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及其弘扬之对策

2010-08-15林柳生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学

林柳生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及其弘扬之对策

林柳生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载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文艺领域的消解。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在当代我们应通过回归原著、建立合理有效的传承体系、净化文学的社会环境、倡导老辈学者和古人的读书方法和习惯等方式,弘扬文学经典。

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命运;传承和弘扬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不断被读者冷落、消解,文学经典不断被市场化的文学消费品所颠覆。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和影像化时代的到来,文学经典不断地被人轻视、漠视,甚至遭遇蔑视。有些学者甚至发出拷问:“电影,文学的终结者?”[1]这种拷问预示着文学,尤其是文学经典正面临着尴尬的境地。有学者精辟地指出:“当下社会,图像作为与语言相对的一种表述力量异军突起,语言的中心地位遭到挤压,文学经典的中心地位相应遭到了放逐。消费文化思潮使文学经典成了所指空洞的纯粹消费品,成了消费、戏仿、聊侃的对象。后现代文化对 ‘中心’合法性的质疑,消解了文学经典存在的根基,为文学经典唱起了挽歌。”[2]85

一、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经典的命运

马克思曾经论述过关于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关系是辩证的,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这种辩证关系得以空前扩张,文学经典的命运因此不容乐观。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科学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印刷出版技术的现代化和文学传播载体的多样化。文学传播载体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纸质文本,已发展成为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网络文本和声像文本为一体的传播载体。文学消费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已经成为普通大众都能够分享的 “家常便饭”。加上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便捷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等诸种因素,当今社会普遍进入了一个消费主义时代和大众文化时代。文学也不例外,同样深深地被市场打上了消费主义的烙印。文学的功利性,特别是物质利益功利性的倾向越来越突出,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在不断地追求利益的物质化。因此,文学经典不断地被冷落、消解,甚至遭到人们的蔑视。以电影文学为例,电影作为文学一部分,近年来,电影的数量却越来越多,但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电影却越来越少。1997年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问世,宣告着中国电影“贺岁片”时代的到来,每年年底都有十数部甚至几十部贺岁片横空出世。这些贺岁片的终极目的都是追求高票房——物质经济利益。笔者认为,中国电影文学界,不是没有具备高水平的电影艺术家,而是没有“为电影而电影”的电影人。因此,电影经典不断被那些追求纯利润纯消费的电影所消解。笔者在青年大学生中曾经作过这样的一个调查:当问及是否看过《功夫熊猫》、《终结者》、《变形金刚》、《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等影片时,有大多数学生说看过;当问及是否看过《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以及一些 “红色经典著作”纸质文本原著时,只有少部分学生说看过。这种调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悲惨命运。

二、文学经典遭遇悲惨命运的原因

文学经典所遭遇的命运,不得不使我们深思。那么造成文学经典不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充斥着人们的头脑。正如有学者所说,现在社会上流行着林林总总的所谓“理论”、“主义”、“观念”,例如什么“后现代主义”、“新人本主义”、“新新人类主义”、“新自由主义”、“非理性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非意识形态化”、“非党性”等等,弄得有些人眼花缭乱、头晕脑胀。[3]9传统的单一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人们看待事物不再用一个价值标准去做出判断。同一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物可能也会出现双重或多重标准,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物看法可能截然不同,在不同的时代对同一事物也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同样反映在文学领域,人们对文学经典的认同也五花八门,甚至良莠不齐。大部分人认为是经典的,可有相当一部分人却唱起了对台戏;原来认为是经典的,可现在却遭到了否定;作家、文艺批评家认为是经典的,可大众读者不这么认为;反之,亦然,等等。20世纪 80、90年代以来,包括作家、文学批评家(特别是一批青年作家、网络写手)在内的很多读者,对经过时间的河流冲刷过的文学经典持怀疑态度,甚至鄙视和抛弃经典。例如,文学界出现“重排大师座次”和鲁迅等一批经典作家屡遭非议等现象。文学经典遭此命运跟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泛滥不无关系。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解构主义之风在文学领域盛行,传统的文学经典也被一些后现代主义学者不断解构。例如,近年来,以福柯和德里达为代表的西方后现代学者们开始不断对文学经典进行解构,他们解构文学经典的形成历史,解构文学经典形成过程中的人为权力因素,以解构现有的文学经典作品来呈现因某种原因造成文学作品的非经典性,甚至夸大这种非经典性的存在。这种解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的道理,也正是这点道理动摇了、甚至颠覆了文学经典的扎根之地。

