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0-08-15秦克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
□秦克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
一、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一)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
1.有效降低水质污染。水源地的水质污染主要有由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
首先,丹江口水库入库河流沿岸城镇的部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造成水质污染。水源地淅川县的造纸厂、化肥厂、冶炼厂,都是排放污水的大户,虽然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运行费用昂贵,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致使大量的废水、污水顺流而下汇入丹江口水库,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例如被当地政府机构内部人士称作“纳税大户”的淅川铝业集团,表面上发展“势头良好”,但新建项目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当地民生;排出的污水和碳素老厂的废水汇入丹江支流,对南水北调的水质造成严重的威胁。丹江口水库主要汇水支流老灌河流域的西峡、淅川两县城目前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日趋严重。南水北调的工程实施,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发展生态工业治理,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可以有效治理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丹江口水源地的点源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水源地流域属农业主产区,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刹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施用量大,含磷、砷、汞类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造成危害;农牧用水将土壤中的肥料和盐分带入库中,大量畜禽粪便随地表径流流入水库,易造成丹江口水源水质富营养化,势必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质量。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将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带动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可有效解决水源地面源污染比较严重问题。
2.有利于改善水源地周围的局部小气候。丹江口水库目前水域面积约774km2,大坝加高将使水域面积增加至1050km2,水面将扩大近370km2,下垫面性质的改变,水面及其周围区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热量、水气交换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导致水源地周围局部小范围气候变化。正常蓄水后,水源地陆地表面空气湿度将增加,周围地区夏季日平均气温将降低,冬季日平均气温将增高;水源地水面扩大将使水体蒸发量相应增大,这些都将加快水源地局地小范围水循环过程,将引起水源地周围小范围内降水量增加。
3.将有效遏止水土流失。水源地部分山区特别是丘陵地区植被稀疏,土壤凝固力差,加之当地居民大规模垦林开荒,导致地表裸露,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时,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立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根据划定的水土流失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配置治理措施,可以有效遏止水土流失。国家对饮用水源地的水土保护项目的实施,将对坡地退耕还林、干渠两侧造护堤林、重点地区建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产生有力的推动,形成水源区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
(二)改善总干渠沿线生态环境
1.保证生态用水。调水将有效缓解受水区灌溉用水、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紧张局面,引水后由于受水区地面水供应增加,可以防止因超采地下水带来的危害,部分水量将用于地下水回灌及生态用水,阻止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和防止地面沉降对环境的危害。
2.对局部小气候将产生积极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渠道两侧将各建50米的生态防护林带,在防护林带外侧营造农田林网,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在沿线水库、河道、景区、城镇等重要节点加大污染治理和绿化力度,营建环库、环城生态防护带,建设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园林城镇,形成一道纵贯南北的绿色生态长廊,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局部小气候将产生积极影响。
3.有利于水污染的治理。为确保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规划与实施方案中制定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国家和各级政府将会加大对水源地和沿线区域的环境治理和环境投资力度,这将推进沿线地区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4.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调水工程实施生效后,主要向城市供水,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还当地水源于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使得地下水位上升,消除地下水漏斗,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将得到补水,因缺水而萎缩的部分湖泊、水库、湿地会重现生机,修复沿线植被,都会产生生态环境效益。另外,利用南水北调优质水源增加沿线城市供水,可以改善卫生条件美化环境,加大农林牧业灌溉用水,可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变污水灌溉为净水灌溉,减轻耕地污染及对农副产品的危害。
(三)生态效益显著
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制定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对需水量、调水量、工程建设方案、南水北调水的分配方案等规划,中线工程河南段生态系统产生的的效益是巨大的。一期工程通水后,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3.1万hm2,农田生态系统效益59.59亿元;增加林地面积9.83万hm2、森林生态系统效益30.32亿元。可维持的城市绿地面积3.46万hm2,30.55亿元;湿地面积4530hm2、生态环境效益价值7.26亿元。
二、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一)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水库区作为调水的水源,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水库岸坡稳定性、库周水土流失等将会发生变化。大坝加高后淹没区面积将扩大,减少了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水源地周围大量的植被被淹没而引起植被减少,另外水源地20余万移民安置中开垦荒地、建房等生产生活活动和木材需求可能使森林面积减少,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土地淹没改变了原有的湿地结构系统,野生生物生长环境被破坏,打破了水源区动植物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另外加高大坝后局部库湾处水流变缓,水体交换性能较差,加上被淹土地中营养物质的溶出,可能造成局部库湾水体的富营养化。
3.大坝及干渠以及配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填筑、土料场的取土及弃渣等引起的植被破坏,对施工区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施工中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若随意排放,将污染周围地表水环境。
(二)对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工程建设改变沟谷的原生地貌,破坏植被,增加了沟谷斜坡的不稳定性;渠系的修建损坏了渠道两侧自然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形成许多新的开挖或填筑的高陡边坡,遇到强降雨,不稳定地段可能产生重力侵蚀。隧洞开挖及渠道挖方工程产生的大量弃渣,因削坡而增加的大量松散物质,都将成为泥石流的物质源。中线工程输水总干渠为新开挖渠道,并建有隧洞、管道、暗涵和渡槽等工程设施。在工程施工期和运行初期,河道开挖、筑堤、弃土堆置、施工道路修筑、施工企业建设等活动,将占压破坏地表植被、扰动表层土壤结构、改变地形现状,在重力作用和降雨情况下极易引发水土流失。
2.中线干线地下水位高于渠底的地段约402km,自流内排段约267km,抽排与自流内排相结合的地段约54km。当内排段地下水位高于干渠渠底,单向自动控制阀门和集水廊道将地下水导入干渠,若干渠附近的工农业污染物和居民生活污染物污染内排段区地下水,这些污染物就可能随地下水进入输水渠道而污染干渠水质。
3.中线工程跨四大水系长距离调水,大规模工程建设将在短期内使当地环境产生剧烈变动,部分防洪除涝体系将被大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减少部分土地和森林资源,并对原有水系及植被生态造成影响,还可能造湿地结构的破坏,从而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4.引水工程将增加受水区农业灌溉水量,使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在土壤含盐碱地区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在低洼地区,还可能引起土壤沼泽化。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兴建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日益缺水的严重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水源地库区和沿线区域环境带来显著的改善,总之利大于弊。其不利影响可以通过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及社会综合治理得到减免和消除,从而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发挥巨大的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