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研究
2010-08-15卢伟基卢澎涛
卢伟基,卢澎涛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厂矿、企业、事业、机关的职工,以及城镇居民与农民,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体育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涵盖领域越来越广阔.高校体育的改革发展,应随着社会体育广泛深入的开展而进行改革并与之接轨,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体育发展,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这也是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互促进、相互支持、良性互动的发展优势.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高等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师资力量强,场地器材完善,不但可以在社会体育中大有作为,而且会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在落实全民健身战略中大显身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有利于加快社会体育的新进程,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也必将促进高校体育向更深层次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1 社会体育发展现状的分析
1.1 社会体育代表公民的体育权利,发展迅速并备受关注
1978年颁布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明确规定了体育是一种基本人权,对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将体育的权利赋予了社会大众.社会体育能够净化心灵、调整状态和规范行为,实现人的社会化塑造,培育团队精神,是反映公民体育权利的一种标尺,因此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相继出台的《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法规,使全民体育意识大大增强,卓有成效地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发展.目前“公园体育”普遍存在,不少人逐渐改变了体育观念,注重健康投资,开始把健身器械引进家庭,并成为广大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2008届奥运会申办成功以后,国民的体育热情更是高涨,参加社会体育的人数日益增多,这表明我国社会体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人民的健身意识、公共体育设施、社会体育的科学管理和法规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
1.2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2.1 人们对社会体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奥地利、美国、芬兰等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对健康理解的更新,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已不只是为了减肥、预防疾病和运动不足造成的不适感,而且是为了摆脱现代城市的喧嚣,获取心理和精神的愉悦与满足,沟通人际间的感情.在我国社会体育开展较好的广州、浙江等省市的调查资料表明,健身是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有防病、治病、丰富生活、锻炼意志、促进交际、满足个人爱好等.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农民不知晓体育是基本人权,不懂得体育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和功能,错误地将体育理解为狭义的强健身体,认为日常工作和农事劳作同样可以达到体育目的,这种局限的、错误的认识是制约社会大众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1.2.2 社会体育教育和体育设施整体水平滞后 我国城市社区、乡镇农村地域辽阔,经济发达水平各异,总体上表现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依然存在很大差别,相当部分的城镇乡村在中小学文化教育方面虽然不断发展,但除少数体育活动先进县之外,面向城镇乡村居民和农民的体育教育尚缺少先进的思想、成熟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稳定的队伍.城市社区、乡镇农村的体育设施在资金投入、科学布局、管理使用等诸多方面难以到位.资料表明,北京市8个近郊区63.5%的街道办事处没有体育场地设施,上海市人均只有0.1m2的体育场地,山东省济南市14个居民小区只有3个公共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58.3%.全民健身计划的组织落实在城市社区、乡镇农村群体中整体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依旧滞后于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进程.
1.2.3 缺少足够数量与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中,保健指导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组织和科学指导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这与辖区内群众体育活动站点须配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要求还相距甚远.而且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等级结构呈现两个明显的“双梯度”特征,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所占比例不高.据有关调查统计,在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中,“不懂锻炼方法”、“需要专人指导”在14个项目中居第6位.以上数据显示了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口中缺乏指导的严重现象,说明社会体育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指导力量正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开展.
2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发展的双向呼唤
2.1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必然性和意义
现代教育体制和培养目标呼唤着高校体育改革,期待着与社会接轨,最终实现社会化.高等学校是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是知识掌握的成熟期和稳定期.大学生具有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精力充沛,其身心处于全面发展阶段,是培养体育健身意识和形成体育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高校体育不仅作为调节脑力劳动、强身健体的工具而存在,也不仅仅以身体活动作为手段完成教育任务为目的,而是被视为未来一生体育生活的奠基阶段,并相应地提高学生运动、娱乐兴趣,培养其从事这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因此高校体育的社会化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调查资料表明,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自步入社会之日起,工作的性质、方式及生活规律就督导着他们探寻合适的体育活动方式、形式及健康身心的途径.他们的体育观念和健身方式将主导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的方向.所以,要把高校体育放在整个教育大系统和社会的宏观系统中去考虑,高校体育多样化、多功能的有序开展,对促进社会体育蓬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社会体育又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它也是高校体育的延伸.
