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古今多少事,都只是镜中春
——论周诒蘩《静一斋诗馀》
2010-08-15姜秋菊
姜秋菊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屈指古今多少事,都只是镜中春
——论周诒蘩《静一斋诗馀》
姜秋菊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周诒蘩是晚清湖南地区创作成绩突出的一位闺阁诗人。她的词集《静一斋诗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均具有独特性。
周诒蘩;《静一斋诗馀》;思想性;艺术性
周诒蘩(1816-1872后),字茹馨,湖南湘潭人,左宗棠夫人周诒端之妹,晚清戏曲家张声玠继妻。周诒蘩和周诒端姊妹二人幼时倚其母王氏慈云老人教导的经历,为她们在诗词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打了坚实的基础。周诒蘩的创作在晚清女性词人中尤为突出,著有诗集《静一斋诗草》二卷,词集《静一斋诗馀》一卷,后者收录词作122首。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中收录了她的所有词集。
周诒蘩的一生可谓“其遇最屯”[1]卷八.列女第十七,她见惯了身边亲人的离去,对人生的富贵穷通、生老病死已经习以为常。因为左宗棠的牵线,周诒蘩和张声玠得以相识直至共同生活。张声玠是一个才华出众的文人,不仅创作了《玉田春水轩杂剧》,还有《蘅芷庄文集》和《蘅芷庄诗集》等作品,但他们婚后“未十年,声玠卒”,张声玠卒后未二十日,她的两个儿子文保与癸保也相继而亡。最终周诒蘩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起新(张声玠前妻李氏之子)和起毅“奉君丧并携两殇之丧归,万里三櫘”[2]341回到湖南辰山。然而世事难料,她唯一的亲生儿子起毅(张叔容)不足十九岁,于咸丰九年(1859)堕园池而死。在周诒蘩还未从中年丧子的沉痛中恢复,接踵而来的又是一连串的噩耗:母亲慈云老人于同治三年(1863)亡于故里;自“己巳(1869)春至壬申(1872)春姊兄嫂侄妇七遭变故”[3]。目睹丈夫、儿子、母亲、姐姐等至亲的相继离去,自身又常疾病缠绕,周诒蘩内心的伤痛无比巨大。人生的苦厄自然投射到她的诗词创作中,从而让她的作品没有局限于传统的闺阁窠臼之中。她以深邃的眼光观察生活,以一个普通女性的身份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进行独立思考。
一、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一)写景纪时咏物
1.描摹时令,由时及己
自然界的草木原本无情,皆因观者心境的差异染上不同的色彩。自古以来,女性就被定义为多情的种子,女子的心便是纤细脆弱柔媚的代名词。春夏秋冬的轮回、白昼黑夜的更替在女子眼中不是单纯的自然界规律,更直接关联她们的喜怒哀乐。闺阁中的女子就在这春秋的轮回中注视着青春的容颜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一天天衰老。
周诒蘩喜欢且擅长于词中描摹四季的变化,抒发心境。女词人对于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期待与喜悦之情,字里行间笑意徜徉,“几树疏梅,索笑破愁颜……双黛喜开远岫……算香闺此后,吟花咏柳,莫放清闲”(《送入我门来·立春》)。然而,美好的时光从来都是短暂的,“九十韶华,曾费得、几番吟诵。斜阳外,无情杜宇,频频催送”(《满江红·送春》)。这一声声频催的杜宇声,让女词人“知是韶华将尽,只合携壶追赏,痛饮醉东风”(《水调歌头·春暮》)。春天里的一切都是生机勃发,朝气盎然,它是女子青春的象征,是美好韶华的代名词。秋天虽然是收获的季节,“一年容易又秋成”,可是收获之后将要将要进入田野凋敝的冬季,因此词人不免“心暗淡,意凄凉”(《鹧鸪天·秋日》)。
