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投资拉经济发展之我见

2010-08-15许辉春

当代经济 2010年9期
关键词:因子区域经济

○许辉春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

2007年开始在美国爆发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市场动荡引起的一系列带有严重危机的事件,这次危机的根源在美国,波及全球,逐步形成了国际金融危机。原本是美国低储蓄、高消费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居民大量借贷、寅吃卯粮,政府长期实行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政策导致的,而美国却借机一而再、再而三地拿中国的人民币说事,企图转移国内政治危机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次又一次地指责人民币不升值或升值太慢,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无理报复。实际上,由美国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影响了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对美国、对全世界负责任的行动,人民币不断在升值,但此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和清醒,人民币就是无限升值也难使美国摆脱金融危机和国内矛盾,千万不能乱了方寸。中央财政拿出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止滑提速,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实现复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虽然4万亿的投资必定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但也给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不少麻烦。因此,合理、科学地利用4万亿投资资源,进行科学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换代,冷静面对负面影响,认真清除通胀,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一、中央财政的4万亿投资在化危为机中的积极正面效应

1、投资因子效应强化了4万亿投资的传导力

大规模的组合投资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具有加速危机膨胀的潜力,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和微观市场会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作金融收缩机制,并通过投资的传导,及时有效地防止金融危机的扩大与扩散。各投资因子所具有的流动性成倍收缩机理会迅速吸收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有效防止过剩流动性带来的金融与经济动荡。因此,投资因子具有较强的化危为机机理,在金融危机后期流动性急剧收缩的情况下,中央4万亿投资必将带动地方进行更大规模投资的运作,并通过投资因子的正向效应强化金融危机应对措施的区域联动力,提升投资对经济运行的带动力,进而增强我国化危为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能力。

2、4万亿投资能通过组合因子导向本轮大规模投资的区域分布

投资因子还能有效地导向投资的区域分布,使投资向西部倾斜。本轮投资对西部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西部重点省份的四川、重庆和陕西2009年上半年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4.0%、12.5%和11.8%,远高于东部经济龙头的山东(9.95%)、上海(5.6%)和广东(7.1%)等省份。2009年上半年在东西部代表省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9%和146.4%的差别对比下,西部高投资也使得消费同比增长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2.5%,而同期东部代表省份只有45.8%和27.2%;同时,在广东、浙江等外贸企业不断倒闭的情况下,中西部外贸企业仍能在投资的拉动下继续保持稳健运行。这些充分证明了投资及其投资因子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3、4万亿投资将最终联动推动我国经济走出低迷

由于投资正效应的作用,4万亿投资的带动效应必将传导至各行业,并推动我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事实上,本轮由中央4万亿投资带动的超大规模投资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9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回升到7.9%,比上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特别是投资重点省份的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从2008年第四季度的9.5%迅速提高到2009年前两个季度的10.8%和14%,已经连续三个季度高速增长。美国、欧盟、日本等国也均由于巨额的投资而不断地推动着经济走出低迷。鉴于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形势,4万亿投资的联动效应已经推动我国经济走出了低谷,并且这种推动力在投资因子的作用下会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的好转、居民收入的提高,投资因子将会不断地发挥其扩散与放大效应,将4万亿投资的联动效果发挥到极致,并最终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巨大的集中投资效应作用可能给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投资因子及其引致的几十万亿大规模投资也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通过投资因子的放大和扩散,将可能引起新一轮通货膨胀。

1、引致投资过度通过投资因子扩大后将形成通胀隐患

此次中央投资根据各省情况随机分配,各省自行组织筛选项目上报,国家再审批下达投资计划。基于此,各地蜂拥而至国家发改委抢报项目,极容易产生投资过热问题。有些不该此时上的,甚至是不该上的计划外项目也被早早提上日程。比如,广西省把2009年列为“项目建设年”,明确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组织一批项目争取200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下一批中央新增投资”。类似情况在全国各省市地区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中央计划新增投资是为了帮助完成2009年GDP增长“保八”的任务,到了省一级,部分省份为了“抢食”中央下拨的“蛋糕”,目标可能定到“保九”、“保十”,到了再往下的地方就可能定得更高。这样传递下去,极有可能引发过度投资问题。通过模型分析,2009年底至2010年初将出现大约5.5%~6.5%的通胀压力,预计在2010年的二、三季度会出现程度在8%~10%的峰值,通胀总体趋势是在小幅振荡中前行。

