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猝死病人的抢救与护理
2010-08-15孙淑云
孙淑云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51岁,已婚,我院医生。病人于2009年5月13日14:30上班时无任何诱因突发意识丧失,心搏、呼吸骤停,伴抽搐、尿失禁。本科医生立即予以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并呼叫120医院急救,3m in后“120”医护人员到达现场,继续心肺复苏术(CPR),心电图示心室颤动,给予电击除颤1次,并给予药物抢救。病人心跳、呼吸7 m in恢复,16:30送入我院循环科。查体:病人意识模糊,躁动不安,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体温37.1℃,脉搏102/m in,血压110/63mmH g(1mm H g=0.133kPa),呼吸18/m in,心电图:V1~ V3ST抬高0.1 m V~0.3m V,T波双向,Ⅱ、Ⅲ、avF、ST下移,查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7 U/L,肌钙蛋白Ⅰ(Tn I)0.43 ng/mL,肌红蛋白(Myo)261.9 ng/mL。20:30时CK-MB 907 U/L,TnI 10.54 ng/mL,Myo 101.9 ng/mL。诊断:冠心病、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心室颤动、心功能I级、心搏骤停。经过扩张冠状动脉、抗凝、抗心律失常、抗炎等对症治疗,病人自诉无任何不适症状,血压120/80 mmHg,双肺未闻及啰音,呼吸 62/m in,节律规则,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无护理并发症,于6月11日出院。
2 护理
2.1 急救配合 置病人于休克体位(头部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快速地配合医疗就地进行CPR,使其呼吸和循环得以恢复,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及时准确地应用各种抢救用药,配合医生做心电图,给予电击除颤等。
2.2 吸氧 给予持续吸氧,氧流量3 L/m in。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的需求,控制心梗范围,及时通畅有效地吸氧是至关重要的。
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血压、呼吸、心率、心律、体温,进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连续的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可能作为心室颤动先兆的任何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律失常等,并及时予以纠治,护士应正确识别各种心律的失常图形,确保连续的心电监测质量,以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尿量,皮肤色泽等方面的变化。
2.4 复苏后低温护理 使用冰帽和降温毯进行全身降温,严密监测病人体温。头部大动脉处放置冰袋降温做到:及时、够深、够久,头部温度要求28℃,坚持到皮层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时为止。治疗性低温能降低基础代谢需要和脑组织氧消耗,改善细胞膜和离子通道的完整性,减轻脑水肿,对缺血大脑有保护作用。
2.5 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健康指导,避免意外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①严格卧床休息,除口头交代病人卧床休息外,床尾挂“卧床休息”牌;②使用扩血管药物时,要控制输液速度,嘱咐病人及家属勿私自调节输液速度,病人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呕吐物误咽,有痰液时鼓励咳出或及时吸出,病情容许时勤叩背,预防肺部感染;④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勿用力,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诱发病人猝死,使复苏前功尽弃;⑤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定时翻身,2 h皮肤护理1次,保持皮肤清洁,床单平整、干燥、无皱,防止压疮发生;⑥加强各种导管的无菌管理,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严格无菌操作,做好空气消毒及物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温度、湿度适宜。
2.6 做好护理记录 书写特护记录单,及时记录病人病情的动态变化过程,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7 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意识清醒后表现惊慌、紧张和恐惧,医务人员要从容、镇静,忙而不乱,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给予热情的关怀和帮助,并耐心讲解各种管道和监护仪等的作用,需配合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消除病人顾虑和恐惧,切实做好心理安慰工作,使其密切配合,促进早日康复。
3 讨论
对照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本病例复苏成功的关键是在整个救治过程中保证了CPR操作的及时性、连贯性、系统性和有效性。①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和专业素质及多科室医护人员的紧张有序和配合默契,是使病人复苏成功的关键环节。从此病例中可以看到,在抢救病人时医护人员能够做到瞬间评估,综合分析,果断决策,用药及时,准确合理,应对快速,操作熟练。②病人心肺复苏后进行正确的治疗和周密细致的护理是使病人转危为安,得以康复的重要环节。虽窦性心律和自主呼吸已恢复,但由于呼吸心跳停止时,脑、心、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缺氧和代谢紊乱,使复苏后的治疗和护理更加复杂。到达循环科后,吸氧,心电监护,应用扩冠、抗凝、预防心律失常,改善脑循环及代谢等对症治疗和护理,确保了治疗和护理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准确性。③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首选上腔静脉系统,尤其肘窝静脉,此处血管粗大,易于穿刺成功且不影响 CPR的进行),使药物到达心内路径短、发挥作用快[1]。
[1] 王志红,周兰妹.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