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敞亮
——幼儿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
2010-08-15邹小婷
邹小婷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让生命敞亮
——幼儿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
邹小婷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幼儿生命教育的缺失,其造成的危害不仅是现实的,也是长远的。为了克服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珍惜生命、顺应生命成长规律以及培养健全幼儿精神生命,应成为幼儿生命教育不可缺失的三个维度。
幼儿;成长;生命教育
2010年5月25日早上6∶20分,在华南富士康观兰分厂,观兰镇樟坑径村19岁员工李海跳楼,当场死亡。短短的半年时间,富士康就有发生了十一连跳,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如花凋零。残酷的现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生命教育的缺失,其造成的危害不仅是现实的,也是长远的。我们认为,在幼儿阶段开展生命教育可以有效地化解近些年来,年轻人自杀日益严重这一社会问题。[1]守护生命、顺应生命成长规律以及培养健全精神生命应成为幼儿生命教育不可缺失的三个维度。
一、守护生命的维度
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对人的生命发展而言,首要的是关怀生命、珍爱生命。近年来,漠视自己及他人生命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各种发生在校内外的中小学生自杀、杀害他人生命的事件举不胜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幼儿敬畏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意识很有必要。
被爱因斯坦称为 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阿尔伯特·施韦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四只河马和它们的幼崽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施韦泽认为,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我们认为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应贯彻到幼儿园生命教育当中去。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这样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如果一个人对其他生命的痛苦麻木不仁,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约束,无法无天,那么他也就失去了共享其生命幸福与乐趣。培养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让孩子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生命的幸福,欣赏、悦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为他们一生成为热爱生活的幸福之人奠定基础。
关爱生命教育还应该转化为幼儿安全意识的养成教育。据中国青年报(2003.11.19)报道:“我国0~14岁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约为10%,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其中有1%的儿童死亡,约4%的儿童致残。”由此可见,从幼儿起培养人的安全意识十分必要。
目前,许多幼儿园十分重视安全工作。但是,一些幼儿园把这种重视当成一项任务压在教师身上,导致教师尽量限制孩子的活动。这实际上把对儿童安全教育变成了教师对幼儿的安全护理。这样做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认为,幼儿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应帮助他们学习生活自理技能,在活动中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应有‘容错’意识。……当然,‘容错’并不是放纵,而是在发挥幼儿自身积极主动性”。[2]生命在成长中,总免不了一些磕磕碰碰,允许孩子们经常犯些小错误、受些小伤害,从这些错误与小伤害中汲取教训就能有效地避免一些大的伤害,这有利于孩子形成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在大量实验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主体在与客体接触时,是作为一个能动的系统出现的,他认为,婴儿所具有的动作结构或组织系统,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但它仅仅是一个起点,新的更高级更复杂的图式将在它的基础之上通过活动逐步地建立起来。[3]所以,幼儿园教师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们的活动,要多通过日常活动及生活中孩子亲身经历的事情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具体举措可从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如:当小朋友不小心从凳子等高处摔下时会感觉到什么、当脚被小朋友不小心踩了会感觉到什么、下雨被淋湿了衣服又有什么感觉等。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入手,建构起孩子的防范危险的意识和本能。
生命每天都会面临着很多危险,只有幼儿自己学会了如何呵护生命,形成并逐步完善自我意识,生命之花才能常开不败。
二、顺应生命成长维度
卢梭在《爱弥儿》中有一段名言:“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4]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或“内在自然”的发展是有秩序的,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的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水平和儿童的个性差异。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高考指挥棒层层指挥,一直指挥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将大量小学的知识,如两位数加减法、珠心算、古诗、识字等纳入教育内容中,由此给幼儿打造了一个冰冷、抽象的符号世界,而不是儿童本应有的鲜活、具体体验的、丰富多元的世界。
我们不否认幼儿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但这要和幼儿生命成长的节迫相适应。一些幼儿园超前教育的后果,导致幼儿越来越厌倦学习,懒于思索,越来越依赖教师、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没有体验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而是变得自卑、消极、感情冷漠。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压力过大,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精神也会萎靡不振,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据文汇报(2001.7.30)报道:全国30个省市的调查却表明,在小学一年级儿童中就已有35%左右不喜欢语文,40%左右不喜欢算术。
美国哈佛大学费歇尔教授对超前教育对幼儿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此项研究揭示,在某种行为上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并且在接受不当的催早熟刺激的那个领域产生较为低下的发展水平。费歇尔等人还提出,当成长速度过于高涨时,可能导致系统成长的紊乱无序。由此可见,儿童教育应当适宜有度,这才有利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思想在我国也早就有之,柳宗元以一篇《种树郭橐驼传》为比喻,阐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观点。郭橐驼是位种树老人,他种的树不仅棵棵能活,而且都长得茂盛,这其中的奥秘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5]