2、目前大量投资存在低水平盲目建设倾向,产能过剩危机隐患显现

大量投资计划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引源”。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垄断成分居多、自由竞争成分不足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一旦投资结构及投资方向把握不好,就极易产生和加剧产能过剩问题。此次4万亿投资计划主要集中在民生工程、“三农”、基础设施方面的相关产业上,这些产业多属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1—4月份的数据显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7082亿元,同比增长30.5%;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583亿元、15992亿元和205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1%、27.8%和31.6%。一、三产业的高投资增长是计划内的,但第二产业也有如此高的投资增长就容易导致本来已经过剩的产能进一步扩大,其结果就是投资需求猛增,但消费需求增速无力追赶。加剧的产能过剩容易导致生产过剩,以致社会产品供需失衡的现状没有改观,还有所加剧。

3、投资的猛烈性会导致局部的更大不平衡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对称、经济基础的不对称、文化习惯的不对称,4万亿拉动内需的主旨整体可能推进,但局部可能失衡,导致新的失业率。

三、发展的对策研究

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推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以及投资结构等多方面多层次入手,通过构建消化吸收某些地区及行业的过剩产能、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1、强化一、二、三产业的协调互动,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

加强一、二、三产业的互动,一是要建立以制造业为核心,带动一、三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以现代制造业为轴心,在提升制造业产业结构及科技含量基础上,带动一产和三产的协同共进;二是要通过国际资源重组和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布局,积极参与国际资源重新配置整合及国际金融体系重构;三是用工业化的核心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工业化,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运行的步伐,加强农业的产业一体化发展;四是要加快实施制度创新纪录,营造经济均衡稳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相衔接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金融产业及实体经济的顺畅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区域产业布局制度创新,同时推进我国金融制度创新和新的金融体系建设,促进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全国产业的区域布局,指导各省按照国家战略进行投资,避免盲目上项目。

2、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差异较大,产业发展、经济实力、投资需求各不一样,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实践工作的调研,考虑地区实际。应站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制定相关发展措施和提出针对性建议,不能想当然地提出不切实际的调控措施。投资的重点应该放在基础行业,特别是要推动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投资方向也应直接反应国家整体的宏观政策,体现地方特色,不能一概而论;产业发展要注重区域之间的联动,要把西部的重工业、资源行业、基础农业与东部现代加工业和服务业联系起来,延长产业链条,强化切合实际的政策保障;同时要确切了解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对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投资及其他应对措施。

3、顺应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全球产业发展正朝着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自主创新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我国产业发展要顺应这一大趋势,推动国家和省市投资朝着有利于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进行,坚持新技术开发,加强产业引导,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如低碳经济等;在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特别增强对现代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投入,把适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作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柱、应对危机的主要路径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合理引导投资,把投资的主力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关键行业和新兴技术领域,增强投资对三大产业在区域分布上的磨合力度,促进产业投资的良性发展,消除未来不利因素。

4、以现代物流业为抓手,加快投资进程和力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根据我国不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合理构建现代化的区域大型物流中心,以物流中心为纽带,发挥投融资以及交通运输的优势,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同时运转流通的模式应用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以大物流中心推动实物和资金的快速流转,增强投资的速度和效率;以大物流中心为基点,全面协调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做到“一区一特色,一区一重点”,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联动,并最终实现全国整体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发展;以区域大物流中心为产业发展极,提升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与整体经济的高效发展。

5、实现产业、民生、基础并重发展

我国已确立了以民生为内核扩大内需的国策调整。国家投资拉动内需要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尤其是培育更多就业岗位,增加人民收入,实现产业、民生和基础的并重发展。一要加强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引进层次,培养重大产业集群项目;二要着力改善民生,提高民生项目投资比重,提高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在公共服务或者社保方面的支出水平,有效地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使消费需求与投资扩张相平衡;三要重视基础性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城乡电网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等。

猜你喜欢

因子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分割区域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