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特立对毛泽东的影响
2010-08-15屈晓军
屈晓军
(长沙师范学校宣传统战部,湖南 长沙 410100)
论徐特立对毛泽东的影响
屈晓军
(长沙师范学校宣传统战部,湖南 长沙 410100)
徐特立的品行和修养、学习方法、革命热情和决心等,对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影响很大,为其日后参加革命工作并取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特立;毛泽东;影响
一代伟人毛泽东带领中华儿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在他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老师对他影响尤为重大,他就是徐特立。《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一书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毛泽东和徐特立这对师生之间的动人故事。
1913年秋,就在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后并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不久,学校来了一位新教师。他,就是徐特立。徐特立的到来,在一师学生中引起了轰动。不少同学早就听闻,这位徐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长沙师范学校的校长,又曾担任过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在社会上颇有名气。他只有六年半学历,靠自学而精通古文、历史、地理和数学等知识。18岁开始在蒙馆授徒,执教10年间亲手创办了多所新式高等小学堂和长沙师范,门生遍及整个长沙城,在湖南教育界享有“长沙王”的美誉……能拜徐特立这样有名的教育家为师,同学们都引以为荣。毛泽东也是如此。以后的事实证明,徐特立不愧是一位能给学生以良好影响的好老师,他以自己的优良品格和高尚师风赢得了毛泽东的尊敬和爱戴,成为毛泽东在一师时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之一。
在第一师范,徐特立是位与众不同的老师。
毛主席对徐特立先生的尊敬是让人感动的。在1937年11月30日给徐老60寿辰的贺信中,他满怀深情地写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由此可见,徐特立先生对毛泽东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一
徐特立生活上与众不同。当时,长沙中等以上的学校老师十分稀缺,他们在社会上有着相当的地位,许多人还保持着前清绅士的派头,冬裘夏绸,衣冠楚楚,不是中式长袍马褂,就是西装革履;那些留过洋回来的,则更是一派洋打扮。他们每天到学校上课都要雇请三人抬的轿子,以示阔气。徐特立却与众不同,他虽当选过省议会副议长,又曾担任长沙师范校长,是全省有名的教育家,生活却极简朴,穿着也极普通,一年到头布衣布鞋,活脱脱一个乡下人,故有“徐二叫化”之谑称。
徐特立的这种难得的反绅士精神,不但为毛泽东等学生深深敬佩,而且影响了其他教师,改变了当时一师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奢靡之风。
徐特立对个人和家庭生活开支,总是千方百计地节省。他的家眷一直留在乡下,夫人在家喂猪种菜,维持家庭生活。为了让农民子弟有机会上学,他用自己的大部分薪金,让出自家的房子,在家乡创设了五美高小,而他和家人却过着异常勤俭的生活。为了筹资兴学,他节省每一个铜板。那时,他每次回家看望家人,80里路全靠步行,连往返的午餐也舍不得吃,带些家炒的薯片之类的东西,聊作路上充饥之用。
徐特立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对毛泽东具有很深的影响。在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就是一个克勤克俭的学生,后来身为党的领袖,仍然保持着这种优良品质,一以贯之地坚持清廉作风,从而给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对于穿衣从不提任何要求,他常常是有什么穿什么。为了少做一件衣服,为战争节约些开支,毛泽东的衣服往往是补丁缀补丁。1949年,毛泽东进北京后,经常要接待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知名人士。他在见张澜前,吩咐卫士李银桥说:“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当中享有很高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然而,李银桥在毛泽东所有的家当中翻了又翻,找了又找,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不打补丁的衣服来。李银桥感到异常委屈,对毛泽东说:“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了,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倒劝慰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张先生是贤达之士,不会怪我们的。”就这样,他硬是穿着补丁衣服见了张澜,又见了沈钧儒、李济深、郭沫若、陈叔通等知名人士,更受到各位民主人士的尊敬。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会见远道而来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按照以前的惯例戴上白色的假领假袖,套上灰色中山装。为什么一个堂堂的国家主席也要使用假领假袖呢?一是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最困难的时候,毛泽东也和全国所有的老百姓一样,定量用粮用布;二是毛泽东一贯的节俭作风使然。中美两国首脑历史性握手的照片第二天刊登在国内外的各大报纸上。这套假领假袖现存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假领长48厘米、宽9厘米,假袖全长25厘米、袖围38厘米。