其二,“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 “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经济意识和商业化思维越来越浓重,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思想不断膨胀,经济利益至上不断深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化的经济触角”早已伸进文学的生产和消费领域。从创作领域来看,很多作家按捺不住文学传统和文学权力对其的压抑,受着经济利益的诱惑,也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去了。西方学者布鲁姆曾经非常精彩地分析过作家们身处传统中的“焦虑”和急切摆脱这种焦虑的复杂心态。①转引自贺仲明《文学经典的命运与文学的前景》,《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 2期第 220页。因此,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作品,一些作家就写什么样的作品。追求利润最大化,似乎成了写作的唯一目的。更有甚者,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写作,只要你想写就可以写。不但一些作家如此,文学作品出版商、发行商更是如此。文学经典的词语早被作者远远抛在脑后。从文学消费的角度来看,文学消费不再是狭义上的文学消费,文学消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早已被广义化了。什么书具有市场,出版商和发行商就出版发行什么样的书。而读者呢,特别是大众读者,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情况下,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无法停下来好好品味经典。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是能够为他们排解压力、释放疲惫的“快餐作品”。换句话说,他们最感兴趣、最关注的是消遣和娱乐,而不是通过阅读来培养审美观,提升审美情感、深化审美思维、追求崇高精神以及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因此,很多读者在大众文化时代对文学经典熟视无睹。

其三,文学载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大众文化时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高度发达,文学传播除了传统的纸质文本文学载体外,网络电子文本和影像化文本已日益成为传播方式的主导。一方面,所谓的“网络文学”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甚至稀奇古怪,越离奇点击率就越高。这正满足了大众读者释放学习、生活、工作压力的需要,又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喜欢 “猎奇”的躁动心理。另一方面,影像化载体的兴起,似乎使文学文本无所不能,传统的纸质文本在影像化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影像化的文学文本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刺激性和消遣性的特征,无需经过读者的再度创作和脑海的中间转换就能直接地取得刺激与愉悦。不论知识水平的高低,年龄的长幼,都可欣赏。因此,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图像化文本广泛地受到普通大众读者的青睐,这种文学文本似乎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网络化、影像化排挤文学经典。从另一个角度讲,并不是说网络载体和影像载体不传播经典,相反很多文学经典还是通过网络和影像不断传播的。但是一旦通过网络和影像传播,很多文学经典便被添油加醋、改头换面变成非经典了。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对经典的消解和嘲弄,能够满足人们亵渎和反抗权威的快感,也就能赢得商业市场,亵渎和解构经典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时代潮流。[4]220例如,很多影像出版商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对经典进行改写、效仿、拼接现象时有发生。总之,文学经典,在网络化和影像化的双重夹击下不断被“边缘化”。

其四,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文艺领域的消解。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的论著对文学进行论述,但是他对文艺的真知灼见却实实在在地散见于经济学、哲学、政论著作和书信等文献资料中,这些文艺观不乏连贯性和系统性。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六个基本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形式论、人民文学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辩证唯物论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观念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论角度看,文学应该是 “人民文学”;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5]在大众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断地被消解。由于“市场”的介入,很多文学工作者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背离生活、背离审美艺术、背离与时俱进、背离 “人民文学”、背离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这种创作本身是对文学经典阅读的一种误导。在进行文艺创作和传播时,很少考虑文学的本质要求、文学的审美形态以及文学更高层次的功能。换言之,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应该更多地关注现代化建设,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新面貌,现代化建设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这就更需要经典、更需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奇怪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却反而被 “边缘化”,甚至于遭到非难、非议和鄙视、蔑视。[3]9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消解,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文学经典的边缘化。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弘扬文学经典的意义

