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评项羽
——兼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2010-08-15宋一夫
宋一夫
也评项羽
——兼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宋一夫
(中国现代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11)
统一与分裂是社会之大势之必然,非个人之意愿可决定,项羽失败实违大势而为所至。由此应认真研究统一与分裂的社会大势与个人及社会政治群体的关系及作用。
项羽;国家;统一与分裂
说“也评项羽”,即因过去评他的人很多。在众评中,评其成败原因、功过是非者,现能见到的司马迁较早,也较为公允,确切。司马迁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
可见,司马迁认为,项羽,其兴也速,其亡也速。其兴,“三年”,天下“政从羽出,号为霸王”。原因有三:一是“秦失其政”;二是天下反秦“豪杰蜂起”;三是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遂刻得秦。其亡,“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原因亦有三:一是“背关怀楚,放逐义常而自立”,致使“王侯叛己”;二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三是,“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这是司马迁与后人的不同。后人评论多在项羽用人、性格、韬略、分封等方面。细细品之,司马迁之评远高于后人。司马迁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社会的命运。
社会怎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社会在不同阶段,由于人们的活动,产生了不同方向和不同质量的社会能。这些“能”又形成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势”。人在势中,个人只能是势中的一分子。在大势面前,人被势所左右。在一定的条件下,人能影响势,在极特定的条件下,人方可左右势。
势有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势的能量聚合分离,形成了一种流动的潮流和力量。这种流动的潮流和力量,其中存在着社会发展变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如果以必然性组成的社会发展大势,锐不可挡,只可顺从、利用,而不可背逆。
项羽的成功,在于他顺从或利用了社会大势,即秦腐败之势,天下叛秦之势。项羽的失败,也在于他失去了大势。腐秦已灭,反秦已完,两个大势已无人可借可用,接下来是谁坐天下。各种势能又开始了新的组合与较量。
在新的较量中,项羽失势了。首先,背关怀楚,失去掌控天下的地利之势,失去了一举取得天下的天时之势。其次,逞一己之力,废弃义帝,失去诸侯同盟者的支持。当时天下还有一种大势,司马迁未看出来,身处其中的项羽,就更看不出来了。
这个大势,即天下的分合之势。天下即国家。国家是由结构组成。结构的互动,发展变化,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变化。以地域空间形成的社会结构,随着地域的政治归属,时分、时合。分时可以若干,合时又可一体。正如罗贯中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看到了现象与结果,可他把原因说错了。
地域社会结构的分合,向来以政治归属来划分。一个政治集团的掌控力量,决定着该地域社会结构的分合。综观历史,当一个政治集团的力量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时,不是政治腐败,就是政治掌控能力低下,其结果必然是改朝换代,更旗易主。之后形成的地域社会结构,是分是合,则看分合社会结构的合理性。如果分能导致社会发展,分便是合理的。春秋战国如此,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此,五代十国如此,宋金辽也如此。反之,合能导致社会发展,合便是合理的。夏商周如此,秦汉等亦如此。
统一与分裂,即是政治的统一体,也是政治的矛盾体。它主要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角逐上。当中央具有实力,可掌控地方时,天下便统一;当地方实力大于中央的实力,中央又失去掌控时,天下必然要分裂;当分裂局面又被一方因实力过强而失去分裂的制衡时,又开始了新的统一。这便是否定之否定。中外历史上国家的沿革与变迁,无不走着这样一个过程。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合的社会。它来自于夏之前原始部落的分。原始社会分的社会结构,已不利于社会发展,合是社会发展唯一的选择。夏王朝的出现,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一千余年的合。正是合的天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文明,使中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但到了西周的末年,由于政治腐败,阻碍了社会发展,统一的周王朝已经失去对天下的掌控,也逐渐失去了再存留下去的合理性,于是,从东周开始了长达五百余年的分。
春秋时,周天子空有虚名,天下有一百余个诸侯国,整个天下处于分裂的状态。但它却推动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分裂的局面,却导致各国的竞争,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纷纷变法图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分,出现了许多新的政治昌明的国家,推动了社会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当分裂的国家社会结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它的合理性也逐渐丧失了。尤其到了战国末年,七雄混战,民不聊生。这种分裂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最终,秦统一了天下。
秦的统一是符合社会发展大势的。它的合理性在于,统一的国家将为其管辖内的社会提供一个必要的发展环境。天下如果不统一,仍是关卡林立,制度异殊,战火四起,民不乐业,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就发挥不出来,社会的发展高峰就不会到来。封建社会制度的势能要求天下统一,统一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势。
秦因暴政而速亡,可此时,社会大势仍在合的方面,社会结构否定的不是合,而是秦的暴政。
可惜项羽恰恰违背这一社会大势,不仅未乘势统一,反而大封诸侯,自立为王,采取了分的社会结构。说项羽的成败,命也,使也,更不如说势也。
就项羽分封而言,古而有之,后也有之。并不是分封就违背社会发展大势。分封有一国内的分封,如西周乃至刘邦建汉后的分封。这些都是在同一朝廷下的分封。这种分封仍可控制,分封的王侯国并不是独立的国家。另一种分封便是东周后的分封,朝廷已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各诸侯国实际已成为独立的国家。而项羽的分封还不如东周后的分封,连统一的朝廷的名义均不要了。
项羽灭秦后,社会形成了若干个各不相属的政治集团。这些集团的出现,是项羽的政治分封的结果。分封等于项羽自愿放弃对天下的掌控,才给了刘邦发展的空间,尤其是把刘邦分到了汉中,等于给了刘邦统一天下的实力。至于说项羽的功绩,似乎亘古至今无人质疑。项羽自身所具有的禀赋与才能,当时无人可比,在灭秦上,也可以说非他莫属。
秦行暴政,因失人心,而失大势,但国家实力并为衰竭。陈胜揭竿起义,农民军实力有限,不足以与强秦抗衡,更谈不上推翻暴秦。陈胜起义军,在秦少府章邯的大军队的攻击下,不到三个月,陈胜兵败身死,全线崩溃。结论是:推翻暴秦必须以力对力。
陈胜兵败后,楚军项梁,又兵败身死。秦章邯和王离率约有四五十万人的军队,杀向诸侯军。形势危在旦夕。此时,必须有强有力之人,尽快扭转局面,才能完成推翻暴秦的使命。项羽恰恰是这种力的代表。
据《史记》记载,秦军围攻赵国,赵派人求援。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部众十万余人救赵。军行至安阳,宋义畏秦,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进谏,宋义不听,反侮项羽。项羽只好斩杀宋义,北渡漳水,命军士“破釜沉舟”,只“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兵与秦兵交战,九战大捷,杀苏角,虏王离,涉间自杀,项军大获全胜。据《史记》记载,当时是前来救援赵国的诸侯军各自筑有十几座军营,但无一个敢发兵出战。“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秦军被项羽军打败,“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项羽本纪》)
综上可见,项羽成于势,也败于势。至于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等,并不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他之所以行分封,只能说他灭秦后胸无大志,也无大略,不知势,才使他将唾手可得的天下,拱手送给了刘邦,最终失去了天下。
责任编辑:秦小珊
K2
A
1009-3605(2010)05-0090-02
2010-6-24
宋一夫,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编审、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