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
2010-08-15李华
李 华
(黑龙江省交通干部学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各部门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有效的搞好资产管理,充分发挥其效能,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面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已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薄弱,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长期以来,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投入大部分为财政拨款,使不少单位对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缺乏责任感,一般只重资金分配、轻资产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资产监管措施和手段,一方面不断向财政申请增加投入,另一方面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账面数值不能如实反映实际价值,单位财产管理不够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不按规定建帐、入帐,造成单位资产存量不清,尤其是房屋等建筑物。不仅容易造成资产流失,也使财政监管部门不能真实掌握国有资产存量的情况,增加了监督管理的难度。
1.2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有章不循,有法不依
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财政体制进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多项改革,这些都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执行不力或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尤其是与财务管理脱节,因而造成不良的后果。(1)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会计账上资产的存量情况,财会人员对资产实际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2)资产的处理没有严格的审批、划拨、借用、变卖、核销,所得收入不入账或设立账外账;(3)拍卖资产未有资产评估的中介单位进行评估,擅自定价;(4)对于无偿调入或捐赠的资产未纳入单位资产管理的范畴,形成账外资产等。这样不仅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而且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难以分清责任,不可避免地造成财产损失。
1.3 国有资产管理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监督部门很多,有国资部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审计部门等,他们都有对国有资产监督的责任,但受旧管理理念的影响,形成了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大家都管又都不管的状况。同时,审计监督不力,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审计监督体系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家审计顾不上,社会审计忙不上,内部审计跟不上,这使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成为“真空”地带,从而造成资产清查年年搞,搞来搞去老一套,导致只查不改,不了了之。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
1.4 资产产权关系不清,管理责任不明
一些单位在管理过程中擅自改变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资产处置随意性大,有的单位,其产权属主管部门,但资产的日常使用和维护却要下属单位负责,造成管理和使用相脱节,甚至存在国有资产长期被其他单位和个人无偿占用现象,责权分离。出现问题后,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责任无人承担。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不按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不按规定程序,随意划转、变卖、自行处置资产,或低价处置资产,甚至个别单位处置资产收入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随意性较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2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制定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
(1)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为主,全面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督工作。制定相应的国有资产购置、使用、管理、处置和考核等政策制度和具体细则,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2)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单位资产购建、使用管理、报损报废、内部转移、转让出售等行为。(3)要加大对国有资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防止自行处置、私自买卖国有资产的现象发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2 摸清“家底”,优化配置,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计划管理
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把查帐与查物结合起来。要结合各项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与费用定额标准,切实解决好预算分配的公平性和单位之间资产配置苦乐不均的问题,积极探索资产优化组合的方式与途径,有效地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优化组合,提高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建立起长远发展规划的资产建购规划,分别制订年度建设和添置计划。计划管理重要的环节是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对计划外支出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使计划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变资产为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2.3 强化财务内部控制
(1)对容易发生资产流失的环节定期进行专项审计。建立每年资产清理(盘点)的报表编制上报制度,特别对购入专项固定资产进行跟踪绩效评价。(2)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盘点,杜绝有账无物和有物无账的情况存在,防止账账、账物不符的现象发生。在事业单位撤、并划拨过程中,应先资产清理,后进行撤、并工作,确保资产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3)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保证账面资产与实际实物资产保持一致,用电脑记账,及时反映实物资产的使用、变动、处置情况,将目前较多采用静态管理方法变为科学的动态管理模式。(4)对下属产业的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定期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同时要加强资产管理考评工作,要明确管理目标,制定出相应的目标责任制,定期对资产管理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考评结果应该成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2.4 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广泛的学习培训和调研活动
各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加大国资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业务调研和业务培训活动,是提高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国资监管工作水平和单位对资产的管理意识。因此,建议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多开展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业务培训,加强对业务上的指导,认真学习借鉴和推广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做法,提高管理水平。
总之,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领导要提高重视程度,树立所有参与者的资产管理的概念和意识,认识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增强产权意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模式。其意义不仅在于能有效地保护事业单位的财产和应有权益,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未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是改革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地在体制、机制、制度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综合权衡,才能最终找到有效的治本之策。
[1] 王阿莉.浅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4).
[2] 纪晓初.江苏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治理机制研究[J].江苏商业会计,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