”体现了以原语中心的策略,而霍译本的“the family’s bride-to-be”体现的是以读者中心的策略。再有第41回妙玉关于饮茶数量的一段高论:“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杨译:Have you never heard the saying:‘First cup to taste,second to quench a fool’s thirst,third to water an ox or donkey’?
霍译:You know what they say‘One cup for a connoisseur,two for a rustic,and three for a thirsty mule’.。
杨译体现了译者忠实于原文,满足译语读者对“异质成分”的期待,属典型的异化策略;而霍译更多的是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力,归化的译文更流畅地道。
三、结语
从以上茶文化英译来看,杨宪益夫妇的译本更加重视字面意识,忠实于原文,体现中国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在翻译茶文化时大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将中国文化底蕴与英语措辞完美结合,体现出异化翻译的倾向;而霍克斯翁婿的译本更注重读者的反映,正如他在译文序中所言:“如果我可以将这部小说所给予我的满足之感传达读者以万分之一,那我就不虚此生了。”因此其译文行云流水,体现出英国人含蓄的风格,其归化策略的使用更多一些。总之,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传播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再现原文的神韵,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6-28.
[2]Venuti,Lawrence.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19-20.
[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M].上海:三闲书屋出版社,1937:166-167.
[4]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36.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ea Culture in Hong Lou Meng from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Cao Jian-hui
(Hu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Zhuzhou,Hunan 412000)
The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of tea culture in Hong Lou Meng by using the two strategies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Hong Lou Meng;Tea Culture;Translation Strategies;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G112
A
1008—6772(2010)03—0105—03
2010-5-18
曹建辉(1970-),女,湖南株洲人,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