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中对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

2010-08-15熊桂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政策理念理论

熊桂玉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中对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

熊桂玉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章中对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有待改进:章节的布局不够合理,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二者的张力把握不够到位,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学历层次的差别。必须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形成关于改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的基本思路。

社会主义改革;对外开放;理论与政策的关系;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在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成果之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章的教学涉及许多理论和政策问题,如何从课程的主题、任务和功能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政策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和方法论,影响着这一章乃至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现行教材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章中理论与政策(广义的政策)关系的处理有待改进,本文基于方法论的思考,就这一章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理论和政策关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现行教材对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有待改进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问题。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分两目进行分析:一是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必须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性质,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节讲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分两目进行分析:一是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得失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二是讲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节讲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分三目进行分析:一是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二是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是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应该说,“概论”关于本章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的设计、理论与理政策结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然而,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这一章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章节的布局不够合理。第二节中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性较强,虽然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改革的成败得失,但这种安排由于把理论的固有内容分散在政策的内容中介绍,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淡化了课程的主题。

其二,对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张力把握不够到位。既然第七章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其教学重点就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理论本身即理性理念,而从教材的章节结构来看,政策和措施层面的份量过重,淡化了本课程理论教学的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从“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一章第一、二节的内容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改革的社会性质和方向”等理论问题论述得不是很充分,相反,“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些政策和措施层面作为系统来论述,没有很好地体现编写者的意图。第三节也是如此,它共分三目来分析对外开放,有两目是讲对外开放政策,没有很好地凸现“对外开放理论”这一教学重点。

此外,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学历层次的差别。同一本教材面向本、专科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内容上应该如何取舍?教材本身没有标示,教师参考书也没有说明,因而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教学就没有可以遵循的统一标准,影响到理论和政策关系的正确把握。相对于专科层次而言,“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一章,如果在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上没有明确的意见,就有可能是理论教学这个重点不能充分体现,或者是政策宣传缺乏针对性,其结果是理论教学和政策宣传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的方法论思考

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一章的教学中,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的关系,不仅要立足于这门课程的主题,而且有必要从方法论的层面思考几个问题:

(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辩证法的重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唯物辩证法要求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辩证法的重点论是以同时承认非重点为前提的,重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我们强调把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绝不意味着政策和措施的教学可以忽视。在理论与政策这两点中,“概论”作为一门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主旨的课程,其重点应当放在理论和思想精髓的阐述上。

(二)实践理念和理性理念的关系

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客观实际中一般规律性的东西,而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总是具体而复杂的,理性认识的成果无法直接应用于实践活动。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必须首先结合实践活动的特定需要,使理性认识具体化,形成和建立一定的实践理念。

如果说,理论理念是指反映客观对象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那么,实践理念则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制定的改造客观对象的构思、规划、方案等等。毫无疑问,实践理念必须以理论理念为基础,就认识过程的继续来说,实践理念是比理论理念更为高级的阶段,它是理论理念或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的必要环节。建立实践理念必须以理论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物的尺度,形成关于外部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亦即形成关于客体的理论理念。人们按照世界的物的尺度来改选世界,实际上就是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等的运用。这种运用是以一定的知识和理论为中介的,因为要实践地运用它们,首先必须观念地把握它们。没有一定的理论理念,没有对世界的物的尺度的反映,也就无所谓实践理念。所以,只有真正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理论、思想,才能真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

(三)理论课程与时事政策的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而“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实践性、现实性和政策性都很强,它集中传授政策层面的问题,可以弥补理论课程教材的相对滞后。如果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有了理论储备,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进而正确认识国内和国际的一些相关时事政策。

三、改进理论与政策关系教学的基本思路

基于课程的主题和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的方法论思考,我们就改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章提出教学设计,包括内容布局的调整和本专科层次教学的区别。

第七章拟分为两节,第一节讲改革,第二节讲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中国改革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太多的论述,这不是他们当时面临的迫切问题。列宁和斯大林虽然意识到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毛泽东是第一个比较认真和深入地研究了这个问题的人。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上的理论贡献,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即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同时说明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做最一般的概括,理论上的局限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认识等原因,导致了实践中的失误,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提出它只是指出了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做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根据正反面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经验,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初级阶段理论,他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提出了判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应还是矛盾的新标准;二是突破了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三是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四是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们可以从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意义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说明改革的性质,即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改革不是要摒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使社会主义在新的实践中获得生机和活力,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场革命。

3.“三个有利于”标准

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需要搞清楚两个主要问题,即它是判断什么的标准,为什么提出这个标准。

阐述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是为了提供一个判别一种经济现象是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而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一个是否对错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本身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阐述在过去长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实际上有些东西并不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但被误认为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原则”;有些是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不具有普遍意义;有些则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可能,属于将来可以实行而现在不能做的;还有些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误解,甚至是根本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和做法。因此,改革中一系列新的探索、新的试验不能依据过去的观念、传统、习惯来确定正确与否,而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重新予以界定。把“三个有利于”标准贯彻于改革的实践中,可以减少或避免前进过程中对每一个政策措施都停留在姓“资”还是姓“社”空泛的议论和争论上,以至错失改革与发展机遇的现象。

4.全面的改革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对于前面三目来说,第四目不是教学重点,讲授内容要精、要管用。

阐述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革命已经进行了30年,我们要简要回顾这场革命的历史进程、了解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明确进一步改革的任务。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列宁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

阐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马克思敏锐地洞察到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所造成的全球紧密联系的趋势,在论述现代工业文明全球扩展时提出了世界历史观。这个世界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分析对外开放的科学方法论,而且构成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生长点。

阐述列宁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列宁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起来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思想。列宁指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同俄国发生经济往来。同时,“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建立这种联系是必要的和可能的,因为不仅俄国依存于世界,而且世界经济的恢复也需俄国。列宁进而提出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思想。他说,俄国要实现电气化,就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把国际经济同电气化计划联系起来。列宁提出的关于两种社会制度的全球联系的思想,对社会主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有重要意义。

阐述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当今世界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一个空前开放的世界。世界开放度的空前扩展,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开放理论必须有一个大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能否大跨步地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决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败和关键。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和列宁考察全球整体联系的方法和思想精髓,科学地把握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同世界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对外开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问题提出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

阐述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而使生产和消费越来越具有世界性,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全球化的趋势。它突出地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这一趋势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这是对外开放的现实依据。

论述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强调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应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相对于第一目来说,第二目不是教学重点,在讲授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第一目的理论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阐述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对外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吴树青.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J].光明日报,2007-5-28.

[3]肖新发.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张力——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2007,(2).

[4]肖潇,肖新发.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学中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问题[J].湖北第二师范学报,2008,(1).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编写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On the Proces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oriesand Policies in the Teaching of"Socialist Reform and Opening Up"

XIONG Gui-yu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Wuhan,Hubei430205)

As a chapter of the textbook of the curriculum Introd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s and Chinese Characterized Socialism Theory System,“Socialist Reform and Opening Up”should be improved,which deals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ories and policies.It has the problem of un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sessions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eaching contents for different levelsof students.Wemust correctly proce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ories and policies and form the basic scheme of the improvementof“SocialistReform and Opening Up”.

socialist reform;opening up;relation between theoriesand policies;teaching reform

G642

A

1674-831X(2010)01-0042-03

2009-11-28

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计划“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重点难点研究”(2008z092)

熊桂玉(1977-),女,湖北浠水人,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政策理念理论
政策
政策
坚持理论创新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助企政策
政策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