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对柳宗元诗文的影响

2010-08-1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柳宗元周易诗文

郭 丽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周易》对柳宗元诗文的影响

郭 丽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柳宗元在诗文中频繁引用《周易》内容。笔者从援引《周易》书名或卦名以表现不同意蕴、援引《周易》内容以表达自我思想、融化《周易》语词以自铸美意伟词三个方面进行考辨来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的显著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以期能对诗深入地理解柳宗元诗文并将柳宗元研究进一步推向前进有所助益。

柳宗元;《周易》;卦

在柳宗元的诗文中,大量采用了《周易》的内容。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可以明显看出为《周易》内容的有90多处,甚至有一篇之中引用《周易》内容多达三次者①如《为裴中丞贺克东平赦表》等。。从柳宗元诗文中涉及的《周易》各方面内容看——或运用《周易》书名、卦名,或援引卦爻辞以及《易传》内容,或融会《周易》语词。这既使文学作品充满了深邃的哲学意蕴,也使古奥的哲学著作《周易》的诸多内容,影响及于文学创作领域,这些无疑是《周易》深刻影响柳宗元创作的重要体现。

本文即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辨析柳宗元诗文对《周易》内容的直接运用,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的显著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一 援引《周易》书名或卦名表现不同意蕴

在柳宗元的诗文中,多次直接引用《周易》一书的名称。其情况大要可分为三种:

一是仅指《周易》这一部书而言,并无其它深意。如《箕子碑》:“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1]P118文中的《易》,指的就是《周易》一书。直接援引《周易》书名的例子在柳宗元诗文中颇多。如“大《易》之制,《序卦》处末。”②《送韩丰群公诗后序》,卷25,P654。“帝出于《震》,著在《易经》。”③《礼部太上皇诰宜令皇帝即位贺表》,卷37,P951。等。

二是《易》指易学这门学问。《周易》成书年代久远,因此后人对其的研究和阐释也肇端极早。先秦时期的《左传》、《国语》及诸子哲学著作载有不少《易》说,当属易学成为一门专门学问之滥觞[2]P22。此后历代对《周易》的研究、探讨和阐释绵延不绝,并形成了众多流派,以“象数”、“义理”二派影响最大。但“象数”、“义理”二派又不能囊括《周易》所涉及的众多研究领域,所谓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3]P3因此,易学研究在历代所涉及的学术领域是至为宽广的。这也就吸引了众多研究者致力于《周易》的研究,由此形成了一门研究《周易》的专门学问,即易学。在柳宗元的诗文中,这样的例子如《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书》:“今二子尚未能读韩氏注、孔氏正义,是见其道听途说者,又何能知所谓《易》者哉?”[1]P813这里的《易》指的就是《周易》这门学问,即易学的道理。

三是将《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代表,用以代称所有儒经。如《送内弟卢遵游桂州序》:“浸润以《诗》、《易》,动摇以文采。”[1]P637这里的《诗》和《易》就是所有儒家经典的代表,说明卢遵精通儒家经典,故而文采超拔不群。

用《周易》指代儒家经典,在柳集中屡见不鲜。其用法颇类似于今人举例时因需列举之例太多,为言辞简便起见,故而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两例,用“××等”的句式来说明问题一样。而被选取出来这一两个例子往往是所有例子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易》冠居“群经之首”的崇高地位。

在柳宗元的诗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周易》书名之外,还有直接运用六十四卦卦名的情况,其所蕴含的意味又各个不同。如《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

兆灵趾,栖凤里,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返此。子孙百代承灵祉,谁之言者青乌子。④卷13,P330。

文中“艮”和“兑”分别是《周易》之五十二卦和五十八卦的卦名,《艮》卦是象山之卦,《兑》卦是象水之卦,此处运用《艮》、《兑》二卦象山、象水之义,说明李夫人的墓地是背山临水的风水宝地。葬此宝地,会惠及子孙,故言:“子孙百代承灵祉,谁之言者青乌子。”①《风俗通义》曰:“汉有青乌子,善数术。”见东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P470。《相冢书》亦曰:“青乌子称山三重相连,名连伞山。葬之二千石。” 意谓死者葬在这样的宝地,子孙之中会出食禄二千石的大员。见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P666。柳宗元在此巧用《周易》卦名的象征物事及相关典故,言语之中充溢着对死者魂灵安息的深情慰籍和对其子孙后代的美好祈愿。再如:

“然则吾所谓圆者,不如世之突梯苟冒,以矜利乎己者也。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也,锐而不滞;亦将于可退也,安而不挫;欲如循环之无穷,不欲如转丸之走下也。乾健而运,离丽而行,牛岂不以圆克乎?而恶之也?”②《与杨诲之第二书》,卷33,P856。

