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子宫及附件疝出嵌顿 1例分析

2010-08-15孙德好孙忠为朗根强戴良图

海军医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内环锥形平片

孙德好,刘 胜,孙忠为,朗根强,戴良图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5岁。1990年1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腹股沟区无痛性可复性包块,2008年7月在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左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术中用材为聚丙稀单编织锥形充填物及成型补片。病历记录显示:术后患者一直感到术区疼痛不适,第一次换药即发现切口区皮下肿物,触痛明显。出院前该院 B超提示:切口下积液。遂在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引出淡黄色浆液性液体约 20m l,无异味。此后患者疼痛一直未消失,且皮下肿物一直存在,大小约 3cm×4cm×5cm。2008年11月4日转至我院就诊,门诊 B超提示:左腹股沟疝(不规则混合性回声团块,最厚处 45mm,内可见彩色血流)。门诊拟“左侧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收治入院。经术前认真准备,于 2008年11月6日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侧腹股沟复发疝修补术”。术中见:锥形补片成柱状移位于左腹股沟内环口下方,平片卷曲移位,疝囊自内环口突出且与周围组织致密黏连。疝囊大小 6cm×6cm×6cm,打开疝囊底部,发现囊内物为部分子宫及左侧附件,且左侧附件上可见 3cm×3cm×3cm囊肿(内为淡黄色浆液性液体)。分离内环口,内环口致密黏连,子宫及附件无法还纳,经妇产科会诊且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将疝囊内子宫及左侧附件、囊肿一并切除。以200ml 0.5%甲硝唑溶液冲洗伤口后,切除锥形补片及卷曲移位平片,4号线加固缝合内环口。

该病例子宫切除后,切口有被污染的可能,不宜再放置聚丙稀网状补片。经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术后 12 d痊愈出院。

2 讨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新用材料由聚丙烯单丝编织而成,不可吸收,无排斥反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能迅速与组织融合固定。术中用锥状填充物填塞疝环的形式修补缺损,其突入腹腔部分在物理学上有一定的对抗腹压、降低腹压在内环口局部产生压力的作用[1]。再用人工合成平片修补腹股沟管后壁,通过组织黏合作用及人工合成平片内增生的纤维组织,形成较为坚实的组织结构,达到有效修补腹股沟管壁的目的。疝环充填术属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术中操作失误,即对锥形补片和平片的置入和固定不当,复发疝囊内容物仍多为肠管及网膜等[2]。术中发现该病例锥形补片未牢靠固定,锥形补片自疝环口下滑,平片卷曲移位。患者术后即出现腹股沟区肿块复发,且疝内容物为子宫及附件,其在临床上极为罕见。这固然有子宫平滑肌松弛、内环口偏大等原因,但主要原因应是该病例术中锥形补片与平片放置不当和固定不牢靠。附件囊肿的存在又使主治医师产生了切口积液的误判。因此,作为主治医师应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临床表现,及早发现异常,在 B超检查难以确诊的情况下,可行CT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以便及时手术,减轻患者痛苦。

[1]马颂章.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一些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67.

[2]龚少敏,刘文,彭开勤,等.334例成人腹股沟疝 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J].中华普外科杂志,2003,18(4):285-286.

猜你喜欢

内环锥形平片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礞石滚痰汤联合奥氮平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基于弓状下缘的腹腔镜内环网塞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观察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锥形束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诊治老年钙化根管的应用
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
锥形流量计尾流流场分析
应用X线平片、CT及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