在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需要消遣。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文学经典,需要大力弘扬文学经典。弘扬文学经典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有学者指出,需要明确经典的意义,需要明确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理由。我们并不缺乏文学经典,缺乏的是对它们价值的充分认识和彰显,缺乏对它们意义充分的尊敬和推崇。只有光大了经典的意义,优秀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才能得以彻底呈现,才能让社会得以了解经典,并产生出积极的社会作用和文化影响力。[4]220文学经典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审美理念,陶冶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提升当代青年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有着重要的作用。提倡文学经典,回归文学经典,在文学大众化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新审视文学经典的命运,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发展,有利于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

文学经典是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涤荡、冲刷而陶冶出来的,是历史上文学活动中所产生的精品,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中文学成果的最高代表,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精华的集中表现。经典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时代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普适性的文学文本。它体现了文学文本作为历史事件对当下生存主体在美学维度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体现了作为个体的文学文本对历史的穿越。表现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中就是那些在该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2]85因此,文学经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释放一股强大的文化魅力和向心力,对当前和今后的文学活动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

1.从文学生产的角度看,有利于匡正文学创作动机和文学作品的出版和传播。在文学创作领域,由于文学经典的典范性和神圣性,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文学经典的影响。如果文学工作者都认同经典,尊重经典,那么文学的创作动机便会变得单纯起来,如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 “写手”自然而然会不断地减少,能够让那些在“经济市场”中迷失方向的文艺工作者找回真正的创作动机,能够匡正作家的创作理念,从而有可能创作出更多的具有高度审美体验的对社会有更大意义的优秀作品;在文学作品出版和传播领域,文学经典得以弘扬,文学经典受到大众读者的欢迎。那么文学作品的出版和传播便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市场也会大大地得以净化。

2.从文学消费角度看,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引导文学消费主流。在大众文化时代,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大大满足的同时,精神需求也无限扩张,这一点从各大电视台每档综艺节目和各种大型文艺活动的现场观众暴满现象可以得到证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也不断丰富,可谓各尽所需。在琳琅满目的精神文化消费品面前,普通大众往往不分良莠,全盘接受。同样,在种类纷繁的文学消费品面前,人们往往也 “眉毛胡子一把抓”。特别是一些青年读者,往往在五花八门的文学消费品面前感到茫然,甚至因为一时间没有选购到好的图书而被误导。弘扬经典,倡导经典,人们在选择买什么书、读什么书的时候,就有一个正确的标杆。从而,文学经典有利于引导大众读者的消费主流。文学的消费市场也会逐渐得到规范和净化。那些“地摊文学”、“网络垃圾”、“身体文学”、“床头戏”等会因为无法赢得大众读者而悄然隐退。

3.从文学批评角度看,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健康发展,从而推动文学的健康发展。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诞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文学的发展。例如,中国古代文学思潮从孟轲、荀况尚气劝学与宏辩文学思潮到两汉经学与大赋高潮,从魏晋玄学与文学尚简嗜奇热潮,从两宋理学与文学尚理倾向到明代理学发展与文学思潮的演变,具体为阳明心学与小说浪漫化思潮、泰州学派与小说世俗化倾向,再到乾嘉学风与小说炫耀才学热潮。[6]在国外,人文主义、启蒙主义和古典主义等文学思潮无不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中外文学史上的这些思潮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不断地把文学的发展推向前进。因此,只有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得到健康发展,才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在大众文化的多元社会,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层出不穷已显得非常正常。面对形形色色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必须有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加以引导。那么,这项重任自然可以落到文学经典的身上。弘扬文学经典,能够积极引导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发展,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优秀文学作品的诞生。