其中用到《乾》卦和《离》卦的卦名,《乾》卦上下卦皆为乾,象征“天”,意为“健”。其寓旨正是勉励人效法“天”的刚健精神,奋发向上。《离》卦的上下卦皆为离,象征“附丽”。其寓旨取“人事”来说,就是不论人的地位尊卑如何,均需附丽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而人与人之间所谓不同层次,又存在着附丽与被附丽的复杂关系。

柳宗元借《乾》、《离》二卦的本义及寓旨,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经受挫折所获得的“方其内而圆其外”的处事准则,告诫杨诲之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他所标举的其实是一种富于辩证哲理而又界划分明的人生观、处世观——不圆滑以趋利,不苟合以取容;要勇于前进,必要时也要后退,才能安而不挫。只要守乎内者不变,则其应于外者即可随环境改变而变,以正大刚健之特质,达循环无穷之极致。这样的处世观是柳宗元遭受打击之后对整个人生世事的透彻体悟,其中饱含着由一己切肤之痛而萌生并日渐成熟的生存智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诗文中直接援引《周易》书名,或是仅指《周易》一书,或是指称易学,或是代指群经。援引《周易》各卦卦名,或是利用各卦的象征物事,或是利用各卦本义及寓旨用以表达不同的意蕴,且都每每切合于叙事对象和他想要表达的意旨。由此足见其将《周易》与诗文创作相沟通,颇有精到之处。

二 援引《周易》内容表达自我思想

柳宗元精通儒家经典,常常将经典的内容运用在自己的文章写作中,对《周易》尤是如此。在柳集中,可以找到很多直接援引《周易》卦爻辞及《易传》内容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例子。具体说来,其或者被用来作为论据将所述之事引向深入、或者是作为自我行为方式的理论依据。以下笔者试各举例论述之。

《四门助教厅壁记》属于前一种情况。其文曰:

周人置虞痒于四郊,以养国老,教胄子。《祭统》曰:天子设四学。盖其制也。《易传·太初篇》曰:天子旦入东学,昼入南学,夕入西学,暮入北学。蔡邕引之,以定明堂之位焉。《大戴礼·保傅篇》曰:帝入东学以贵仁,入南学以贵信,入西学以贵德,入北学以贵爵。贾生述之,以明太子之教焉。故曰为大教之宫,而四学具焉。参明堂之政,原大教之极,其建置之道弘也。③卷26,P691。

“厅壁记书于各级官吏办公场所,内容多为叙官秩创置及迁授始末。”[4]P133以上所引部分是文章的第一段文字,恰巧是回顾周朝至汉代国家学校设置的概况。柳宗元在文中引用 《易传·太初篇》的内容,其目的在于理清“四学”在唐前的发展源流,由于前引《祭统》对“四学”的记载不详,《易传》的详细记载不仅弥补了其不足,而且也由此理顺了汉代蔡邕《明堂论》、《大戴礼记》对“四学”的记述,在理清源流的情况下作者作出了可靠的结论。由此看见《易传》内容在此是作为论据将文章的论述引向深入的。

而在另外一些文章中,他引用《周易》的内容又是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寻找理论依据,借以说明自己采取某种处事为人方式的原因。如《与萧翰林俛书》:

居蛮有中久,惯习炎毒……读《周易·困卦》至“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往复益喜曰:“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用是诗乐喑默,思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④卷30,P798。

文中讲自己在处地荒僻的贬所居住时间久了,对贬所的气候和语言也逐渐习惯,心境平静下来之后,也慢慢认识到对自己的遭遇越急于辩白,就越容易遭到更多的讥笑和非议,于是他采取缄默不言、沉默不语的方式来应对世人的辱骂和嘲讽。而《周易·困卦》的内容“有言不信,尚口乃穷”,则成为他采取这一应对方式的有力支持。

《困卦》是《周易》的第四十七卦,“有言不信,尚口乃穷”意为此时有所言未必见信于人,崇尚言辞不但无益反而更致穷厄。柳宗元在此处引用《困卦》内容,确实是非常适合其当时所处的境况的。他不仅在这句卦辞里找到了自己面临困境时,所应采取的正确行为方式,而且也由此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于是“往复益喜”,心下高兴,此后“更乐喑默”,不再作无谓的辩解。柳宗元在身处逆境时从《周易》中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的例子,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周易》不仅影响了柳宗元的诗文创作,而且影响到了他的思想行为方式。以上种种,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显然也是柳宗元将《周易》内容直接运用于文学创作的一方面体现,客观上也显示出《周易》对柳宗元诗文影响的明显痕迹。

三 融化《周易》语词自铸美意伟词

细考柳宗元在写诗作文时对《周易》内容的运用,还可以发现:作者往往有意无意地融会《周易》的语词,化为他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精炼简洁。这里略分为两类举例证之。其一,融化《周易》卦爻辞的语词。如:

