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四级短篇听力对话教学

2010-08-15陈振龙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言语听力话语

陈振龙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四级短篇听力对话教学

陈振龙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包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三种言语行为,分别蕴含于说话者的言语表述行为中。言内行为表达着言语行为的表层文字意义,言外行为传递着说话者的言外之意,言后行为隐含着话者言语行为的真实意图。本文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言语行为在言语交流中的具体体现、应用,可促进大学英语四级的四级短篇听力理解教学和学生英语言语行为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言语行为理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

20世纪60年代,奥斯汀(J. Austin)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语言学界一度出现了一个言必称‘行为’的局面,语言学的研究得到了深入和拓展,语言学文献大为丰富。这一理论无疑为我们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和解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1]。在之后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奥斯汀的学生Searle继承并发扬了言语行为理论,确立新的分类标准,批评和修正了言内言外行为,进行更系统的分类,被认为是继其之后言语行为理论的集大成者。

1.言语行为理论含义和分类

1.1 言语行为理论的含义

奥斯汀(1962)创立言语行为理论,是针对言语行为本质的哲学阐释,旨在回答使用语言时所产生的行为效果(What do we do when using language?),主张说话就是做事。在进行言语行为时,只要说话者说出有意义、可理解的语言和相关信息,就表明他已经实施了某种言语行为。实际上,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不光是为说话而说话,或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即以言行事[2]。在言语交流,人们善于理解说话者的表层含义,“以言指事” 或“显件施为”的直接言语行为,却忽略或没有把握对方的深层意图,“以言行事”或“隐性施为”的间接言语行为,而这却是言语双方交流的重心所在。如果没有准确把握深层的隐性间接言语行为,言语行为说话者很容易彼此间产生误解,甚至无法继续言语行为的进行。

1.2 言语行为理论的分类

奥斯汀(1962)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应该是澄清所有言语交际情景中的所有言语行为。为了更好地研究各类言语行为,Austin将言语行为理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其中,至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别蕴含于说话者言语行为中。

1.2.1 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它大体与传统意义上的“意指”相同,即指发出语音、音节、说出单词、短语和句子等。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能构成语言交际,但在实施这个行为之中,我们通常实施了—个言外行为,有时还同时实施了言后行为[3]。表述特定言语时,这些话语具有特定意义或指称,其功能就类似于陈述一个语句(the act of saying)。言内行为交流和传递着语言的音、形、意表层意义和语法结构的等重要信息,是语言交流的载体,是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进行施事的前提。

1.2.2 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也译成施事行为。奥斯汀(1962)曾指出,完成一种施事行为就是完成在说某种事情中所存在的一种行为(an act in saying something)。言外行为这类行为的话语都存在—定的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 or force),如命令、警告、劝阻、 表扬、通知等,从而实现以言行事功能。言外行为通常可以表达为In saying x I was doing y。其中,x包含着话语的语音、语调、句子等表层信息,因而该言语行为实际上即言内言语行为,而 y则是带有语力的言语施事行为。以言行事行为的完成有赖于交际语境。以言行事行为可以采用直接手段,也可以采用间接手段。至于何时用直接手段何时用间接手段,不能一概面论,其中存在着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并且能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交际风格的差异[4]。

1.2.3 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当说话人的用意表达出来时,它会给听话人、其他人、甚至说话人自己带来影响,从而实现某种感情、思想和行为。就实质而言,以言成事就是By saying X I did Y,或By saying X and doing Y,I did Z”[5]。虽然这种言语行为对听者、说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如言内和言外言语行为以言施事行为而产生。它不是双方在言语行为进行过程中所实施的某种言语行为,而是言内和言外行为可能产生的言语行为效果,即言后之果。然而它与言内和言外行为的言语施事行为紧密联系,是它们进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交际效果。因此,大多数学者们还是把它看成是第三种言语行为。

2.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四级短篇听力对话教学

2.1 大学英语四级英语听力教学要求

《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考试大纲(2006)》中听力考试的题型从2006年6月开始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比重也从原先 20%增加到 35%,以此检测学生英语实际交际应用能力,反映出当前社会和时代对英语有更高的听说要求。新大纲要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理解部分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慢速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 13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主旨大意、重要事实和细节、隐含意义,判断话语的交际功能、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

2.2 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四级短篇对话教学

自 Austin提出言语行为理论,该理论就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言语行为理论也对大学英语四级短篇听力对话教学也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利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短篇对话听力,有利于把握对话听力的进行常规模式,减少不必要的处理信息的思维活动,避免短时记忆超负荷,可以大大减轻脑负荷,为后面的长对话、听力短文和复合式听写节约足够的精力,提高听力题的正确率。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短篇对话是听力的 Section A中第一小题,篇幅短小,由一男一女两人进行为一问一答的对话,每人各陈述一至两句,然后由针对双方对话相关内容进行提问。表面上,说话人表达的语言形式与所传达的经常并不完全符合,似乎毫不相干,类似于文学中意识流,捉摸不透,好像是完全不相关的内容拼凑在一起。但如果学生仔细将所获取的语言、语音、语调等信息,结合对话的场景语境进行分析、推理,就不难理解语句及话语的真实涵义和潜在双方预期的交际目的,领会该话语在交际行为中所产生的最佳语言效果,以及对说话者双方的言语行为可能产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影响。如2008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A卷15题:

W∶ I really like those abstract paintings we saw yesterday. What do you think?