对于衣着,毛主席极其简朴,在饮食方面更是如此。在丰收的年代里,毛泽东的日常饮食是怎样一张菜谱呢?每餐四菜一汤:一个荤菜(新鲜的普通鱼或红烧肉),一个半荤半素的菜,两个素菜(辣椒、白菜、萝卜、苋菜等市场上常见的蔬菜),一个清淡的汤。请客通常也是四菜一汤,他自己点一个菜,请客人点一个菜,然后再配两个蔬菜、一个汤。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毛泽东则有过一个星期不吃米饭、七个月不吃肉、不喝茶的记录,他当年提出了一句口号:“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二
徐特立不仅品德和学识堪称一流,还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后者,对于求知若渴的毛泽东,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当时一师学生课外自学已蔚然成风,但在读书过程中存在着贪多图快、不求甚解的毛病,因而读得多、忘得快,效果欠佳。针对这种情况,徐特立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读书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的经验,提出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方法。
毛泽东十分钦佩徐特立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他知道,徐先生少年时代只读过6年私塾,后来在宁乡速成师范读了4个月,到日本进行过短期考察之外,没有进过别的学校。他渊博的学问都是自学得到的。一天课后,徐特立正在教师休息室看书。毛泽东走了进来,他问道:“徐先生,您读书的经验,可谈一些出来,让我们仿效吗?”徐特立亲切地回答:“润之,我认为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通、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总之,我是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这样读书,虽然进度慢一点,但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不但能记得牢固,而且懂得透彻。”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很重视徐先生的读书经验,积极实践徐先生的读书方法。笔者在“青年毛泽东纪念馆”翻阅了现今保存的毛泽东学生时代唯一的一个学习笔记本——《讲堂录》的复制件。九行直格笔记本,共94页,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相当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青年毛泽东学思结合的读书特色。
另外,通过毛泽东对《伦理学原理》一书的批注,我们可以了解他奉行“不动笔墨不看书”这一读书诀窍的点滴情况。《伦理学原理》是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代表作《伦理学体系》的一部分,1909年由蔡元培译成中文,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一师把它作为本科毕业班的修身课教材。毛泽东很爱读这本书,并且以先秦诸子百家、宋明理学以及王船山、谭嗣同、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与之比较,综合研究,分析批判,常有独到见解。他在这本仅有十多万字的书上,用毛笔小楷写下了一万二千余字的批语和提示,而且几乎将全书逐字逐句都用红黑二色毛笔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批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抒发对道德、人生、历史、宇宙的看法。凡原著中与他的观点较相吻合之处或颇能发人深思处,他就密加圈点,批上:“切论”、“此语甚精”、“震聋发聩之言”、“诚哉、诚哉”、“洞悉人性之语”、“吾极主此说”、“此节议论透彻之至”、“真理在此”等话;对于有怀疑或否定的地方,便批上“诚不然”、“此不然”、“此节不甚当”、“吾意不应以此立说”、“此说终觉不完美”等。一些地方还联系我国历史和“五四”前后的政局及思想动态,加以分析对比。
经过徐特立几年的熏陶,及至一师学习后期,毛泽东已经把“不动笔墨不看书”当作读书的习惯,坚持不辍。他听课写有“讲堂录”,课后读书有读书笔记和批注,阅报读报写摘记或札记。同时,还有选抄全篇文章的选抄本,以及摘录精要的摘录本。例如,杨昌济先生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尚未成书,毛泽东就把译稿借来,一字不漏地全部抄写下来,然后进行阅读。此外,毛泽东还坚持每天写日记。
这样,经过数年的辛勤积累,毛泽东所写的各类笔记本有几网篮之多。他很珍爱这些笔记,毕业时带回老家韶山收藏。1929年,国民党军队到韶山抄家,将这些本子和书籍全部搬到房前焚毁了。毛泽东的塾师毛宇居,从火堆中抢出两本书籍和一个笔记本,这个笔记本就是现存的《讲堂录》。
毛泽东从一师时期起养成的手中无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后来他几十年坚持不废。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保存的他阅读过的大量书籍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圈圈点点,朱墨纷呈的斑斑笔迹。这些琳琅满目的、由毛泽东亲笔批注的书籍及批注的文字,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对于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感谢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是他当年教给了学生一套很好的读书方法。
三
徐特立满腔的爱国热情和矢志革命的精神,更是对毛泽东影响至深。1909年12月8日,在长沙修业学校兼课的徐特立,应邀向该校师生作时事报告。会上,他慷慨陈辞,历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越讲越激昂,越讲越悲愤,声色俱厉,热泪如注。突然,他纵身从讲台上跳下来,跑进厨房,取来一把菜刀,当即砍断左手小指,以示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愤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他的这一壮举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子的反帝热情。毛泽东后来回忆此事时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为了给称帝寻找靠山,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千古奇辱。全国人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袁运动。消息传到湖南一师,师生群情激愤。徐特立等人编印了揭露袁世凯卖国行径的补充教材《国耻篇》,毛泽东义愤填膺,在书上奋笔疾书:“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表达了他要勇敢地站出来,和进步的青年学子一道,肩负起为国报仇雪耻历史重任的决心。
