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

2010-08-15邹鲁清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问政执政党网民

邹鲁清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湖南株洲412008)

“网络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

邹鲁清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湖南株洲412008)

“网络问政”是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它的价值在于催生了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其实质在于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其关键在于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在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网络问政;党的执政方式;创新

“网络问政”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与网民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倾听网络民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通过参政议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过程。网络问政行为主体,既可以是执政党和政府,也可以是网民。

理解网络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问题,需要对党的执政方式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和解释。从“政党——国家——社会——民众”分析模式来看,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通过掌握和控制国家政权,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管理,联系和动员民众的途径、方法、体制和机制的总称。因此,党的执政方式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从价值和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执政理念、根本制度、运行机制等问题;从方式、手段和技术层面,主要是指党和政府领导和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事务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

从网络问政角度理解党的执政方式创新问题,一般不涉及根本制度层面上的执政党如何掌握和控制国家政权等党政关系问题,而主要涉及党和政府如何运用网络平台,领导和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事务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当然运用这些方式、手段和技术,离不开执政理念的指导和运行机制的配合。

一、网络问政蔚然兴起,带来了党的执政方式变革与创新的新风尚

(一)党政最高层领导亲自上网咨询问政,为着力推进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树立了榜样

网络问政蔚然兴起的标志性事件,是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在人民网“强国论坛”,通过视频直播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他强调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1],他同时强调“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温家宝总理也多次通过大型门户网站与网友直接对话,在线进行交流和沟通,倾听网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了解民众当前最关心的议题,引来如潮好评。党政最高层领导亲自上网咨询问政,与网友在线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表率的方式引领着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方向,其所蕴含的重大意义在于:第一,它表达了党和政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殊方式践行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对网民的尊重和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第二,它开辟了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的独特渠道。“互联网政治”时代的到来,改变着现实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改变着政治生态环境,也为公民的参政议政,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第三,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执政党,对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作用的高度重视。面对互联网的利用、建设与管理等一系列新课题对于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挑战,必然从战略层面做出积极的反映。第四,它昭示着执政党在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思考,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正在成为执政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的重要新手段。

(二)各级党政官员积极参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网络正在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网络作为平等、互动、多元、人性化的交流工具,越来越受到各级党政官员的重视,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党政最高层领导与网友在线进行交流和沟通,其强大的示范作用,更促使“网络问政”蔚然兴起,带来党的执政方式变革与创新的新风尚。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官员已认识到,执政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牢牢地站稳执政地位,必须克服网络时代的“本领恐慌”和对网络的恐惧心理,勇于接受网络新事物的挑战;积极参与网络问政,适应网络时代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提高工作能力与决策水平,是主动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各级党政官员是网络问政的主体,也是网络建设和管理的主体。

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参与网络问政,从通过开通电子信箱或开设博客网络互动平台等方式,欢迎网民的“灌水”、“拍砖”,征求建议和意见,到邀请网民或网络意见领袖见面、网上拜年,到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构筑民意表达机制,创新政务公开载体,大大促进了治国理政水平的提高。

正是积极地通过“网络问政”,提高了治国理政的水平。近年来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问题上,在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上,在积极解决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上,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主动征求网民意见,推动科学决策,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良好社会效果,也关注到了“网络问政”正日益彰显出它特有的作用,网络正在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

(三)网络问政得到网民的广泛认可,成为表达民意、参政议政、社会监督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政治生活方式。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征,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直接的意见表达空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数量众多的网民参与网络问政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网民是网络问政中的平等双向主体之一。网络问政的兴起,凸显当今社会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通过网络参与决策和社会管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网络问政兴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其网民参与的热情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来看,网络已经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他们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方式表达诉求,抒发已见,传递民意,建言献策。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参与网络问政,充分肯定网络民意的作用,对网民是一种极大的鞭策与鼓励,促使网民参与网络问政的热情更加高涨。

网络问政的兴起,始自网民积极、热情的参与,更需网民理性的精心呵护。网民的网络问政也应如同现实问政一样,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政策为准绳;提出的诉求要合情合理;需遵守公德良俗和保持必要的理性和克制。只有尽可能建设性地参与,才能够推动网络问政更好地发展。广大网民不仅是网络问政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网络问政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是网络问政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

