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武术课余训练的对策研究
2010-08-15乔蓓芸
乔蓓芸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对中小学武术课余训练的对策研究
乔蓓芸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课余武术训练是中小学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参加的,以增强体质、活跃身心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武术训练活动,它是学校课余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能充分发挥武术在中小学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对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体育全面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中小学武术业余训练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对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训练对策的探讨,为课余武术训练的普及和发展提供参考。
武术;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对策
1 研究目的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独具中华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小学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基础力量,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课余武术训练是中小学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课余性、趣味性、技能性等特点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通过课余武术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现状的分析,以及课余武术训练对中小学学生身心各方面的促进作用的价值展现和大力加以推广的必要性的概括,以此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促进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普及和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中小学武术教学与训练的研究论文百余篇,另外查阅与武术教学和中小学生教育的相关论著数部。通过对这些著作、论文和文章的分析,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整理和挖掘相关材料为本文服务。2.2访谈法
就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向学科专家、教授及长期从事中小学课余武术教学训练的教师进行访谈。
2.3逻辑推理法
通过对访谈过程中得到的材料和调查结果运用归纳、比较、演绎等逻辑学方法,对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意义、内容、方法及组织进行了深入探讨。
3结果与分析
武术课余训练对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独到的作用,它充实了学生的生活,扩大了学生的活动领域,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武术课余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从而,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尤其对于一些武术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通过业余训练,选拔优秀者进行县、市级比赛,其中的佼佼者还可以从事半专业训练,这样他们可以逐渐地参加中学生、大学生运动会以及省和全国的武术比赛。使中国的国粹——武术,一是能得到普及,二是能得到提高,逐步使优秀运动队在高校继承、发扬、光大。3.1 河南省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的武术事业发展迅猛,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全国武术冠军和优秀武术人才,而且还摸索出一整套系统的武术人才培养机制,从省武术队到各地市武术专业队,从武术学校到课余辅导班,拥有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体系,造就了像登封、焦作等著名的“武术之乡”。
在河南省武术事业腾飞的大背景下,同时也随着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学生喜爱武术的人络绎不绝,不仅武术运动在学校体育课中深受学生喜爱,而且各种形式的课余武术辅导班也深受许多中小学学生推崇,但在人数总量上参加武术锻炼的中小学学生所占比例很小。笔者走访或询问郑州、洛阳、开封、焦作、安阳、等地市的二十余处课余武术训练队发现河南省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存在了许多问题。
3.1.1 河南省各地市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发展不均衡
河南省从很早以前就以武术闻名,它是太极和少林两大拳系的发源地,在此基础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武术专业运动员。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发展和普及受到武术专业队训练发展的影响,同样也呈现出一样各地市武发展水平和规模不均衡的现象。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在河南省的一些传统武术强市中发展和普及的比较好,比如郑州、洛阳、焦作等市;而在武术专业队水平相对差的地市,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普及和发展相对较慢。
分析其原因笔者觉得主要是:武术是全国和全省运动会的重要项目,武术专业队水平较高的地市由于体育主管部门追求比赛中的金牌数,因此在本地市中的体校、武术学校和中小学学生中推崇武术专业训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普及和发展。
3.1.2 老师、家长和学生对课余武术训练认识有偏差
在民族文化向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弘扬武术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武术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武术的主要功用。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深受电视或电影中武打场面的影响,很多人对武术的认识有偏差。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听到课余武术训练组织者抱怨最多的就是许多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和学生对课余武术训练的认识偏差。很多人认为学武练武就是学打架、为了争强好胜、以强凌弱;还有人认为练习武术没有用处,占用学习和做作业的时间,影响和耽误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再有就是认为习武很累,学生怕吃苦,往往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同时家长们也不忍心孩子吃苦受罪,怕影响身体发育。
3.1.3 课余武术训练普遍存在组织欠合理的安排
目前,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缺乏系统的标准加以参考,大多数的组织者都是摸着河过桥,这些不仅体现在缺乏统一的训练内容标准,还体现在缺乏一套完整的推广模式,这与跆拳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河南省大多数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队中训练的内容、时间、强度等组织结构大都随教练的主观意志而进行,在内容选择上大都选取武术基本功和长拳套路,内容十分单调、枯燥、烦琐,不能引起中小学学生长期坚持锻炼的兴趣。
3.1.4 课余武术训练没能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的重视