袁士凯为了加速复辟帝制,指使亲信在全国各地成立所谓“筹安会”,大演“劝进”丑剧。湖南也出现了这股复辟逆流,当局禁止各报刊登载反对帝制的文章,压制各种反袁言论,反动气焰十分嚣张。为了对这股逆流进行反击,徐特立和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师生,共同主编了一本反袁小册子,汇集了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的反袁言论,定名为《汤康梁三先生对时局的主张》,到处散发。
可以说,徐特立的满腔革命热情和义无反顾的决心深深影响了青年毛泽东。后来,毛泽东回忆起他和老师徐特立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中的情形时,说:“我们是确定地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至此以后,毛泽东在徐特立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踏上了一条伟大的革命之路。徐特立知道后,也直接给予有力的支持。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长沙城,年已50岁的徐特立同志却坚决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罗迈(李维汉)的介绍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徐特立同朱剑凡一道来到了武汉。毛泽东和方维夏考虑老师徐特立在湖南教育界有崇高的威望,建议他回湖南在国民党里面做工作,以团结更多的进步人士跟共产党走。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宁汉合流,形势更趋紧迫。徐特立改变了回湖南的计划,决心和同志们一道前往南昌。7月27日,徐特立、方维夏、张国焘、易礼容一行四人,从武汉经九江到达南昌。考虑到徐特立曾经在长沙与姜济寰先生的私交甚好,党组织决定,让徐特立投入争取时任江西省民政厅长、代省主席姜济寰先生参加起义的工作。南昌起义爆发后,徐特立任革命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党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在随军南下途中,徐特立率领所部经常作为先头部队进行艰苦的前卫战斗。会昌战斗中他还亲自上火线。
1934年l0月,徐特立以58岁高龄参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任中央作战团副主任,是公认的红军队伍中年龄最长者。到达陕北以后,徐特立担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担任边区教育厅厅长,这位永不屈服的老教育家为边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毛泽东在祝贺徐特立六十大寿的信中说:“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的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都在你面前降服了”,“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这封信,高度地概括了徐特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热情地赞扬了他作为一代师表所具备的崇高品格,充分表达了一位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1947年徐特立七十大寿,毛泽东再次为其题词:“坚强的老战士”。
“平凡伟大马列真,一代师表启后昆。道德文章垂后世,堪称革命一完人。”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也是中国人民的师表。他曾教导毛泽东立志、立德,他还使千千万万个普通的中国人,知道了读书、识字、明理,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他不愧为“当今一圣人”。
[1]尹高朝.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陈志明.徐特立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怀念徐特立同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4]张永修.甘为平凡 无悔奉献——我们尊敬教师的十个理由 [EB/OL].(2004-09-08). http://edu.sina. com.cn/l/2004-09-08/ba83851.shtml.
On Xu Teli’s Influence on Mao Zedong
QU Xiao-jun
(Publicity and United Front Department,ChangshaNormal College,Changsha,Hunan 410100)
Mao Zedong was influenced greatly by Xu Teli’s conduct and self-cultivation,learning methods,revolutionary enthusiasm and determination,and so on,which had laid asolid foundation on Mao’s participation and successin the future revolution.
Xu Teli;Mao Zedong;influence
A84
A
1674-831X(2010)05-0012-04
2010-04-20
收稿日期:2008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08YBB348)
屈晓军(1981- ),男,湖南衡阳人,长沙师范学校宣传统战部讲师。
[责任编辑:胡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