(二)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文学经典高度的审美情感、美学价值、人文价值、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能够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1.对于个人来说,一部优秀的作品能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塑造人,激发人的斗志,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升人的品格和修养。一是文学经典作品能使人心灵宁静。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其 “贵在虚静”对我们今天的作家和读者有很好的启迪。在大众文化时代,图像化文本让人们显得异常聒噪。纸质文本与图像化的声色光不同,其本身是静态的,需要保持宁静的心态去阅读,去再创造,从而享受文本中的美,从而提升人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情感,让人保持心态的平和与宁静。二是文学经典作品能够使人的思维得到深化。阅读文学经典作品,能够开掘和深化人们的思维。在当今快节奏生活的时代,图像化文本不断地扼杀人们的思维,人的思维往往成了影像的奴隶,思维被动化和平面化,大众的思维方式不断退化。阅读文学经典,本身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即使阅读之后也会促成读者掩卷长思,不断咀嚼。因此,文学经典能够开掘人们的思维和促进思维的深化。三是阅读文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崇高精神追求。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当今社会,由于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娱乐化和消遣化,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地简单化,甚至庸俗化,思想境界也随之平庸化,甚至低俗化。因此,人们对文学的需求仅仅是追求表面的快感,而不是精神的愉悦。当今社会的一些作品正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一部思想境界低下的作品,往往将人引入歧途。例如,当今很多官员的下马跟他们阅读一些低俗的作品不无关系,正是一些不良的文学作品一步一步把他们引入黑暗的深渊。反之,一部文学经典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提高思想境界,激发对崇高思想的不懈追求。四是阅读文学经典,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文学经典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素养,这些素养又是文化中的精髓,有着浓郁的人文底蕴。文学经典犹如雨露甘霖,能够不断地滋养读者。

2.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文学经典崇高的价值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社会的进步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进步。文学作为精神文明的层面,对物质文明具有极大的反作用。文学经典所产生的精神力量,能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2009年 4月 23日 “世界读书日”这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看望编辑和读者时指出,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作为读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发展与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算起,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我国秦汉以前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新文化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学,等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文学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分。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播者,绝大部分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文学也同样融入到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有学者是这样评价中国文学的:“至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它正如浤浤汩汩的长江大河,滋润着古往今来的中国人的心田,培养出一种中国人特具的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敦厚中和的气质。它不仅泽被四邻,影响着周边国家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光耀五洲,使地理距离、思维方式俱属道阻且长的西方世界也景仰着它的流光异彩,为之目炫神摇。”[7]历史证明,文学的确在不断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断地推动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作为经典文学,就更应如此。司马迁的《史记》就是有力的证明。弘扬文学经典,大众读者才能不断从经典作品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也只有传承了传统的优秀文化,民族文化才能健康地创新和发展,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没有根,而“传统”就是文化根基之所在。

四、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力弘扬文学经典的对策

大众文化背景下,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文学商业化的扩张,文学载体的多样化和平面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消解等原因,无疑给文学经典的传承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经典。有学者指出:“以时间为经、以观念为纬产生的经典,总是需要承受时间考验的经典稳固了文学文化生态系统,成为读者内心深处的一种心理保障,经典的存在给读者心理极大的安全和安慰。越是时间久远的经典,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越高。”[8]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如何继续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学经典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回归原著。这里所指的 “原著”,除其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包括 “原典”和 “元典”。“原著”、“原典”、“元典”三者还是有区别的。原著即原作,是指最初的著作,是相对于译本、缩写本、删节本、改编本、注释本而言的;换句话说,就是指艺术家独立思考或自发的作品,没有经过任何改编、删改、校注的原始作品。原典是指被引证或翻译的原始文献,强调典籍所保有的未经诠释或迻译的原始的性质。“元典”是指对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内涵及其发展流变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典籍。例如古印度的“吠陀文献”与佛经,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著作,希伯来人的《旧约全书》,中国的 《诗》、《书》、《礼》、《易 》、《春秋》等经典,都可以纳入 “元典”的范畴。[9]从这个概念阐释来看,“元典”强调的是原始启蒙的典籍,它的外延比“原著”、“原典”小得多。文学经典不一定指的是 “元典”,但从某程度上说,“元典”必定是经典。

