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2010-08-15刘中胜蒋礼文魏良福

关键词:可视性文理学院重庆

刘中胜,蒋礼文,魏良福

(1.重庆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2.重庆文理学院 学工部;3.重庆文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刘中胜1,蒋礼文2,魏良福3

(1.重庆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2.重庆文理学院 学工部;3.重庆文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的精神,重庆文理学院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倡导并践行发展性工作理念,大胆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运用可视性评价思想,完善大学生目标教育体系,构建富有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机制,创造性地开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一、践行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孕育可视性评价思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生活网络化的推进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重庆文理学院正视教育环境、培养对象、教育内容和培养渠道等方面的显著变化,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多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总结,于2001年创造性提出发展性工作理念。该理念在坚持充分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与规律,充分研究教育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充分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期实现从封闭式教育观向开放式现代教育观、从传统的防范型管理观向主动发展型管理观、从传统灌输式育人观向目标导向式育人观的三个转变,为广大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条件和提供舞台,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实现学生工作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构建体现中央16号文件总体部署、符合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要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科学、系统地评价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重庆文理学院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评价模式中普遍存在着评价目标模糊、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抽象、评价手段滞后、评价功能狭窄等“过空过虚”的毛病,运用发展性工作理念,开始孕育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机制,这一机制既要充分继承已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方法中的宝贵经验,又要注意引进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学科领域的先进理念和现代方法。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强化刚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恰当融入柔性化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视性,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努力在评价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探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机制。

二、依托思想政治目标教育体系,搭建可视性评价平台

为了能够找到一条既能克服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又能紧把时代发展的脉搏;既能将“隐性”的说教推向“显性”的展示,又能将弹性幅度巨大的评价模式实现定量与定性的有机融合的新路子,重庆文理学院在不断总结和大胆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目标教育模型,并以此为依托,为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搭建平台。

(一)建立大学生分阶段思想政治目标教育新模型

重庆文理学院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分阶段(学年)实施并需按期实现的大学生群体或个体教育的目标模型,制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目标教育实施办法》,明确了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实现途径、教育方法和评价手段。在目标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注重把握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衔接、常抓不懈。该模型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了层级分明的教育目标,推行了“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教育机制,加强了“过程管理”的工作控制,优化了“质量结合”的评价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目标教育模型的主要特质包括:一是以目标为中心,二是坚持成效第一的原则,三是强调学生“自我教育”。它克服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目标更加明确。

(二)构建大学生分阶段能力素质培养新体系

结合开展大学生目标教育的要求,本着“确保基础,促进发展”的根本原则,为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庆文理学院制定了《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实施办法》,初步构建起分阶段能力素质培养体系。该《办法》有效指导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各种能力素质培养和锻炼。分阶段能力素质培养体系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在大学阶段完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等做好基本素质储备。大学生分阶段能力素质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提供了科学的成长指南。

三、完善多层次评价体系,构建可视性评价机制

1.实施“双记录单”制度,奠定可视性评价基础

为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全面发展、主动成才,重庆文理学院在不断总结、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探索并建立了以诚信为本质,以可视性评价为目的《诚信档案》制度,即要求每位学生将自己每学期的成长过程和消费情况在《学生成长记录单》和《学生消费记录单》(简称“双记录单”)上如实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单》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日常行为表现、专业学习与科研、社会实践锻炼、过级鉴定以及奖励与处分情况等6个方面,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历程和成长状况。《学生消费记录单》以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学生在校期间的支出来源以及消费支出状况为基础,共设计了学习培训、生活费及人际交往费用等14项具体消费项目,详细反映出了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状况。同时,为确保“双记录单”工作的有序实施和记录结果真实有效,学校对填写“双记录单”的时间、程序和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特别注意把握三个“记录环节”,即学生自己的记录,班支委干部的记录,辅导员或班主任的记录;严格三个“审核环节”,即班支委干部对同学填写记录真实性的审核,辅导员对班干部审核结果的审核,学生家长对学生消费记录的审核。“双记录单”的结果运用就学生而言则体现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评先评优、辅导员周末教育、家校沟通等方面,就辅导员而言则体现在通过对学生的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作为准确评价学生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双记录单”模式把学生发展的目标要求与过程记录有机结合,进行阶段可视性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全面发展。这种新的评价方式改变了过去由学生填写《思想品德鉴定表》的空洞、模糊,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成长过程得以清晰地展现和可视,从而把学生的终极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成长评价方式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基础。

2.完善多层次评价体系,建立可视性评价机制

重庆文理学院通过在“双记录单”制度形成辅导员对学生实现可视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评价体系,形成学校对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对辅导员、学生对学校以及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多层次评价体系,多层次评价体系的核心特质都是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成情况和教育效果。

学校对二级学院工作的评价,通过实施校风巡视制度、学生工作例会制度、学生工作督查制度和学生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来实现,坚持每天一次检查,每周一次统计,两周一次通报,每月一期简报,每学期一次考核的数据来完成。评价内容包括各二级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团组织工作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结果与二级学院的经费划拨、工作奖惩挂钩;二级学院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通过实施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和学生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来完成,评价结果与辅导员的评优评奖、评职晋级、进修、待遇等挂钩;学生对学校以及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多维评价,通过学校开展“周末在线交流”、学工人员网络信箱、辅导员对学生的谈话制度、家校沟通、工作满意度测评、用人单位调研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结果作为学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通过以上多层次、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建立,从而系统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机制。

四、可视性评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可视性评价思想,构建可视性评价机制,因其明显体现出的导向性、激励性、层级性和可视性等功能与特征,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它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力求在教育内容、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由一元到多元、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由“暗箱”到“阳光”、由传统到现代、由封闭到开放等六个方面的转变和突破,确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建立了指标化的评价体系,运用了可视化的记录载体,实现了透明化的评价过程,借助了信息化的评价手段,导用了社会化的评价结果。因而,利用可视性评价机制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评价过程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而且评价结果更加趋于准确和客观。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可视性文理学院重庆
重庆客APP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黑夜的献诗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
在这里看重庆
博科:开放式可视性架构提升运营商流量洞察力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