过早对幼儿进行一些抽象概念的灌输,会导致人们成年后对一些问题思考受“先入为主”的影响而缺乏深度。据说,有一次人们问爱因斯坦:“您为什么能创立使我们物理现实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的理论?”他是这样回答:“只不过因为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同,他们早在上学的时候就很好地把握了什么是时间和空间,而我到了成年以后逐渐了解这些东西。”[6]
符合规律的教育将会较好地推动人的发展,违背规律的发展将会适得其反。卢梭为此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7]
三、培养健全幼儿精神生命的维度
生命化的教育是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人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双重存在,人不仅要发展自身的自然生命生命,更要开启人生的一种境界、发挥生命的创造价值。
人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完善,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成熟,都离不开教育。对现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灵,融自然万物为一体、情怀博大而深沉有重要价值。为此,我们主张在幼儿教育阶段要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感受与热爱。古罗马哲学家赛涅卡有句名言:“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对生活的热爱是一个人对事业执著追求和不懈动力。
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幼儿教育是一个人在人格和习惯上的第一次学步,重点应该在育,要让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就要注意孩子集体意识、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的养成教育。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幼儿阶段,对幼儿良好性格养成性教育进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有记者曾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学者沉思片刻后答道:“在幼儿园。”众人将吃惊的目光投向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记者继续追问道:“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老人平静地回答:“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8]老人所讲述的决非个别事例事例,有人对7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调查时曾问他们“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个时段?”他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幼儿阶段”(见中国教育报,2005 .6 .18 )。由此可见,幼儿时期的健康人格对其将来取得的成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幼儿教育上,有些家长在学习上向孩子们施加过多过大的压力,甚至孩子没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有对孩子拳脚相加的现象。而在生活上、道德养成上,却又对孩子“有求必应”,一切事情均由父母包办代替,养成孩子缺乏独立性。这种分不清娇纵和尊重的界线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对孩子心理的创伤或养成孩子坏的习惯,不利于孩子健康的人格培养。
我们认为,塑造幼儿健康的精神生命,要从儿童有体验的生活入手,有体验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融入情感的活动才是真正能够打动儿童心灵的活动。狄尔泰认为,世界的本体不是理性,而是活生生的、感性的、个体的生命,生命本身就是体验。胡塞尔认为: “生活世界首先是一个包括人们一切实际生活的世界,是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世界中不断作为实际的东西给予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已知和未知的东西的世界,是被经验着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9]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讲,积累各种生活、游戏的经验是很重要的,它们是儿童精神上日趋成熟的最佳营养剂。儿童通过游戏积累的各种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分享与谦让,自持与协调,培养起独立见解以及应付实际事物的能力,学会如何处理集体和个人关系等等。只有生活在丰富多彩、充满乐趣、洋溢着幸福的现实生活中,也即童真、童趣、童话的世界里,才能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出健康的人格。
此外,完善儿童的精神生命要重视儿童个性的培养。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而富有活力的,教育必须成就的是有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模式的或抽象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他自己。没有个性的教育,孩子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放飞,创造性也得不到孕育。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马拉古兹认为,“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和说话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教育要尊重儿童的生命个性,张扬儿童的生命个性美,关注儿童发展。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既相互独立,表现为个性,又相互依存,表现为共性和社会性。个人生命与所有其他人的生命共在、共舞中获得了幸福,并得升华。
总之,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关爱生命,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实现生命的辉煌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从幼儿教育做起,需要我们关注幼儿生命整体发展,改变在幼儿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现象,让人的一生从幼儿时代起就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价值。
[1] 邹小婷. 如何减少大学生自杀问题的思考[J] .学术论坛,2008,5.
[2] 邹小婷. 试论幼儿中容错”理念[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3] 邹小婷.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之哲学意蕴[J]. 学术交流,2009,5.
[4][7] 卢梭. 爱弥尔[M]. 商务印书馆,1996.
[5] 柳宗元集(卷十七)[C]. 种树郭橐驼传[A]. 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6] Q.T.米哈伊洛夫. 意识与自我意识[J]. 载哲学译丛,1991,1.
[8] 万迪人. 现代幼儿教师素养新论[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刘放桐.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 人民出版社,2002.
G619.29
A
1008-7427(2010)09-0063-02
201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