在大众文化时代,普通大众由于生活、工作、学习节奏的加快,无暇或无法沉静下来品读经典。人们接触到经典都是从大众传媒中获得的。例如,通过电视传媒传播的《论语心得》、《品三国》《品红楼》《品水浒》影响甚大,其他类似的阐释经典现象比比皆是。这些题材虽然是文学中的经典,然而这些经典却是被人阐释了的经典。当代绝大多数青少年学子所接触的经典就是这样的经典,他们只看过被解读过的作品,被处理过搬上荧屏的经典,很多人没有接触过原著。这样无疑促成读者对文学经典的理解自囿于他人的思想范围内。因而,难免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产生极大的误差。有学者幽默地指出,这种阅读方式,使自己的头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当今,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下,多元的价值观,对文学作品多元的阐释,造成文学经典的支离破碎。人们所接受的文学经典仅仅是一些碎片。

因此,不读原著,无法理解文学经典的原汁原味,更无法原汁原味地传承和弘扬文学经典。所以,应大力倡导回归文学经典原著,重读文学经典原著,才能重新认识文学经典,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学经典的功能。当然,回归原著,重读原著,并非易事。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尤其是行驶教育职能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基础学校文史课程教育中,应有意识地让各类学生树立回归原著的意识,甚至有必要以某种教学计划或者教学体系来加以贯彻。例如,在大中专院校开设原著公共必修课等。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传承体系。在传承体系方面,应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文学经典传承体系。文学研究部门、文学管理部门、文学出版部门、文化教育部门以及作家创作领域等与之相关领域应当在传承经典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当今这些部门的功能似乎在不断弱化,甚至边缘化。文化管理和研究部门似乎也不关心这个问题,作为文学研究机构,应该大力引导人们阅读经典。出版部门为借“经典”之名谋取暴利,使得出版行业鱼龙混杂,经典被肢解得面目全非,文化教育部门也忽视了对经典的教育,在此不加赘述。在作家创作方面,也需要对传统有所继承,对经典有所弘扬。号称天才的李白也有“三拟”《文选》之说,他在他的诗文创作培植道路上,把很多精力放在摹拟上,在赋、乐府、古诗领域中,创作了大量摹拟前人同类题材的作品,李白在摹拟与创新之间取得了协调发展,完美地解决了继承与发展的问题。[10]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谈到:“传统是具有广泛得多的意义的东西。它不是继承得到的,你如要得到它,必须用很大的劳力。第一,它含有历史的意识……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成为传统性的,同时也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11]这表明作家与传统的关系,作家在创作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这样才能像李白那样创造经典。经典也才能在作家的笔下得以传承。

(三)净化文学的社会环境。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已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而深深地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很大程度上,文学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利益场”,文学已经被利益所包围。出版社、出版商、书市、电视广播网络媒体都在围着“利益”二字打转。“纯文学”变成了“纯消费”。在这样一个文学环境下,文学经典不断被排挤,不断边缘化。文学市场打着经典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随处可见,经典被改编、阐释得支离破碎。因此,文学管理部门应该大力净化文学的社会环境。有研究者指出,当今人们都不爱看书了,更不爱看原著了,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这表明我们文学的社会环境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阅读行为。加上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的诱导,更让我们的文学经典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净化文学的社会环境对于弘扬文学经典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净化文学的社会环境可以从规范出版、规范流通、规范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入手。让文学的出版、流通、传播有利于文学经典的传承。

