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试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践路径
2010-08-15夏欣
夏 欣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试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践路径
夏 欣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消极影响尚未被完全消除,传统职业结构、教育结构的专业化特点形成了人才标准的专业化、单一化。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综合化趋势要求专业教育通识化、通识教育专业化”。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原因,不难发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可能性和必要性,它们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实践意义,并且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就业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综合化趋势要求专业教育通识化、通识教育专业化”[1]。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作用更为明显。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还有更重要的一面,就是培养人的综合、全面的素质,即“育人”。大学教育应当为学生的后续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致呼声。2008年5月 11日,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发起举办的“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论坛”在复旦大学隆重开幕。来自大陆和香港地区 46所高校的校长和知名学者对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如何发挥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如何理解大学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进行了交流,并共同呼吁,我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当在本科教育阶段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并以此作为发展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助推器①各位与会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形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人才培养职业化要警惕、通识教育课程不能赶时髦、最需要改变教师的观念等看法。参见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5/12/content_8148500.htm。。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企事业单位吸纳人才的标准发生了重大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人才要素、学习形态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态度、价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逐渐成为个人、机构、社会乃至国家成败的关键因素。国际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根据调查,现在的企事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勤奋敬业、开拓创新、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素质,看得比单纯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敬业精神、合作意识、道德品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等素质随着人才招聘标准的日趋完善,尤其被用人单位所重视。然而,大学毕业生由于在过度专业化人才培养方式中成长起来,其自身能力和企业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的有限,以及对道德的普遍冷落使他们不能作为一个开放的个体在更丰富的领域发挥出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不受企业欢迎[2]。
(二)大学生择业观念狭隘,缺乏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成倍增长且持续攀升,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然而过分注重“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培养方式,使得学生变成自主选择能力缺乏、判断力丧失的工匠,专业知识型的教育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丧失或异化,他们不习惯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判别,轻信、盲从,对就业缺乏自信,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从大量调查中就可以看出,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受传统狭隘的择业观念影响,在择业地点和工作待遇上的期望值明显偏高。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与严峻的就业形势成反比,使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的过程难度大大增加。
(三)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能力和责任感
近年来,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一些大学生不是从提高自身出发,而是“借包装行伪装”,如就业履历掺假、就业中屡次发生毁约现象。导致大学生就业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是,单纯强调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缺少对学生的道德和理性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培养,最终,学生不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逃避、推卸责任,没有成为社会中道德水平较高的一份子。在现实就业市场中,近八成用人单位都希望大学生具备应有的能力和责任意识,可见,是否具有诚信观念已经逐渐成为企业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之—,而大学生的就业诚信危机已严重影响了自身的有效就业。
二、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 (liberal education),来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一般是指通才教育、博雅教育、人格教育、全人教育。“通识”二字,其意义可解释为“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 (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现在,通识教育是欧美一些高水平大学相当成熟的教育理念。它的内涵,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的传授,二是个性品质的训练,三是公民意识的陶冶,四是公共能力的培养。可见,通识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性的教育。通识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来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大学的办学理念,它与自由教育同义,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站在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作为大学的理念就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简单来说,通识教育就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阐述,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它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3]。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专业教育之于就业
我们生活在一个“专业化”时代,专业化是快速变动的社会不断进步的特征,为社会输送专业化的人才也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之一,因此,专业性成为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学生的成功之路往往在于选择一种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职业,但是,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与本领”,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的人”、“职业的人”、“本领的人”和“技能的人”。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自身“养家糊口”的本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取向,同时生存在充满激烈竞争社会中的人们难免会追求“一技之长”,以凸显一种竞争优势。所以,当今大学生总是很关注自己的专业选择,以及与专业有关的职业技能的养成,这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和推动其身心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这种过分的专业化教育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结果: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视野窄、思路不活,缺少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在个人择业过程中表现出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团队协作精神缺乏等综合素质方面的不足[4]。
(二)通识教育之于就业