1、先君之道,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①《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卷12,P294。

“直方大”本自《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这是从六二的位、体、用三方面来说明爻义之美的。此处意为人品端方、正直、宏大。

2、公之伯仲,信惟先执,感激之风,道同义立。中司守直,奸权是袭,致之徽 ,诬以贿人。②《祭穆质给事文》,卷40,P1051。

“徽纆” 出自《坎·上六》“系用徽纆”,“徽”和“纆”都是绳索之名。《释文》引刘表语曰:“三股曰‘徽’,两股曰‘纆’,皆索名。”[5]P46

3、臣伏以臣群肥 居贞,包蒙养正,学术精果,操行坚明,赞咏道真,以求其志。③《为韦侍郎贺布衣臣群除右拾遗表》,卷38,P983。

“肥遯居贞”源于《遯》卦上九爻辞“肥遯,无不利”和该卦卦辞“亨,小利贞。”“肥”通“蜚”,即“飞”。“遯”又作“遁”,“隐退也,匿迹避时、奉身退隐之谓也”[5]P46。“肥遯”指有高飞远隐,遨然退避之象。此处“肥遯居贞”指窦群品德美好,守持正固。“包蒙养正”中“包蒙”出自《蒙·九二》“包蒙,吉。”“养正”出自《彖传》“蒙以养正”。文中“包蒙养正”极言窦群端庄正派,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

4、非真窃国非五献之礼,希康侯三接之恩,一 龙颜,万死为足。④《为崔中丞请朝觐表》,卷38,P993。

此例出自《晋》卦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文中化用此卦辞,意为不敢希求象尊贵的公侯一样一天之内荣获三次接见的厚恩,能够一睹龙颜,即使死一万次,心里也感到满足。

5、实由臣不称职,使此艰患。伐檀兴议,负乘招讥。常怀覆 之虞,真望专征之寄。⑤《代广南节度使谢出镇表》,卷38,P1006。

“负乘”盖本自《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意为背负重物而身乘大车,必招致强寇前来夺取。文中化用此爻辞意在自谦,指广南节度使认为皇帝赋予自己这样的重任是自己无功受禄。“覆餗”本自《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原意为鼎器难承重荷、鼎足断折,王公的美食全被倾覆。文中化用是作为广南节度使的谦辞,意为惟恐自己不胜重任,心中恐慌不安。

其二,融化《易传》中的语词。如:

6、臣闻皇建其极,存诸大训,帝出于《震》,著在《易经》。继明以照于四方,重熙以临于万国。⑥《礼部太上皇诰宜令皇帝即位贺表》,卷37,P951。

“继明以照于四方”取自《离·象传》:“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意指“大人”(文中指皇帝)效法《离》卦光明连继之象,绵延不断地用“明德”照临天下。

7、即日被观察使即,李师道以月日克就即即者。帝德广运,唐命惟新,即 廓清,天地贞观,率土臣庶,庆 无三。⑦《柳州贺破东平表》,卷38,P979。

此例本自《系辞下传》:“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意为天地的道理,守正就被人瞻仰。日月的道理,守正则焕发光明。此处化用意为在皇帝的英明统治下,唐朝阴霾廓清,万象更新,天地、日月之道守正和洽。

8、伏惟陛下体乾刚以运行,协坤元之乾 ,百灵受职,六合从风。⑧《为裴中丞贺克东平赦表》,卷38,P977。

“乾刚”本自《乾·文言》:“大哉乾元!刚健中正”。意指纯阳刚健,其性刚强。“坤元之翕闢”本自《系辞上传》:“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闢,是以广生焉”。指象征“阴”的坤,具有“静翕”、“动闢”而宽柔的特性。此处化用为“乾刚”、“坤元之翕闢”意为皇帝陛下体察《乾》的刚健行事,协调《坤》的阴柔施政,极言皇帝理政之善。

9、臣上日面奉进旨,以近日少雨,今月内无雨,即须祈祷,今日便降甘雨者。天且不违,神必有据,密云与纶言继发,时雨将天泽并流。⑨《为王京兆贺雨表》,卷37,P970。

“天且不违,神必有据”出自《乾·文言》:“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意为天尚且不违背它,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此处指天降甘雨是上天不违背皇帝的圣旨,神灵都来相助。

以上所举两类例子,均为笔者阅读柳集过程中信手笔录来。柳宗元切当自如地融化《周易》经、传中的语词:无论是引申、借用抑或是化用原意,都能不露痕迹地融铸为自己的语言,恰切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美意伟词流布于字里行间,读者稍不留心察辨,或不审此等言辞原是本于《周易》。因此,柳宗元之精于易学,当为无可置疑之事实。