周诒蘩词作中关于时令的描写不局限于春秋两季,但以春秋为甚。春华秋实的欣喜固然存有;更多的是春愁秋恨,它们就寄寓在时令更替之间,挥之不去。
2.摹写景观,寄情自然
周诒蘩擅长描写自然景观,给人一种大气之美,如《水龙吟·烟寺晚钟》《满江红·渔村夕照》《望海潮·远浦归帆》。她竭力把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展现给人们,让人们领略到自然的神奇造法,感受自然的无穷魅力。此类作品也蕴含了词人情怀的一面——“趁余晖沽酒,醉吹横笛”(《满江红·渔村夕照》),享受自然的恩赐、及时行乐。词人在经历了连续的人生挫折之后,深切体会到人生苦短,人只是沧海一粟,很快就会消形于世,唯有自然景观却是永恒的,因此要认识到生活的美好,更要及时享受人生的美丽。
3.吟花咏柳,人靥如花
季节的更替轻易地在女性心底激起涟漪,花花草草的盛衰荣枯更易引起女性的共鸣。女人如花,花在无形中成为女性的代名词。女子的花样年华亦如花期那般短暂。
花不仅象征女子的容颜,也象征着女子的品格和骨格。诒蘩吟咏的对象多为梅花,梅花在词人的笔下被冠以冰清玉洁、傲骨丰然的品格和形象;梅花在词人的笔下成为一切美好品性的集合体。如《醉清平·赏梅和外子韵》,“枝疏影横,今生几生,修来玉洁冰清。”梅花在词人的笔下似乎成了隐士的化身,如《一剪梅·红梅》,“细捻胭脂点素妍,逸似逋仙,瘦是癯仙,一枝红占小桃先,丰韵依然,骨格依然。”逋仙指的是宋代的林逋。他隐居于西湖孤山,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自娱,人谓之“梅妻鹤子”,后世常以“逋仙”称誉他。何谓“癯仙”?本是指骨姿清瘦的仙人,此处则成为梅花的别名。癯仙一词既指梅花的清瘦,也指梅花的高洁品行,纤尘不染,如同那远离世俗的隐士一般。词人以梅花自喻,表现出词人对世俗的鄙弃,对清净闲适远离尘嚣的生活的向往。
花无百日红,再绚烂多姿的花也终究逃脱不了化作春泥的命运。落花象征着大好青春的逝去,象征着容颜的衰老。面对逝去的美好,人们表现出更多的是无奈与凄凉。“芳心悄,香魂渺,玉颜秀靨、风中老。意阑珊,恨无端”(《惜分钗·落花》),芳心玉颜在风中老去,留存于心就只剩下那无端的恨。
(二)咏怀思古
1.怀夫——无限的痛与思
张声玠能诗文、擅长创作杂剧,周诒蘩亦是工于诗词的大家闺秀,两人常以诗词唱和。但夫妻二人在一起生活未足十年,张声玠就先她而去。《静一斋诗余》中收录周诒蘩多首与丈夫张声玠唱和之作,主要表达了诒蘩对丈夫的无限思念。
张声玠在世之时,周诒蘩多以诗词抒发对游宦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及对丈夫怀才不遇的同情。如《百字令·寄玉夫外子》,“倦鸟飞慵,征鸿影匿”正是世道艰难之际丈夫“求用无成”的表现;“犹记旧岁今时,雄心初起,写就阳关句。匹马奔驰双剑啸,壮志鸿飞鹏翥。花落燕台,云招岭麓,更与穷愁遇。天高难问,索居闲咏新赋。”写出了张声玠初时投身政治的豪情,接之而来的是郁郁不得志,最终则是对君心难测的无奈。这与张声玠在《玉田春水轩杂剧》九个短剧里所表达的中心内容——主人公才名盖世,治世之才被埋没的怀才不遇主题一致。张声玠死后,周诒蘩的怀夫词则表达了对丈夫之死的无尽哀痛,如《鹧鸪天·悼亡》,“庭树声清秋意生,西风吹恨入银屏。十年行止如丝缚,三载情怀空泪倾。香来觅,赋难成,人间天上不分明。待看化鹤归来日,同奏楼头红玉笙。”两人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再也不能向往常那样相厮相守,心中只有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2.悼亲——永久的哀愁
周诒蘩的一生是不幸的。亲人接连离去,她心中除了悲痛还是悲痛。面对亲人的逝去,词人只能无奈发出“无限伤神”(《沁园春·哭汝充大兄》)、“频挥清泪”(《百字令·挽孟翔侄》)之举。《沁园春·哭汝充大兄》回忆了兄长的一生,兄长的一生留有很多遗憾,但“往事空悲,馀年易尽”,一切无法挽回,唯有不尽的伤神。