首先,课余武术训练设施不完善。由于课余武术训练在很多中小学没能引起学校和社会的足够重视,缺乏主管部门和社会的投入,课余武术训练的师资、教材、场地、器材等配套相当贫乏和简陋,致使学生训练条件不能得到完善,课余武术训练在中小学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其次,课余武术训练缺乏足够的交流和比赛。只有沟通和交流才能促进发展,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也需要各训练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但由于组织武术比赛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因此,武术比赛的举办就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河南省许多地市的青少年业余武术比赛举办的规模和次数都不容乐观,像在郑州、洛阳、焦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少年业余武术比赛还能保证每年举办一次,但有的地市就只有武术专业运动员的比赛。
3.2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发展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以供中小学开展业余武术训练时进行参考。
3.2.1应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课余武术训练体系
武术课余训练需要根据课余训练的特点和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制定一套完整的推广体系,这样才有利于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普及和发展。首先,制定一套评判标准相对简便、可操作性强、适应现代中小学学生课余锻炼的武术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参加课余武术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学会什么动作或套路、练到什么程度就进行考核,然后颁发等级证书,可作为学校评优或考学的参照;其次,完善课余武术教学和训练体系,建立关于武术理论、技术、动作规格、训练、竞赛等方面的统一标准,这样组织者才有依据可寻,课余武术训练才能走上正规发展的轨道;再次,根据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中小学学生的需求改造武术,增加武术的观赏性和群众基础,体现出课余武术锻炼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的观念;最后,通过各种形式加大课余武术训练的宣传,使学校老师和家长学生对课余武术训练有个正确的认识,比如让学生多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武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在锻炼了学生的同时也宣传了自己。
3.2.2改革训练内容,增强训练的健身性
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应有6学时到8学时的武术教材学习内容。小学从三年级起学习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操、初级拳一路;中学学习初级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等。高中教材有三合剑、初级剑术、初级棍术。到了 2000年《体育与健康大纲》中将武术列为必修内容,而将民间体育项目和养生、健身方法列为选修内容。武术技术体系仍然以套路技术为主。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中的武术部分开始展现武术教材发展的一个趋向。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相比,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仅规划了一个大体范围,这为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出了更为广阔的选择和发挥的空间。自20世纪60年代武术被重新纳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基本功、长拳套路、对练套路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体系。这种教材体系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武术运动自身的规律及特点,在推广武术、传播武术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课余武术训练是中小学学生在不影响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在业余时间内以培养武术兴趣和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所进行的武术基础训练,它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以及心理和智能训练。
3.2.3改革和创新训练手段,增强训练的乐趣
武术教学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套路一般由几十个单个动作所组成,整个套路的动作,有方向有路线的变化,比一般的体育项目动作复杂,难于掌握,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特殊性,我们通过听觉来建立音乐环境,激发中小学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趣味性,由此可见音乐与武术动作的巧妙结合不仅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是一种陶冶情操的美的享受。因此,在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中可以利用音乐作为训练的背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奋性,也可以减轻学生的疲劳。
武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自身的技击性,每个武术动作都蕴涵着功防含义,在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来加快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动作,从而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体育要确立健康第一的宗旨,体育是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以达到健康为目的的课程。因此,在组织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时也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训练过程中注重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展示出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者,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武术内容多、强度大和中小学学生怕吃苦、易疲劳的特点,教练员应当采取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游戏和比赛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寓“练”于“玩”,同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时还可以把游戏性和比赛性运用到枯燥的素质训练内容中,让学生在练习中充满兴趣和乐趣,从而提高训练效果和消除学生身体疲劳。
3.2.4 处理好训练与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和强度
课余武术训练是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参加的以培养武术兴趣、愉悦身心为主要目标的武术训练活动,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课余武术训练和学校体育武术课相互促进。课余武术训练是学校体育武术课的有利补充,学校体育武术课是课余武术训练的前提和引导,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课余武术训练较好的补充了学校武术课所授内容的局限性。在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大纲上大都安排的是武术基础套路的练习,很少涉及系统的武术训练内容,这时课余武术训练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就成了它的有利补充,中小学学生就可以在学校武术课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提高武术水平。其次在训练时间上,课余武术训练是学校武术课的有利延伸。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大纲中安排的学校武术课一般为每周 1—2 次课,每节课 45 分钟,而武术的内容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不是单单的几节课就能练好,这时,课余武术训练就能充分的满足中小学学生的武术需求,对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科学训练,使学生能更充分地掌握武术技术和技能。