当然,本文所论《周易》对柳宗元诗文的影响,仅从其直接运用《周易》书名、卦爻辞以及《易》传语词这几点入手已经较明确地揭示了柳宗元所受《周易》的显著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探其根源,不外有二:

其一,家学的熏陶。 柳宗元之父柳镇,不仅自身精通《诗》、《易》等经典,并从中借鉴为人处事之道、培养自身品德,而且乐此不疲地召集亲族子弟讲习《春秋左传》和《易王氏》,柳宗元云:“先君之道,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合群从弟子侄,将《春秋左氏》、《易王氏》,衎衎无倦,以忘其忧。”[1]P294以此推断,柳宗元定随父研习《周易》。幼时修习《周易》的经历以及乃父之学的熏染对他以后创作的影响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二,习业的需要。柳宗元于贞元九年(793年)及进士第,而当时进士的必考科目是“进士帖一小经及《老子》,皆经、注兼帖;试杂文两首;策时务策五条。”①《大唐六典》卷二《尚书交部》,这一考试政策的确定是高宗调露二年(680),刘思立为考功员外郎时建议的,“以进士惟试时务,恐伤肤浅,请加试杂文两道,并帖小经”(《封氏闻见记》卷三《贡举》)。根据刘思立的建议,明经、进士均加试帖经。也就是说,从高宗末年起,进士科不但试策,而且要试杂文、帖经,其顺序是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至中宗神龙元年(705),这种“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的三场考试的制度最后确定下来,且一直保持到科举制的终结。到柳宗元及进士第的贞元九年(793),这一制度考试科目和程序已经完全固定了下来,亦即柳宗元必须先帖一小经,再试杂文及策。“小经”指的是《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6]P142。这就是说,柳宗元必须在上述四门小经中选取一门作为应试科目,《周易》是选项之一。另外,在中唐时期,官私学生都急于仕进而不愿修习文字较多的儒家经典,使《春秋》三传、《仪礼》、《礼记》以及一些史书传习渐少。乃至于礼部奏请在科举制中开设三礼科、三传科、一史科、三史科,以鼓励学生修习这些经书。[7]P269如此看来,在四门小经中,除去当时众士子都不愿修习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就剩下《易》和《尚书》。从柳宗元自幼随父修习王氏《易》的背景看,选择《周易》这门已早有基础的课程参加考试相较于其它三门课程无疑通过的把握更大一些。柳宗元作为应试者当然也想尽早及第,其心理应和当时的大部分应试举子是一样的。综合上述二重因素可以推断,在四种小经中柳宗元极可能选《周易》参加了“帖经”考试。

在唐代科举考试中,“帖经”是将书上正文或注中的某几行贴上几个字,要被试者将所贴的字填写出来。而应举人多,主考官务在使人答不出,故有专考孤章绝句、疑似参互之处,以迷惑被试者。这实际上就是考应试者的记忆力,因此就要求应试者对所试经书达到精熟、甚至倒背如流的程度。由此看来,柳宗元为了应举需要,即使有幼年修习《周易》的基础也不能掉以轻心,而必须认真研读。可以说,他从幼时到成年应举,一直都在修习 《周易》。因此,他在诗文中广泛引用《周易》内容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考辩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诗文创作确实是受到了《周易》的显著影响。笔者文中所论虽是仅就其诗文中直接引用《周易》的情况而言,尚未涉及间接化用《周易》内容、融会《易》理的例子,就已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由此可见,这一考辨过程,对于深入理解柳宗元诗文将有所助益。此外,对于分析柳宗元思想与《周易》乃至古代哲学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将柳宗元研究推向前进,似乎也不无裨益。鉴于目前学人在此方面鲜有论及,笔者以为颇值得探讨,故不揣谫陋,略陈一己之见,或有牵强之处,还期求正于方家。

[1][唐]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林纾,慕容真.林纾评选古文辞类纂[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5][唐]陆德明,黄焯.黄延祖重辑.经典释文汇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7]李国均,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校:王晚霞)

A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Zhouyi to Liu Zongyuan’s Poem s and Prose

GUO L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Liu Zongyuan’s poems and prose cited the content of Zhouyi frequently. The author analyzed from citing the name of Zhouyi or Gua to display different meaning, citing the content of Zhouyi to express his own ideas, melting the words of Zhouyi to form his own word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influence of Zhouyi to Liu Zongyuan’s poems and prose and expected this work can put the study of Liu Zongyuan forward.

Liu Zongyuan;Poems and prose; Zhouyi

book=29,ebook=4

I206

A

1673-2219(2010)06-0029-04

2010-02-27

郭丽(1981-)女,陕西宝鸡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

猜你喜欢

柳宗元周易诗文
柳宗元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江雪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