二、网络问政是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网络是工具,“网络问政”本身只是一个形式,是实现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网络问政的价值在于催生了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其实质在于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其关键在于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一)网络问政的价值:催生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

互联网正在对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在改变我们的执政观念。尽管我们党已经执政治国6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但是在网络条件下治国理政,却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大规模进入社会生活以后的事情。“网络问政”使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中包含前所未有的强大的科技含量,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是否解放、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意义上,“网络问政”最重要的价值是催生了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反映了一种全新的执政方式和理念。中国共产党人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我们必须从党的执政方式变革和创新的角度来认识网络问政的问题:如果忽视网络的作用或被网络世界边缘化,执政党将犯下历史性的错误!身处网络时代的党政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问政及其作用,把网络看成是新的施政手段和治理工具,把网络问政看成是提升执政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新平台。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在网络问政热潮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党政领导都认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并不是所有的党政领导都意识到它的运用对党的执政方式变革与创新的革命性影响。迄今为止,还有一些党政领导对网络并不熟悉,也有一些党政领导用被动和敷衍的心态对待网络问政的兴起,甚至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现在,我们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有了利用互联网的主客观条件。问题仅仅在于,如何提高利用互联网的自觉性,如何提高驾驭能力。适应互联网政治,要有新的思维,要创新工作模式。”[2]

(二)网络问政的实质: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

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层面理解,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监督和受监督的关系,同时也应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虽然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与民众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良好关系,但如何建立和改善这种关系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努力的问题。建立和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可以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着手。从制度层面主要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保障公民的社会政治权利等。从技术层面则主要是在现有制度体制框架下的具体手段的完善和使用,如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方式、途径和渠道,政府具体的行政手段的更新等,而网络问政这一手段和平台的广泛利用,正是其具体表现。

网络问政的实质,就是借助网络独特的技术和价值特性来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平等、自由和开放是互联网价值的精髓所在,“互动是网络的本质特征”[3]。网络问政中的诸多现象和特点也都与平等互动这种本质特征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无论网络问政采取何种形式,这种“问”都是一种双向的平等互动的关系,网络问政本质上就是公共权力和民众之间的一种平等互动。网络问政使党政干部与民众之间的交往格局发生了变革,在建立和改善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在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

网络问政的平等互动特质和长处,使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别于传统的走访、调研、座谈会、对话等。近年来,各级党政干部充分利用网络问政这种特质和长处,明显促进了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能的提高,带来了在切实解决国计民生现实问题方面不错的表现,以及民众对政府工作满意度的不断提高。因此,在进一步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网络问政必将走得更远。

(三)网络问政的关键: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

网络问政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实现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并使这种结合有效地促进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绩效。

党和政府借助网络问政于民众,可以更全面、快捷地通过网络“面对面”听取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可以知施政之得失,使决策更有科学依据;问需于民,可以知群众所需所急,使施政更有针对性;问计于民,可以凝聚民智,使工作部署更加切合实际。使党和政府决策更加能体现公共性,增加透明性,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公民借助网络问政于政府,主要指向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参政议政、行使民主监督三个方面。第一,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如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成为网民问政的重要内容;第二,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公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参政议政的诉求更加强烈,网络是信息时代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最好的平台;第三,随着网络问政的发展,它已经逐步显露出社会监督特别是监督腐败的强大社会效应。问政的过程意味着公民对政府及领导干部的监督、批评和约束,互联网的无处不在将让这种监督成为常态。

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问政是将政府和公民连接起来的桥梁,将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是网络问政的必然选择。古语说,官民同心,其利断金。把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执政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必能使网络问政具有强大生命力。

(四)网络问政的目的: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网络问政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快速便捷的互联网,通过与广大网民直接互动交流,求计问策,改进传统的执政方式,形成高效、民主、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落实执政为民的理念。决定网络问政的生命力的或者说民众最需要看到的,是党和政府部门对民意的态度及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

