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宏观视野下“中国模式”特征探析
2010-08-15王祥群陈萼发
王祥群 陈萼发
(云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510631)
基于宏观视野下“中国模式”特征探析
王祥群 陈萼发
(云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510631)
“中国模式”是时下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关于“中国模式”的特点,绝大部分学者是从具体的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果从宏观方面去研究其特点的话,则具有借鉴性与多样性、继承性与发展性、创新性与中国特色等特征。
“中国模式”;时空特点;中国道路
“中国模式”又称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是由国外学者最先提出,旨在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的经验总结。2004年5月7日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5月11日,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他的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在文章中,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锐意创新和实验(如经济特区);积极地捍卫国家边界和利益(如台湾问题);深思熟虑地积累不对称投放力量的手段(如4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通过对中国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成就作了比较全面、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后,雷默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提出,拉开了“中国模式”研究的序幕。自此,“中国模式”一说马上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始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了世界绝大部分经济体,当然中国也不例外,但是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中国显现出了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效果,有望成为最早走出金融危机的国家,这也就更加吸引了国外专家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中国模式”成为时下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模式”进行了仔细深入的研究,如“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特点、影响等。关于“中国模式”的特点,绝大部分学者是从具体的微观方面去研究,如改革的渐进性、发展的全面性、强调以人为本的民本性等。本文试图将“中国模式”放入更为广泛的时空框架,进而从宏观的背景下去研究“中国模式”的特点,以期完善对“中国模式”特点的研究。
一 借鉴性与多样性
从横向方面看,“中国模式”是在吸取和借鉴世界其它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借鉴性与多样性的特点。邓小平曾说过:“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P373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完美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各种模式之间都存在相互借鉴,任何一种自认为达到近乎完美的模式其实都有其不足之处,如果将自认为具有普世性价值的发展模式向世界其他国家推销甚至强加给其他国家,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以美国、英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发展模式,就曾经以为自己的发展模式是近乎完美的模式,具有普世性,因此就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拉美、俄罗斯、东亚一些国家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由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就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当把这种模式强加给与其国情不一样的国家时,则出现了不可预测的后果,不仅没有使这些国家像美国所希望的那样迅速发展起来,反而导致了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倒退。以美国、英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但是实践证明了任何模式在普世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新兴的“中国模式”来说也就更加没有有些人鼓吹的普世价值了。其实,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各种社会发展模式虽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普世价值,但是并不是说其也就没有了借鉴价值,世界上各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其实在相互之间都有借鉴,作为后起的“中国模式”则更是借鉴世界其它成功发展模式的结果。如“中国模式”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发展模式,并将市场经济与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相结合,独创性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全球化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物,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同样可以用,正如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时所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P373再如,“中国模式”早期还借鉴了日本模式、东亚四小龙模式中的促进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型政策即在经济增长初级阶段,采取本国本地区货币贬值政策,在经济起飞阶段,则采取有利于出口制造业的工业政策;“中国模式”还借鉴了瑞典模式中的建设全民性的福利和保障政策,虽然中国现在还没有达到瑞典那样的富足,不具备瑞典那样高水平全方位的保障政策,但是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并且一直在积极推进,这不仅是中国借鉴瑞典的做法,也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另外,在民主政治制度方面,“中国模式”也借鉴了世界其它发展模式政治文明的先进成果,对我国传统的政治体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总之,“中国模式”今天的成功离不开对世界其它发展模式借鉴,也正因为对其它发展模式的借鉴,使“中国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从横向的时间方面来看,“中国模式”具有借鉴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二 继承性与发展性
从纵向方面来看,“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成果,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中国模式”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的基础上,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结果。自从1917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以来,作为革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吸引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知识分子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将其引入中国。随着研究和学习的深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当时正处于黑暗中的中国指明了奋斗前进的方向。经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努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国内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迅速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真正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政权,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取得了积极的成就,但同时也犯了不少错误,尤其是受左倾冒进思想的影响发动了影响全局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重创。此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刻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与教训,痛定思痛,重新纠正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航向,使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行。邓小平通过对时代主题的深入思考,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的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时代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时代,时代主题的转换将中国发展的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高举邓小平理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如在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模式”,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党的各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而逐步形成的,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时下学术界热议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模式”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成果,“中国模式”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 创新性与中国特色
“中国模式”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基础上不断探索试验的结果,具有创新性与中国特色。“中国模式”在借鉴世界其它发展模式的同时,并不是硬搬照抄,而是结合中国国情有选择性的吸收与借鉴。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自从新中国建立以后就逐步确立了正确的态度,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2]P41科学对待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所独有的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立足于中国实际,扎根于民族沃
土,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要求有机结合,并深深熔铸在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之中,充分显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和中国特色,如经济方面,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同时,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使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独创性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改革的渐进性,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而非俄罗斯的“休克疗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先沿海后内地,首先在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然后逐步推广到城市,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再转向内地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最后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政治改革的慎重性,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具有严重的滞后性,这其实并无没道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有所滞后,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保持全局的稳定为前提的,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大的动乱后,使人民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在中国稳定压倒一切,稳定问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吹了。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国家要改革,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这一点,什么都干不成。”[1]P284在改革的同时,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时明确指出,要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经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先稳定后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改革促发展,正确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总之,“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还处于正在生成阶段,它的特点也会随着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而不断变化、发展,但是在宏观方面,中国模式的特点是大致稳定的,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样也就更加有利于“中国模式”的不断丰富与完善。
[1]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文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校:周 欣)
book=85,ebook=301
D619
A
1673-2219(2010)06-0085-02
2010-02-09
王祥群(1983-),男,湖南洞口人,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陈萼发(1983-)男,湖南新宁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