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模式下的高校后勤成本管理

2010-08-15河南省科技干部学校庄红梅

河南科技 2010年21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河南省科技干部学校 庄红梅

社会化模式下的高校后勤成本管理

河南省科技干部学校 庄红梅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今天,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成为高校后勤实体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社会化模式下高校后勤的成本管理现状

1.与传统高校后勤分析比较。传统高校后勤相当于行政事业单位,靠政府的拨款生存,其核算模式是不计盈利的事业核算型,这就导致资源浪费、服务水平低下、成本支出大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的后勤系统从学校的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组建为新型的面向社会的自负盈亏的高校后勤实体。并且,经过这些年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企业化运行,完成了从行政组织到经济组织的过渡。

高校后勤实体主要负责师生的餐饮、交通、宿舍管理、教室管理等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主要活动密切相连,这些服务均属于第三产业。社会化改革使得高校后勤服务不再是民营资本禁入行业,因此,高校后勤公司面对的是整个社会服务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了生存与发展,管理好后勤实体,后勤管理人员首先要加强后勤成本管理。

2.与国外高校后勤分析比较。目前,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大学一般都将校园保卫、清洁、绿化、供热、供水、供电等全部交由社会的专业公司承办。这样不仅能减少相关工作人员,降低管理成本,而且可以通过竞争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有效地保障了大学教学科研地顺利开展。与国外相比,虽然我国高校后勤也是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但是各项运作规范仍存在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虽然高校基本完成了分离,但这种分离还不完善,高校仍承担着大部分责任;管理体制改革处于起步阶段,甲乙方关系缺乏制度规范,存在经营职能交叉的问题;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尚未取得市场主体资格,发展还不充分,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还很低。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我国高校与国外大学的外界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经营实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使我国的后勤服务达到低风险高收益。

二、社会化模式下高校后勤成本管理自身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意识存在偏差。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是低消费的学生群体,这就决定了高校市场是低消费市场。在低消费市场上应该低成本经营,售价不能太高,往往还要低于市场价格,这便只能通过节约成本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在目前的高校后勤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错误的意识。如认为经济效益高于一切,在企业化的进程中,采取不正确的方式来压缩成本,如采购低质的物资,使得后勤服务价高质低。这些不顾学生利益,一切向经营利润看齐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2.成本管理模式运行效率不高。目前,高校后勤实体内部同时存在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两种核算业务。管理服务主要是通过后勤集团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提供基本服务,在核算上以收抵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后勤集团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这两种管理模式应是相互配合进行的,但实际中两者往往相分离,导致资金的利用不合理,成本管理运行效率不高。

3.资源消耗存在浪费现象。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占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在目前成本管理仍然比较松散、很多机制不够完善的状况下,高校后勤服务资源消耗量大、浪费现象严重,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降低了后勤服务实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成本管理的措施与方法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降低人工成本。人工成本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福利费、养老保险费等。在后勤人工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大。

在降低人工成本方面,一般的方法是降低工资、减少员工。这虽然是一般公司减少经费支出的有效办法,但是这两种方法在当前的高校后勤公司都行不通。笔者认为,在当前的高校后勤管理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降低人工成本:运用激励机制,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员工管理不断规范,服务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定岗定编,引入竞争机制。

2.加强采购环节的管理,降低原材料成本。原材料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费、采购费、维修费等,在高校后勤的采购业务中占有重要分量。

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基建工程和各类物资采购已经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我国政府采购的本质是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性的招投标机制。因此,高校后勤的采购机制也要跟上市场化的步伐,不断完善采购招标制度,建立采购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和集中采购回避制度,也可实行岗位轮流制度,使每个人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避免员工中饱私囊的风险。要做到此,需要具备3个条件,即合理的采购招标制度,合理的员工管理制度和能够激发采购人员积极性的有效运行机制。只有具备了这3个条件,才能保质保量,采购到低价格的原材料。

3.加强行政管理,降低管理成本。管理成本主要包括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

管理不当所产生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因此,要善于总结经验,采用科学的方法优化配置现金资源,建立和完善匿名举报机制,举报属实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若发现非正常超支现象,在分析具体情况后,对不合理支出进行停止支付,增强员工降低成本的压力和动力。

4.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财务成本。财务成本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等。一般资金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资金短缺,一种是资金盈余。当前,高校后勤资金一般都处于短缺状态,需要向银行贷款、向社会融资。因此,为了节省财务成本,高校后勤公司应选择最经济的方式,用资金成本最低的方式筹集资金,并在恰当的时间取得合理的资金。在资金盈余时,可以将部分存入银行,其余的进行合理合法的本内资金拆借供学校使用。对于这两种情况,要制定不同的有效的应对机制,减少支出,增加效益,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加强高校后勤成本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以上,笔者对加强社会化的模式下高校后勤的成本管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现以学生公寓和食堂为例,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降低人工成本。后勤公寓和食堂服务人员的薪金是其人工成本,优化人员配置成为降低人工成本的最终目标。为此,首先,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增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其次,增加聘任制一线员工,减少二线员工,增加临时工,减少正式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努力避免和减少各类工作事故或失误,减少处置和应对这些事故的精力和费用。

2.加强采购环节管理,降低原材料成本。自1999年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采用项目引资、外包的办法来建设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工作取得了成就。虽然原材料都是由投资商购买,但是选择好投资商后,必须在合同中清楚标明所有事项,免得引起双方争议,造成利益损失。

3.加强行政管理,降低管理成本。高校物资采购批量大、品种多,面临着复杂分散的市场,再加上社会不正之风和商业贿赂,因此,采取激励机制是降低管理成本的主要方法,应以不同的激励方式,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使员工主动降低管理成本,从根源上杜绝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

4.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财务成本。公寓和食堂的后勤管理要秉着教育管理的原则,在保障师生利益的同时,在细节上下工夫,节约财务成本。如,根据往年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当年的经营形势编制具体的年度收支预算,在正式实施时,依照预算,在该紧的地方“紧一紧”,该抠的地方“抠一抠”。

总之,加强成本管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后勤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切实加强管理,提高后勤服务实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ook=356,ebook=356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强力后勤”入职记
后勤服务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