我们的专业教育侧重育才,而通识教育侧重育人,如果“育才”压倒了“育人”,就会导致学生掌握了高新技术却缺乏人文素养,具备了学识却不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失败的教育。因而在实践中,育才和育人应该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正如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互为补充的,绝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5]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苏联模式,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尤其是工科类专业,相当一部分就是根据工种和产品来划分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和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时候,更多看重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而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向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通才型的人才会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宠儿。大学生必须具备完善的智能结构、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好的情商和团队意识以及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备这种全方面、综合性的素质与能力,才能为自己找准合适的工作岗位加重砝码。
(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有了前文的论述,我们发现,通识教育可以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具有“纠偏导正”的作用。表面看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着相反的理念而相互排斥,把它们结合起来一起融入教育实践是不可能的,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所排斥的,只是当前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它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够给学生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让学生分享深入人类某一精神活动和智力领域的经验,帮助学生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学会以学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是一种非常必要的修养。一个学生在某一学术领域中所获得的精神探险的经验,会成为他终身受用的素质。即使他以后并不从事所学专业领域的研究活动,但他却可以是一个有学术精神的实际工作者,他能够以一个学者的态度来思考实际的工作问题,他拥有超越一般从业者的思想能力。这样的一种专业教育,乃是一种贯彻着博雅精神的专业教育,它与通识教育的精神并无二致。通识教育要造就的是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勇气与能力的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通识教育并不绝对地排斥专业教育;反之,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也一定不排斥通识教育。从而,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往往是充分和必要的了。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践意义
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要充分尊重人发展的“差异性”规律,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人的差异性的延伸,因此要努力在高等教育中树立“通专结合”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理念。两者的有机结合和互相作用,将促使受教育者成为“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的人”或“全人”。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出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中单纯强调专业教育或者过分夸大通识教育的作用都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这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体现得非常突出。许多用人单位都对这样一种现象感到惊讶,在校期间各项学习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却缺少必要的社交能力和敬业精神,而部分具有良好社交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大学生学业又常常被亮红灯。另一方面,单纯强调通识教育而排斥专业教育,将导致培养的人才很难在现代社会中享有满意的工作和生活。夸大通识教育有用性而贬抑专业教育地位的思想和做法都无疑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因此,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具有基本的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素质的前提下,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否则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谈不到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单纯注重任一方面的教育都会给人的发展带来阻碍。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通专结合,才能最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近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有效的路径。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增强自由选择能力和判断力
学生只有在具备广博的知识或见解以及批判性思维时,才有可能在择业过程中做出明智的选择。通识教育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掌握应有的共同基础,而且鼓励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各种社会事务中。只有对学生的交往资质进行有力培养,才能为其择业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学生择业的心态也才会保持一定平衡,从而抵制就业环境中的各种不利诱惑,作出合理性分析、判断。因此,为了给大学生提供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环境,促进个人自由选择能力的增强,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
(三)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原则
当前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危机现状更凸显出了学生责任意识和能力的欠缺与不足。而责任心和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一种对人类对社会的理解力基础之上,要获得这种理解力就必须依靠掌握某些不带功利性的知识。通识教育就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它要引导受教育者培养和发展人类的美好人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具备正确的感情和理性。进而确保自身在择业中坚守道德底线,勇于承担失信后果,不逃避也不推卸责任,这样才能避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产生本能排斥。然而,这些并非专业教育所能完全给予,坚持通专结合才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所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1]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3):56.
[2]刘雅静,孙世明.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52.
[3]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8.
[4]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96.
[5]李曼丽.再论面向 21世纪高等本科教育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104.
The Organ ic Integration of Lib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X IA Xi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social and overall quality of tal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demanded.However,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the negative effects of excessive specialization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eliminated,the traditional occupational structure,educational structure,characteriz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professional standard of professional talent,a single technology.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comprehensire knowledge-based trend calls for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generalization,and general education specialization".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alyzing issues and their causes,point out that combin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a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concluded that a combin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iber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problem of employment
G642
A
1008-7966(2010)01-0146-03
2009-11-27
夏欣 (1977-),女,山东掖县人,党委秘书,讲师。
[责任编辑:曲占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