2.2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良性互动发展
2.2.1 高校体育促进社会体育发展 要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体育健康蓬勃发展,高校担负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首先,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和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目标,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走出校门,他们将是社会体育的骨干分子,对促进社会人口的体育活动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社会体育人口的发展基础.其次,高校具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受过良好训练和有很高指导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随着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量的俱乐部、协会等社会团体日益增加,急需专门人才的指导,但又决不能走增加编制,增设事业单位的老路.全国高校体育教师约有两万人,具有职称高、专业全、裁判级别高、在社会上体育兼职多的优势,如果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力的人力和技术保证.第三,高校拥有一大批一流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如果利用得当,将为社会体育开展节省大量经费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从世界上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是许多国家解决社会体育活动场地不足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体育场地开发情况调查研究表明,学校体育场地开发利大于弊,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是可行的.
2.2.2 社会体育的发展促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促进健康为主线、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和大课程体系,尽管在理论上我们认为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但在高校体育实践中,在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而全的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观念支配下,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实际是虚化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要求,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与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如何制定锻炼计划即运动处方和如何自我评价运动效果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是必须的,表现在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形成、体育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终生体育意识.所以,突破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模式以适合社会体育发展的课程设置,即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必要的、迫切的.
2.2.3 高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 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体育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是体育人口的百分率,而高校体育则是为社会培养体育人口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的在校生共有2 000多万,每年的毕业生近500万.经过高校体育的培养,使大多数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不仅可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还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体育人口得到增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未来的高校体育将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运动项目,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会自己运动”、“会指导他人运动”、“会科学的运动”的三会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样,当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就会在社会体育中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开展.
2.2.4 社会体育促进高校体育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体育课是高校体育的核心,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环节,目前高校体育课大多是基础课、选项课、专项课.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后,社会体育的一些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以及社会体育的娱乐性、健身性的特征必将影响高校体育的发展.未来高校体育教学将被自主、活泼的俱乐部所代替,形成不定班、不定时间、不定教师的开放教学形式和自主性强、无心理压力、愉悦身心、表现个性的体育氛围,向着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肯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2.3 促进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途径
2.3.1 高校体育必须确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环节,必须注重在学龄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因此,高校体育必须大胆地改变旧观念,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教育改革的主线,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尽快建立适应现代体育思想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新体系.
2.3.2 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课外锻炼是学生在学校里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进行锻炼的方式.应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项目和练习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走上体育场,逐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应加强组织和指导,对于群众性基础较好的项目,应组织成立体育俱乐部或单项体育协会,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以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运动竞赛是课外活动中最具吸引力的形式,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热情,还能丰富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比赛要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情趣,比赛方法要简便易行.运动竞赛必须坚持群众性原则,让更多学生有参赛的机会.
2.3.3 积极引导大学生余暇运动向社会体育形式过渡 大学生余暇运动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它虽然类似于社会体育,但又不完全一样,有其特殊性.在管理大学生余暇运动时,应首先尊重大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安排,根据余暇运动的特点加以正面引导,向大学生提供各种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械,提供各种运动信息和体育服务.大学生的余暇运动应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和社会体育的各种形式中来完成高校体育向社会体育形式的过渡.
2.3.4 把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纳入教学中 随着体育社会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科学地、正规地锻炼身体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有一定体育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社会的急需.高校体育在完成增强学生体质任务的同时,应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如雄厚的师资力量、设备齐全的场地器材,对那些热爱社会公益活动的且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训,除了传授体育技术技能外,对体育运动的组织、比赛及裁判工作等进行必要的辅导,首先把他们培训成为体育课内的“老师”,出校后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把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培训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培训,摸索出一套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方法,则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完善和补充,也是对社会体育的极大贡献.
3 结语
从社会体育视角下审视高校体育,我们可以发现,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是步入社会的重要环节,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有效延续和补充,两者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会体育发展中虽然存在缺乏专业体育指导员、锻炼场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等问题,但是可以通过高校体育得到解决.而高校体育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也促进了自身的改革发展,使自己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与社会体育进行更好地衔接,共同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1]王凯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与科学,1997,17(5):6-10.
[2]林楚辉.社会体育视角下的学校体育观[J].体育与科学,2007,28(5):89-91.
[3]黄超.论“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32):93-94.
[4]吕学云,陈伟华.从社会体育的现状看学校体育[J].四川体育科学,2007,(1):89-100.
[5]陈鲜阳,白东波.高等学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关系之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1999,(2):65-67.
[6]袁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163-164.
[7]袁广锋,陈融,陈如桦,等.论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98-599.
[8]王小安,崔文金,程远.试论高校体育在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中的现实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46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