人民网曾发起的关于“网络问政”大型调查显示,近七成网友对网络问政充满期待,但同时也对“网络问政”的效果持观望、质疑态度。在回答“您相信官员通过网络回复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吗?”时,选择“不知道”的占51%,选择“不相信”的占21%,而选择相信的仅占15%。[4]这充分说明,尽管当前的网络问政在表面上是声势浩大并夺人眼球,但在实际效果上与公众的期望仍有不小的差距。民众对网络问政的效果持观望、质疑态度,说明他们更期待网络问政不是“问了白问”,网上拍砖不是“拍了白拍”,说明他们更希望通过网络问政能取得解决问题的实效。

网络问政只是执政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网络表达方式。虚拟网络世界美好的东西,只有最终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对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和取得实效。因此,网络问政,前提在“问”,重点在“政”,关键在“行”。“问”是方式手段,“政”是重要内容,“行”是最终目的。网络问政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应是要“以人为本”,通过网络问政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百姓心声,切实为民众解决各种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问政绝不能为趋时而作秀,为应景而做戏。如果当网络问政仅仅沦为一种领导干部的个人喜好,或以“叶公好龙”的态度对待网络问政,必然使轰轰烈烈的网络问政走向偃旗息鼓的结局,为民众所唾弃。

三、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一)网络问政只是辅助的问政和议政方式,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助推器

随着党和政府对网络问政的重视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壮大,网络问政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网络问政对执政党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科学决策和工作作风的改变,推动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有着积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但也必须指出,“网络问政是制度救济的一种渠道和形式,这应该成为对“网络问政”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定位”[5]。

对网络问政的这种定位说明,相对于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而言,无论网络问政的主体是誰,它们如何互动和取得什么效果,网络问政都只是一种辅助的问政和议政方式。它不可能也不必代替既有的制度化、体制内的政制安排,更不可能推开或取代现有的制度和体制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应将网络的作用任意夸大化,不应过多、过度地依赖网络问政,而削弱现实中执政党、政府组织和相关制度安排的力量和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络问政只是一种工具和平台,只是我们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助推器。

在网络问政双向的互动过程中,存在一个去伪存真、仔细筛选和甄别网络信息的问题。不能把网络所反映的民意当作民意的全部,更不能被虚假网络信息所误导,影响党和政府的决策行为。网络问政虽是借助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的,但“问”的行为主体最终还是现实中复杂的人。网民中的诚心问政者固然值得鼓励,但也不排除网民中确有个别好事者或别有用心之徒不是问政而是扰政。

(二)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实行民主、科学、依法执政

党和政府重视网络、利用网络的意识越来越强,网民积极参与网上互动交流的热情也越来越高,网络已经成了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党政领导与民众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参政议政、执政行政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网络问政为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提供了新型而有效的平台。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了解网情民意是重点。必须时刻关注民众通过网络在表达民意、反映诉求、完善决策、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各种信息。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了解网情民意、加强交流互动,不但有助于民众更加便捷地参政议政,进一步维护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权利,也有助于执政党和政府随时接受舆论监督,增强施政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良好形象,使网络民意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展现出来。

保证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完善制度建设是保障。必须逐步探索和建立包括“网络发言人”等在内的一套科学完善的网络问政长效机制。要建立这种机制,目前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第一,通过建立和完善在线交流机制、信息收集机制、信息处理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考核问责机制等,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制度化、规范化。第二,切实采取制度化的措施将虚拟与现实有机对接,督促有关部门解决干部群众通过网络反映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明确各级党政领导与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网络问政的职责,把市民和网民对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网络问政的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这些相关部门工作业绩、执政能力、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依据。第三,防止网络问政平台形同虚设或有名无实的情况出现。目前在网络问政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有些部门打官腔、敷衍了事、推诿扯皮的情况,或对网民提出的问题有答无复,不做具体处理,以其奈我何的态度对待网民的苗头。长此以往,不仅会打击网民的参与热情和对网络问政的期待,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更不利于网络问政长远、健康的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2]沈宝祥.领导干部要适应“互联网政治”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7-06-04.

[3]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7.

[4]盛卉、纪雅林.“网络问政”调查显示:近七成网友认可网络监督[N].人民日报,2009-07-07.

[5]沈士光.“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限度。[N].学习时报,2010-01-04.

D6

A

1009-3605(2010)05-0012-05

2010-06-27

邹鲁清,女,湖南祁东人,中共株洲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互联网背景下党的建设和执政的有关问题。

责任编辑:曹桂芝

猜你喜欢

问政执政党网民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