至亲的离开,或许让周诒蘩对生与死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思考,懂得了生命的短暂、脆弱与无常;同时,也会让她变得愈发伤感、哀愁。
3.伤己——凄凉千万种
亲人的相继离去对原本纤弱多病的周诒蘩无疑是雪上加霜,让她倍尝煎熬与折磨。如《忆秦娥·伤势》,“天苍苍,雨声萧瑟更声长。更声长,几分愁病,九转回肠。梦魂来去空微茫,相看无语心彷徨。心彷徨,一声鸡唱,万种凄凉。”萧瑟的雨声为这个寂寞的夜晚染上了悲凉的色调,病愁交加,只有内心独自彷徨不知所措。这首词留给词人和读者的都是万种凄凉。再如《南歌子·病中对水仙》,“雪晴庭院喜春和,可奈年衰心倦病如何。”年衰心倦、体弱多病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最让词人伤怀的莫过于中年丧夫丧子。词人就在这千万种凄凉中度过余生。
4.咏史——女子亦英雄
咏史之作是周诒蘩词作题材创新之一。闺阁女子狭窄的生活圈子注定了她们只能描写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一般不大涉及历史人物。周诒蘩的诗词中却大篇幅的评论古人古迹,并有女性的独特见解。她在词中论及的古人均为女性,且一改传统的闺阁女子气,呈现出雄浑大气之象。如《沁园春·西子》《满江红·虞姬》《凤凰台上忆吹箫·孙夫人》《水调歌头·红拂》。前两首词基调较为悲壮,西子的泛舟而去,虞姬的从容一死酬君恩;后两首基调雄浑,巾帼不让须眉气势一跃纸上。如《水调歌头·红拂》“天地毓奇气,巾帼有英雄”“却叹卫公智,犹逊女郎风”更是把女子的豪迈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打破了传统的温柔含蓄的女性形象。
二、独特新颖的思想、艺术风格
(一)“历史空幻”[4]565的伤感
人生如梦的慨叹时时出现在周诒蘩的词作中,她的词总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奈之感,甚至是历史幻灭感。她的许多词都充满着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感慨,如“才道月如轮,忽道眉如月。生没无常,销长凭谁说”(《生查子·对月》)、“屈指古今多事,都只是、镜中春”(《唐多令·偶书》)、“恨难释,叹半世功名,幻如春梦,一领素氊”(《帝台春·感旧》)、“空,花映清池月在中。繁华梦,今古一轮同”(《十六字令》)。这些词句通通都传达出女词人对生活的消极态度。或许是丈夫张声玠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促使女词人对功名利禄进行思考。对名利、繁华的深刻认识是致使词人的消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可以从她的另外一首词中得到证实。
《踏莎行·斗蟋蟀》“乐土初安,雄心顿起,银盆鼓勇夸千里。陈云红处彩旂开,阶前蛙声鼓声如此。露冷雕栏,风侵玉砌,生涯应忆平章第,半闲堂外暮烟迷,输赢谁下兴亡泪。”
这首词看似写物,实际上蕴含了词人的寄托,抒发了作者对战争输赢的思考:没有绝对的赢,兴亡输赢皆是相对的。至此,词人不禁产生一切皆如过眼云烟的“历史空幻”感。
词人身边的至亲相继离她而去,让她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于是产生了一切皆空幻的悲观情怀。这是促成她消极生活态度的另外一个原因。
(二)轻灵空静和雄浑大气
周诒蘩的文字还带给人一种“轻灵空静”[4]568的美感,如“云净月华如水,好片清凉凉地。小坐意如何,尘虑一襟初洗。休睡,休睡,虫语碎添诗思”(《如梦令·秋夜》)、“春如水上浮萍,子规犹自丁宁。剩得几分闲意,小窗蕉叶摇青”(《清平乐·偶成》)等。这些词句不饰雕琢,接近自然的原生状态,具有清新轻灵之感。
