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0-08-15周航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周航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报编辑部,湖南 长沙 410205)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周航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报编辑部,湖南 长沙 410205)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有发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把握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分析其所产生的种种原因,着力寻找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归因;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近些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犯罪等事件时有发生,数据显示,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25%,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高校扩招之后,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机会增加了,然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并没有帮助他们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相反,部分当代大学生脆弱的心理素质反而暴露得愈发明显。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新的大学环境一时难以适应

经过艰难的高考拼搏,部分学生初进大学校园有一种可以松口气的心理预期,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状况并不如他们理想中的那般轻松。全新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教与学的方法,以及不同的人际交往氛围等等,这些都让大多数学子们一时难以适应。

一是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如今80后、90后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过去在家里由父母“大包大揽”惯了,对家庭及父母的依赖性很强。进入大学校园,寄宿学校,离开父母,甚至远离家乡,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盲目感、漂泊感,心理情绪上的矛盾和冲突、忧郁和焦虑潜滋暗长。

二是学习上的不适应。由于我国现行中学教育仍然围绕高考指挥棒运转,中学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重课堂、轻课外的培养模式,导致了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对于高校教师较为开放式的教学风格颇不适应;再加上部分新生入学后没有给自己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采取敷衍的态度;有些学生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因而学习缺乏动力;还有些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各项社会活动中,凡此种种,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受到影响,并因此引发自卑心态的产生。

三是人际交往的不适应。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埋头读书,应付高考,常年过着“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社交圈子狭小,对社会百态认知甚少,一旦进入高校,面对全新的人际关系,他们就会立刻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因缺乏经验和技巧而不善社交;因害怕流言蜚语而不敢同异性接触;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愿参加群体活动,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二)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心理疾患。

21世纪的今天,人口劳动力高峰的到来,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我国当下就业压力巨大。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不得不面对比他们父辈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然而,身处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对于社会的了解还很肤浅,实践经验也十分有限,面对未来的自主择业,面对职场的双向选择,不少人四顾茫然,极难适应。许多在学校里肯读书、会读书的学生一时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心理问题随之凸现出来。不少毕业生择业时受社会舆论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不考虑自身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极大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择业和求职,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缩小,容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并因此引发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恋爱与性心理容易产生偏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生理上不断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容易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婚姻等方面产生一些偏差。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困扰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习不能兼顾、情感破裂后心态失调等。有的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有的大学生靠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从而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性,染上网瘾,与现实生活隔膜,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大学生甚至因感情波折而触犯刑律,走上犯罪道路,以致留下终生遗憾。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透过以上现象,来探究当代大学生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教育的失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小学教育一直奉行“唯升学率论”的思维,使得老师、家长、社会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对他们身心健康重视得不够。学生从小不仅要接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要在节假日被迫参加一些诸如奥数等类型的“兴趣”活动班,直接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影响了他们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所谓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及仅有的几堂思想教育课大多流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他们长大后需要独立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也就表现得手足无措,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到了大学后,高校普遍把高等教育作为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准备,当作职前教育,专业设置基本上围绕着将来的就业而进行。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则被摆在了次要的位置上。正所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实际上不要”。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发现慢,工作滞后,从而使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加重,甚至向周边蔓延。

(二)社会生态的失衡

社会生态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外在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对于涉世不深且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而言,更容易受到社会上唯利是图、钱权交易、职业道德败坏等风气的影响,从而产生愤世嫉俗、消极厌世等不良心理。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却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浮躁的社会生态中,尚未形成稳定的社会信仰标准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年轻大学生们容易无所适从,烦躁不安,并由此产生认知失调、心态失衡、道德困惑甚至信仰危机等现象,这也是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另一个重要诱因。

(三)家庭教育的失当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的教育理念、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关联。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影响的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没有将培养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法上,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大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这些都将容易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

(四)自身心理的脆弱

当下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比较脆弱。面对越来越大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一次小小的困难或挫折都有可能把他们的精神击垮。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思维模式单一。从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使得他们思维模式单一,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需要依靠自己想点子、拿主意来解决新的问题时,他们往往感到脑子里一片空白,结果或紧张,或恐惧,或逃避;当实际问题无法解决时,日积月累,心理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第二,情绪容易失控。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的思想情感迅速发展和极大丰富的一个重要时期,外部的环境纷繁复杂,而大学生们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又较差,因此,当他们遇到情绪波动时,往往很难以自持,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第三,心理抗挫力差。独生子女们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经受的挫折和打击相对较少,即使生活艰难的家庭,这种艰难也由父母、家人在承担,他们对此并没有切身的体验。上大学后,一旦遇到实际困难时,在遭遇挫折和打击时,他们脆弱的心理品质就容易出现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为此,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就是着力寻找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心协力。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探索、筹划,并建立一套扎实有效的运行机制。具体地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能力

高校在抓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外,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普及心理学知识,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蕴含在各项具体的活动中,以这些活动作为载体,将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引导至高雅、文明和健康向上的方向上去,提高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提高自身防御心理疾患的意识和能力。

(二)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咨询排解心理困惑为辅。高校在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同时,还应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依托,以学生干部为支点,建设好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络。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不同的方式开展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还应建立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经常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并逐步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个别严重者应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形成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的有机结合。如何做好三者的协调和配合,建立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是必须认真思考并切实解决的。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在密切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还要与家长和社会保持经常的联系与适时的沟通,全面反馈学生学习、生活与身心状态,共同商议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应加大关注力度,定期及时向家庭反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向青少年研究机构或心理学社团等社会机构求助,共同研究采取有效干预的方案,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四)引导学生积极投身课余活动,增强社交能力,在愉悦中成长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不仅能让大学生掌握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还能缓解他们思想与精神上的压力。参加各类课余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发现并发挥自身的潜能,对他们将来职业的选择和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此外,适度的社交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责任。总之,要尽力营造一个和谐友好、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让我们的年轻一代在愉悦中成长、成人、成才。

[1]罗增让.青少年特质焦虑与健全人格的培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2).

[2]白永恒.大学生心理现象及心理健康探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李小贤.当代中国大学生焦虑根源探析[J].科教文汇,2008,(12).

[4]黄文利.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及教育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7).

[5]王亚娣,王亚平.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甘肃教育,2007,(4).

[6]田名义,丁振中.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ZHOU Hang
(Editorial Office ofCollege Newspaper,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In recent years,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hasbecome ahot issue with many concerns.It’s a hard task for college educators to grasp the forms of the problems and analyze the causes in order to find out appropriate ways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causes;countermeasures

B844.2

A

1674-831X(2010)05-0070-03

2010-06-20

周 航(1978- ),男,湖南长沙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报编辑部编辑,湖南大学研究生,从事教学与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胡 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