在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中,运动量的大小要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训练对象、训练内容等诸多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密度与强度要注意交替节奏,训练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局部负担过重,容易受伤;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训练水平和机体疲劳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负荷的安排,对一些长时间紧张的运动、负荷量过大和对机体消耗过多的练习不宜过多安排,并注意循序渐进和区别对待。运动量的安排应具有大中小相结合,而大运动量的安排也不能超过学生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增加的基本趋势是循序渐进的成波浪形的逐步提高,形成一个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过程。同时,要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中小学学生由于发育尚未成熟,一般来说是疲劳的快恢复得也快。因此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过程中不宜进行过多的整套训练,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掌握好运动强度、运动间歇和运动时间的比例关系,从而促进运动水平的稳定提高。
同时,笔者通过对河南省郑州、洛阳、开封、焦作、安阳等城市的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队的走访发现,目前河南省许多城市的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如武术俱乐部和训练队、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和武术班。这些组织形式都有利于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发展,应当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投入,不断改善师资、教材、场地、器材等配套设施,提高学生的训练条件,加大课余武术训练队间的交流和比赛,促进共同的良性发展。
4结论语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自己的民族体育项目。为了进一步能挖掘、整理使其普及、发展、提高和发扬光大,不光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造福于全人类。我们必须加强这一块的比重,不仅抓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应该有效地利用的业余训练来丰富这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因为武术是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练起,一直到成年、老年,即有益于健康,又有竞技的体育范畴。为了真正的成为国术、国魂,从中小学以至大学专业队系统训练很有必要。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已加大了对武术教学的安排比重。这就给武术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21世纪是个改革的世纪,是科技的世纪,以社会的供需为我们的目的,我想武术是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发扬光大。
[1]徐培兴. 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00,(3).
[2]陈雁飞. 中小学武术教学新尝试[J]. 中国学校体育,2004,(6).
[3]张茂于. 关于中小学武术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4) .
[4]朱向中. 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探索[J]. 搏击?武术科学,2006( 3) .
[5]尹海立,姜玉泽. 对山东省中小学生武术课兴趣与动机的抽样调查与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
[6]高嵘,王建华. 不同中小学武术教材教学效果的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我吗?
汤一介:我准备在6月29号开一个成立大会,我会在成立大会上讲讲儒学研究院的宗旨和目标。它不仅仅是一个成立大会,而且是一个中国经学史的讨论会。因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要做《中国经学史》的撰写工作,我们把全国的一些学者请来,大家讨论中国经学史到底如何做,可以说,这半年时间我是在做准备工作,找人、找钱、找地方等。现在我的身体不太好,医生让我全休三个月,从4月份开始到6月份应该全休,大部分事情我已交给下面的人来做,因为跟你原来有约,不能失约。所以我今天接受你的采访,而且是第一次发布我最近正在思考什么问题,正在做哪些研究工作。
An Interview to Mr. Tang Yijie, the Great Master of Chinese Learning
KANG Xiang-ge
(Handan Colleg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Handan 056005, China)
Mr. Tang Yijie, already 83 years old, is one of the few learned people in today’s academic arena. In studying Confucianism, Taoism, Buddhism,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hinese Constructing Hermeneutics, compilation and research of Ru Zang, he has his ow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contributions. CCTV and other various medium glorify Mr. Tang Yijie as a master in Chinese studies as well as in philosophy. But Mr. Tang opposes many times that he is not a master because he has his own standard of being a master. He is still in progress among the continuing pursuit of higher realm of academic theory which is to construct the world’s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ulture and universal values. In the afternoon of May 23, I am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make an exclusive interview to Mr. Tang on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last 10 years, and requested Mr. Tang to recall the journey of the heart in scholarly research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Tang Yijie; academic life; philosopher; academic interview
book=84,ebook=145
G852
A
1673-2030(2010)03-0084-04
2010-01-18
乔培芸(1980—),女,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