更为可贵的是,她的风格并没有局限于此。她还尝试着创作具有男子气质的雄浑大气风格的作品,如“龙战天池,凤占皇族”(《凤凰台上忆吹箫·孙夫人》)、“不有太原公子,让走虬髯豪士,何处表奇踪。却叹卫公智,犹逊女郎风”(《水调歌头·红拂》)和“衰草地,密云天,将军走马猎燕然。重围掩断龙堆雪,六翮冲开雁塞烟”(《桂殿秋·鹰》)。王蕴章《然脂馀韻》评论这三首词云,“皆雄浑,不类闺阁中语。”[5]卷五
(三)比兴拟人的修辞
封建礼教要求女性含蓄内敛,温柔敦厚。女性在封建社会下失去了话语权,没有直接表露心声的机会,只能通过比兴托物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志。周诒蘩多用梅花的冰清玉洁、傲骨不驯来寓托自己的高尚品格。如“细捻胭脂点素妍,逸似逋仙,瘦是癯仙,一枝红占小桃先,丰韵依然,骨格依然”(《一剪梅·红梅》)。
词人还运用拟人的手法使得文字表达效果更为新颖生动,如“杏脸羞人红半瘦”(《捣练子·春晚》)、“是东风、多事接春来,添愁重”(《满江红·送春》)。杏花、东风的词人的笔下都具有了人类害羞、好管闲事的性格,使得人们眼前一亮。
周诒蘩的词也是有不足之处。慢词在她的词集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慢词有利于景物的描摹和情感的抒发,但她的慢词,尤其写景抒情类的作品,多给人一种堆砌之感。如《沁园春·春望》下片“东风舞困垂杨。又飞絮纷纷落野塘。笑有心栖燕,空衔坠粉;多情戏蝶,枉惜馀香。隙影难留,年华易换,谁共莺花老醉乡。登临倦,把春光一片,写入诗囊。”
周诒蘩的创作不是一个纯粹的闺阁女性无病呻吟之作,她的创作体现了她对人生、社会的积极主动思考,且具有一定的深度。读她的词,既可以观看到她艰难的悲剧性的一生,也可窥视晚清社会一斑。
[1][清]陈嘉榆,王闿运撰.湘潭县志[M].光绪十五年(1889).
[2][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7.
[3][清]周诒蘩,静一斋诗草[M].慈云阁诗钞[C],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4]邓红梅.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王蕴章.然脂馀韵[M].民国九年(1920)刊本.
The Things Pastand Present Are Just the Spring in theMirror:On Zhou Yifan’sJingyiRoomCiPoetry
JIANG Q iu-ju
(The Literary Academy ofNanjing 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7)
Zhou Yifan wasan excellent female poetof late Q ing dynasty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literary creation.Notonly isthe contentofcontributorsin the“JingyiRoomCiPoetry”rich,butshehasunique characteristic in the ideologicalcontentand the artistic style.
Zhou Yifan;JingyiRoomCiPoetry;ideologicalcontent;artistic style
I207.2
A
1674-831X(2010)05-0102-04
2010-06-04
姜秋菊(1985- ),女,江苏宿迁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责任编辑:葛春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