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留置双腔导管行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2010-08-15030012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唐秀莉
030012 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 唐秀莉
血液透析首先是建立血管通路,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深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作为血管通路的常见方法。其建立后通常可保留数周至数月,主要用于因病情需要临时实施血液透析及内瘘成熟前的病人[1];带涤纶套的永久性深静脉导管留置可做永久性血管通路,适用于需长期透析的病人,曾实施多次内瘘术或人造血管搭桥术失败后无法再用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病人[2],现就我院血液透析室长期留置双腔导管行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2009年2月在我科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共28例,男8例,女20例,年龄20岁~78岁,其中,急性肾衰竭2例,慢性肾衰竭26例,共行血液透析560例次。
1.2 方法 由技术熟练的肾脏专科医师按深静脉留置导管操作常规行深静脉置管术,其中单针双腔透析导管22例,带涤纶套单针双腔透析导管6例。
2 护理
2.1 透析方法 每次透析前铺无菌巾,按常规消毒双腔导管的动静脉接头,去除肝素帽,先抽出保留管内的肝素和部分残余血液,注入首剂肝素或直接接上透析管路,进行常规透析,连接处用无菌巾包好,透析结束后,动静脉导管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10mL,保证管腔内无血液,然后再注入与导管容量相等的肝素盐水,用一次性肝素帽封口,以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并用无菌纱布包裹好并固定。
2.2 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2.2.1 导管内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的护理 导管内血栓形成的结果是导管内回抽不出血液或形成活瓣,只能抽出少量血液。动脉端血流不畅时,将动静脉两端对换,此时的动脉导管作为静脉回路,当静脉压不很高时或透析机不报警仍可进行透析,如动脉端导管内血栓形成不能抽出血液或回血压力很高则行溶栓治疗。
溶栓方法:5×104U~15×104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3mL~5mL注入导管内,保留15min~30min,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可重复进行。透析期间也可用25×104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或用其他溶栓药物,如纤溶酶等进行溶栓,本组病例经溶栓后导管全部通畅。
2.2.2 局部皮下感染的护理 导管出口处皮肤局部感染时,导管周围皮肤红、肿、热、痛,严重时有脓状分泌物溢出。每次透析前后用碘伏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并更换消毒纱布,感染严重时根据创面情况每天换药1次或2次,并口服抗生素,一般炎症即可消退,平时保持穿刺处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不要弄湿敷料,选择无菌透明薄膜敷贴更好,防止感染发生。
2.2.3 全身感染的护理 常见于血液透析后期或血液透析结束后出现畏寒、寒战、发热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数小时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再次透析时又重复发作,需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发热,在血液透析前取导管内容物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透析结束后选用小剂量敏感抗生素与肝素混合封入管内,严重时经静脉广谱或敏感抗生素治疗1周~2周,本组2例经上诉治疗后痊愈。
3 结果
本组22例双腔导管留置时间平均90d,均过渡到内瘘成功使用后拔除,6例带涤纶套导管平均使用240d,高于一般的双腔透析导管,适用于不能自体血管造瘘者。560例次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病人并发症统计:导管内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36例次,局部皮下感染9例次,全身感染2例次局部渗血、心律失常各1例次。
4 体会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环节,据统计透析病人为建立血管通路及治疗血管通路的并发症需花费1/4的住院时间,在血管条件差和老年重症病人中花费更多。因此,建立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研究表明,中心静脉长期插管易于使用,保留时间长,为缺乏合适血管通路的中长期血液透析病人提供了较适合的手段[3],但同时存在技术要求高,使用不当容易发生并发症等问题。
在护理中应重视肝素封管前用生理盐水将双腔导管冲洗至无血,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每次透析前观察有无凝血块,坚持早发现、早处理。其次的并发症是感染,在装卸街头时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4],透析前后使用碘伏消毒管周围皮肤,要准备多套肝素帽进行消毒,做到每次透析更换。通过对本组病例的护理,笔者体会到科学,合理,认真的护理是保持导管留置成功的关键。
[1]韦秋玲,韦素玲.留置套管针与锁骨下静脉导管血液透析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1):863.
[2]关玉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导管应用与退出情况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4,3(5):285.
[3]向长民,张训.肾脏替代治疗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0-46.
[4]嵇爱琴,叶朝阳.长期留置双腔导管行血液透析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9):56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