M∶ I guess it's something I haven't acquired a taste for yet.

Q∶ What does the man imply?

A)The woman possesses a natural talent for art.

B)Women have a better artistic taste than men.

C)He isn’t good at abstract thinking.

D)He doesn’t like abstract paintings. (答案为D)

当听到男女说话者所陈述的语句(the act of saying)时,表示他们的“话语行为”的完成。女说话者(Speaker W) 话语行为中所传递的“命题行为”表述“对昨天看到的抽象画的喜欢”的言语行为。男说话者(Speaker M)则在“话语行为”中表述“他猜想(认为)抽象画是一种他还没有获得的品位”的命题意义。 通过所指词语和谓词 “guess,haven't acquired a taste”所实施的“谈及”和“谈述”的言语行为,双方实施了言语交流的言内行为(the act of saying something)。

女说话者的“阐述类”表述在表达她对中抽象画的喜爱,并提示男说话者想拥有这幅画的所存在的一种行为(an act in saying something)。可是,她并没有得到男说话者的直接、具体明确的答复。男说话者通过其“表达类”(expressives)的表述“他猜想(认为)抽象画是一种他还没有获得的品位”,来提供给对方的一种间接含蓄的回应,来表达他对抽象画的不喜欢(D选项)。

同时,双方的言语行为的言语存在—定的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 or force):女说话者陈述了她想购买这幅画的“请求”,而男说话者表面上二者间的对话的牛头不对马嘴,但其实,他采用间接言语行为委婉地 “拒绝”了对方的请求。用奥斯汀关于施事行为,即言外行为的公式:In saying x I was doing y。双方在表述一件事情(言内行为x:女方对画的喜好和男方不拥有该画欣赏的品位)时,实际上却在进行另一件事情(言外行为y:女方的购画请求和男方拒绝买画的表述)。二者应用了间接言语行为进行言语交流,通过含蓄地交流言语行为的真正目的,实现了言外行为的实施。

当女说话者的“购画请求”用意表达出来后,它给听话人男说话者带来某种影响:比如说花费一定数额的金钱,从而实现自己“拥有昨天看到的那幅抽象画”的喜爱。而男说话者的“拒绝买画”的表述传达后,则会给女方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因无法实现买画的想法,而情绪低落。而女方低落的情绪对男方也会产生影响。所以,男女说话者的言语行为经由双方表述产生一些效果,又相互给对方产生影响力,因而是一种收言后之果的言语行为,实际上就是言后行为。当男说话者顺利理解女说话者的言语,按照其言语意义作出言语回复时,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回复,则该言语行为就已经算成功。所以,在说话者在进行言语交流时,三类言语行为共存于说话者言语行为,服务于言语行为交流的目的。

虽然以上这类的例子在四级短篇听力中极为常见,但是,很多学生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理解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的突兀性转变,没有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错误地认为好像男女双方的对话似乎没有任何的关联,因而很容易就进入理解的误区。尤其是在改革后的四级听力理解中,理解者所输入的语言信息(scripts)仅仅朗读一次(除了短文听写外),要求理解者必须在极为有限的几秒时间内对所输入(input)的语言信息作出准确、快速的判断。否则,就影响到后面语言信息的理解,很容易出现连续几题错误。

在进行短篇对话听力教学时,教师应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短篇对话听力,帮助学生理解各言语行为在言语交流中的不同作用,掌握说话者言语行为的真正意图。如果教师能以言语行为理论,一语见地指出短篇对话的各种言语行为的具体表现,相信学生就会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好。大学英语四级短篇对话听力虽然短小,但同样要求学生能迅速理解所接触的语言信息,理解说话者双方言内言语行为的表层含义,把握言外行为所暗含的确切含义,推测出可能产生的言后言语行为,培养对应的言语行为交际能力。尽可能地避免短时记忆超负荷,可以大大减轻大脑负担,为后面的长对话、听力短文和复合式听写节约足够的精力,提高听力题的正确率。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将该理论灵活地应用到日常言语行为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委婉地拒绝对方的要求,又可以较好地为对方保留面子,促进言语行为的顺利完成,构建和谐关系。

3. 总结

文章通过言语行为理论对言语表述行为的实例分析,有助于听者意识到在言语行为交流时,不能只停留在说话者话语行为或者命题行为所陈述语句的表层含义上,而要研究言语中其言外行为所蕴含的语力,结合言语行为表述时的心理状态,充分阐释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把握其言语行为的真实意图,顺利地挖掘言后行为的言后之果。言语行为理论为大学英语四级听力教学尤其是短篇听力对话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引导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短篇对话,乃至大学英语四级等其他部分的听力理解,理解和应用该理论,把握听力言语行为中的言外之意,提高语言学习者言语行为和言语交际能力。

[1][3]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束定芳.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何自然,陈新仁. 当代语用学[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G42

A

1008-7427(2010)09-0138-02

2010-07-17

猜你喜欢

言语听力话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