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及防治对策—以豫北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为例

2010-08-15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河南科技 2010年21期
关键词:豫北故道粉土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孟 萍

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及防治对策—以豫北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为例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孟 萍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3大生态系统。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种类较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并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总的来说,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湿地也因此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豫北黄河故道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东部新乡市管辖的卫辉、延津两县(市)接壤的大沙河地域和封丘县境内南部的黄河滩涂和背河洼地,总面积24780公顷,是目前中原人口稠密区唯一的国家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内陆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多种多样,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是南北方动植物类群的义汇处及迁徙通道,主要保护对象有斑嘴鹈鹕、白鹈鹕、白鹳、黑鹳、大天鹅、小天鹅、白额雁、鸳鸯、鸢、灰鹤、白枕鹤、丹顶鹤、大鸨等3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其生存的平原湿地生态系统。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各种禽鸟及其栖息越冬地、迁徙通道,对保护好黄河中下游历史遗留下来的平原湿地自然景观,对建立一个理想的科研、教学基地和文化娱乐、旅游胜地,对开办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该保护区的生态地质环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对其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一、豫北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生态地质环境分析

1.气象。该保护区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降雨较少,通常偏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气多晴朗,少风,昼夜温差较大;冬季寒冷,少雨雪,多风沙。年平均气温14.1℃,一月份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1℃,绝对最低气温为-16.6℃,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为27.8℃,绝对最高气温为42.6℃。年平均降雨量达604mm,但分布不均,以七、八两个月最多,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风向主要是东北风,最大风速为25m/s,其次为西北风。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26kPa,7月份最大,月平均绝对湿度为27.7kPa;1月份最小,月平均绝对湿度为0.33kPa。年平均无霜期235天,日照2 100小时,陆地年蒸发量为550mm,水面年蒸发量为150mm。年最大积雪厚度为14cm,最大冻土深为26cm。

2.水文。保护区内的大沙河源于新乡县东马头村东,流经新乡、延津、卫辉3县(市),自西而东在保护区内纵穿而过,于河道闸处汇入柳青河,汇流长度52.8km,汇水面积约6 500公顷。该区域地势低洼,地表水体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汇集、引黄灌溉退水和地下水的交换,河道水体流动极为缓慢,基本属于封闭型水体。平均水深为1m,最深处达1.5~2m,河道两侧积水洼地众多,水域面积随旱涝季节的影响变化较大,常年有水面积约2000公顷。保护区内浅层地下水埋藏较浅,部分地段与地表水直接相通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区域湿地水循环系统。

3.地形、地貌。保护区位于黄河冲积扇的中上部,总体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66~84m。保护区核心地带地势低洼,形成湖泊,微地貌有沙丘、沼泽地等。

4.地层、土壤。地层从老到新顺序依次为第三系(N)、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全新统在黄河冲积平原的最上部,厚度为50~90m,属冲积相,局部有沼泽相。

保护区的土壤主要是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冲淤,最终形成了厚度巨大的第4纪冲积层,属于河滩凹陷区。由于古黄河的频繁改道与决口、河水流向的变化和流速的不同,使得泥沙在沉淀过程中自然分选,再加上泥沙来源母质的变化反复冲刷和沉积,最终形成了特有的水平面上岩性的突变性和零星性。

在黄河故道的北部,地表土壤为粉质黏土或粉土,一般厚度为10~15m,在埋深50~60m处有一层5m左右厚的粉土、粉质黏土底板。西南部东屯附近,地表土壤为粉质黏土、粉土,一般厚度为5~9m,在埋深50~70m处有一层厚度为7~10m的粉土、粉质黏土底板,该区土质肥沃,颗粒结构好。东南部班枣村附近的地表土壤为粉土,厚度为1~9m,地面有沙丘,在埋深60~70m处有一层粉质黏土,厚度为10m。黄河背河洼地土壤为褐色、灰黄色粉质黏土,土质结构一般较松软,局部夹黑色淤泥。黄河滩地地表土为粉砂、细砂。

5.地下水。保护区浅层地下水系统为50~70m以上的潜水含水层,在埋深50~70m处有厚度为7~10m的粉土、粉质黏土构成的含水层底板,其主要含水介质为中砂、中细砂。

保护区浅层地下水补给源主要有大气降水渗入,河、渠、湖泊渗入和灌溉水的回渗。地下水排泄量主要有蒸发、农业开采和人、畜用水开采及向地表水排泄。

保护区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一般为1~5m,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大,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保护区原来碧波荡漾的大片池水已不多见,湿地范围逐年缩小。

二、豫北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区曾经是湿地发育、植物繁茂、鸟类生存栖息的乐园。但从河南省环保局提供的资料和调查来看,目前,保护区内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问题很多,困难重重:近年来,气候干旱,补充水源大大减少,使保护区湿地面积急剧减少;保护区分布在人口稠密区,人多地少,再加上土地权属不明确,土地乱开发现象时有发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保护项目难以正常开展;周围的污染企业对保护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特别是保护区内的延津林场,该林场将其大量土地租赁给周围群众和单位,承租单位和个人对林地的过度开发造成了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恶化和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三、豫北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

目前,保护区生态地质环境已经相当恶劣,问题相当严重,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因此,保护和改善保护区的生态地质环境,引导其良性发展,已迫在眉睫。为此,专家指出,河南省市有关部门应立即采取措施,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地有效保护和管理。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尽快理顺保护区的土地权属关系,对保护区核心区实施全封闭管理,严禁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进行土地开发,禁止随意改变土地使用功能。

2.尽快启动保护区水源补充和保护工程,并合理控制周围地下水的开采。

3.尽快成立相应的政府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并加大对保护区的资金投入。

4.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管理频次,及时发现和处理破坏保护区的违法行为。

5.开展广泛的自然保护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同时,还要将保护和有序合理地开发结合起来,利用保护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边缘地带发展旅游观光事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保护区对河南省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影响。

book=354,ebook=354

猜你喜欢

豫北故道粉土
淮委组织完成黄河故道航拍调研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复苏
水泥-沥青粉复合稳定粉土的强度及渗透特性
饱和粉土三轴等p应力路径试验特性研究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奋力书写战“疫”的豫北答卷
豫北水利工程管理
豫北水利工程管理
固化剂稳定粉土路基的应用研究
新乡:豫北老区明珠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