(四)倡导老辈学者和古人的读书方式和读书习惯。在当代社会,人们的读书方式和读书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青年学子,甚至研究生也不再为读书而皓首穷经。当今绝大多数读者是为了考而读书,为了找工作、找出路而读书;为了消遣娱乐而读书。读书的方式也是走马观花、人云亦云。不论是那个读书群体,都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经典之作。因此,在文学领域,很多被先贤奉为经典的作品都被读者拒之门外。钱仲联先生在《钱仲联教授谈治学》一文中指出:“我在国专读书时,除了读四书五经儒学经典外,还要读先秦诸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说文》 (此书也要熟读,不仅仅是看)、《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古文辞类纂》、《十八家诗钞》以及理学家的专集等。这在今天青年学子看来,似乎难以做到,其实,这并不足奇。”我们从钱先生的话中可以看出三层意思:一是他们读书的方式都是读元典或原典,精读原著,循序渐进;二是当今年轻人不再这样读书了;三是这种读书方式没有得到继承是有原因的。老辈学者的读书方式是对弘扬经典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梁启超曾为清华大学学子开列过 160种《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后来又对其加以精简,列出了“真正之最低限度”必读书目。这种做法无疑告诉我们老辈学者是怎样读书的,同时也传达出文学经典传承和弘扬的一个最好方式。我国古代学者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也是如此,可以说老辈学者的读书方式就是对前辈的继承。晚清著名的文学家曾国藩云:“六经外有七书,能通其一,即为成学。七者兼通,则间气所钟,不数数见也。”①转引自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 414页。他在其家书中明确指出七书所指:“《史记》、《汉书》,史学之权舆也;《庄子》,诸子之英华也;《说文》,小学之津梁也;《文选》,辞章之渊薮也。《史》、《汉》时代所限,恐史事尚未全,故以《通鉴》广之;《文选》骈偶较多,恐真气或渐漓薄,故以韩文振之。”②转引自王明华《学国学,如何少走弯路》,网页 http://learning.sohu.com/n20061108/246269689.shtml.。从曾国藩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其读书方法与钱仲联先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从古到今,运用这样的读书方法和养成这样的读书习惯的学者比比皆是,古代的有刘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夫之等,近现代的学人有钱穆、闻一多、朱自清、胡适、王国维、陈寅恪、林光义、吴梅、范文澜等。正是一代又一代学者坚持这样的读书方法,才使我们的文学经典不断得到发现、传承。

总之,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不容乐观,但我们需要经典,更需要维护经典。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是我们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和民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朱国华.电影:文学的终结者[J].文学评论,2003(02):170.

[2]刘晗.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3]涂途.重温办所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06).

[4]贺仲明.文学经典的命运与文学的前景[J].江苏社会科学,2008(02).

[5]童庆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J].东疆学刊,2004(04):03.

[6]曹萌.儒学发展与中国古代文学思潮[J].洛阳大学学报,2004(01):28.

[7]王文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上)[J].文艺理论研究,2007(02):03.

[8]陈力君.世纪之交文学生态系统中经典的命运轨迹[J].理论与创作,2006(01):25.

[9]宋闻兵.“元典”与 “原典”[J].语文建设,2008(04):55.

[10]周勋初.李白 “三拟《文选》”说阐微[J].郑州大学学报,2006(1):101.

[11]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王恩衷,编译.卞之琳,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

The Fat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terature Classics in the Era of Popular Culture

LIN Liu-sheng
(School of Literature,Jiangxi Nor mal Universty,Nanchang,Jiangxi330022)

Literature classics have been treated coldly or even deserted in the era of popular culture.There are four reasons for this.First,the divers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people are proliferated and literature classics are ruthlessly deconstructed.Second,“the feeler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reaches into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fast-food works”in the consumer era are a shock to literature classics.Third,literature carrier is being networked and literature classics are being visualized.Fourth,people are losing interest in Marxist outlook on literature.However,we still need literature classics in the era of consumption,because promoting literary classics is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ll literary activities,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progress,and conducive to the transmissio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In contemporary time,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tradition,purifying social environment of literature,advocating methods and habits of reading are to be conducted to promote literature classics.

the era of popular culture;literature classics;fate;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责任编辑温优华

I02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6883(2010)05-0048-08

2010-03-16

林柳生(1981-),男,江西南康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2009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近年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的“生长”——以“现象级”影视作品为探讨中心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