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要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2010-08-15何添锦
○何添锦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一、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基础
1、基础要素:劳动、资本、土地
古典经济发展理论对于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这三个影响因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指出,土地和劳动两个因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在其著作中强调了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则明确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他指出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和协力的结果。
2、动力要素:技术进步
以索洛、斯旺和米德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体系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技术进步决定论”,即首次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单独列出。但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技术是一种外生变量,并保持一种固定的增长速度。
以保罗·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家们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将技术变化排除在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框架,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来研究,强调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内生的。
3、产业要素:经济结构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主要包括二元结构理论与平衡和非平衡增长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并存的异质结构如何转化为同质结构的问题。与此不同的是,另一些经济学家则关注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产业与直接加工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经济问题,就此问题形成了平衡增长和非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理论以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战略和拉格那·纳克斯的均衡增长论为代表。该理论强调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而合理配置有效资源的必要性,为发展中国家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合理而有效地安排投资项目、调整投资结构、迅速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非平衡增长理论是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考虑在经济发展中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有潜力的产业中,通过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结构因素(产业结构)的关注,为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工具。
二、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直接要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1、基础要素推动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劳动力空间流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流动原因是区域(城市群)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群劳动力的供给。在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原有劳动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因而工资水平上涨,从而吸引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地区的劳动力流入。对于劳动力流入区域来讲,区域外劳动力的流入,缓解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增加,降低了工资水平上升的幅度,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升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这有利于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流出的区域而言,缓解了区域的就业压力,也带来大量发展资金,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出,区域内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使得原先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得以上升,一旦区域工资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产品成本就会增加,将更加缺乏竞争力,进而影响流出地区的经济发展。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劳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劳动力素质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体质上。从受教育程度方面讲,随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增强,在劳动量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量。同时,劳动者对于新工艺、新操作方法的适应能力增强,能够尽快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体质方面讲,健康的身体能够保障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时间,劳动力充沛的精力和健壮的身体使其在劳动过程中能增加实际的劳动供给。在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会增加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劳动投入。
资本是城市群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资本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前提下,一个地区能够吸引外部资本的必要条件就是外部流入的资本在流入地区能够得到相对于流出地区较高的利润。投资者在关心投资收益的同时,考虑投资风险,只有在收益足以补偿交易成本和风险时,资本才会流动。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降低风险,因为各个区域的发展并不同步,投资范围的扩大,可以将系统风险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转变为非系统风险,从而获得额外收益。对于资本流入地区而言,资本的流入意味着投资增加,资本存量的增加,从而使产出增长加快,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中,一切能够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对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城市群经济持续增长会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妨碍城市群经济的协调发展。
2、技术进步要素推动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技术进步是影响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创新要素,对城市群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技术决定了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对于劳动稀缺的区域,宜采用节约劳动型技术;对于资本稀缺性的区域,宜采用节约资本型技术;而对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区域,则应采用节约资源型技术。
技术进步改变了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对劳动手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机器代替人工劳动,自动化机器代替人工操作机器以及机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上;对劳动对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材料的物理或化学属性,导致新材料的出现,为人类寻找新的矿产资源提供手段。
技术进步促进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人类社会的一切技术进步都是劳动力质量不断改善的结果,反过来,技术进步又会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先进技术要求劳动者具有高素质,从而迫使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和技术培训。技术的现代化往往与分工的深化相联系,能使劳动者在专门化的劳动中提高技能。技术进步可以节约劳动时间,从而为提高劳动者的精神素质和体力创造了条件。
3、产业结构要素推动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城市群产业结构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直接决定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表明,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的需求结构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变化方向是由需求弹性小、附加值小的产品向需求弹性大、高附加值的产品转移。若产业结构的应变能力强,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结构,使产业结构始终同市场需求结构保持一致,这样的产业结构必将极大地推进经济发展。反之,将阻碍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状态决定着城市群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状态是指三次产业是否协调发展,二次产业中的制造业是否与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的现状相适应,整个城市群产业是否与区域内外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等等。尤其是,在城市群产业结构状态中,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比例、产业专业化水平以及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将直接决定着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若以上这些方面是肯定的,说明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状态良好,整个城市群经济就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反之,将阻碍城市群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实现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手段。产业结构高级化包括两个调整过程: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它是使产业部门特别是三次产业部门按市场的需求结构形成恰当、协调的比例关系的过程;二是在产业结构协调合理的基础上,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产业结构在更高的档次上实现比例协调,即由一种平衡状态上升到更高级的平衡状态的调整演变过程。城市群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演变方向是: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降低;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化,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工业内部逐渐由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组装加工业,再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进;由低附加值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演进。
4、基础设施要素推动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通讯系统、环保系统、社会保障系统等六大系统。城市群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群经济发展中供给基础的主要部分,它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促进效应。
从短期看,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提高生产率,促进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一种中间产品直接投入城市群生产体系,对生产行为和生产率的提高有直接作用。同时,也可作为最终产品供居民消费,提高他们的福利和生活质量,进而提高劳动效率,由此间接地影响生产过程,提高生产率。
从长期看,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提高城市群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基础设施无论是作为直接投入生产的中间产品,还是作为供居民消费的最终产品,都会成为企业选址和居民迁移的吸引因素。完善的基础设施将增强城市群的吸引力和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和企业流入、扩大经济规模、促进产业的置换和结构调整,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
三、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间接推动要素分析
1、城市群与城市相互作用因素
城市群与城市的相互作用,它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城市与其所处的城市群的相互作用,二是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是城市与域外城市群的相互作用,四是城市与域外城市的相互作用,五是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群与城市之间相互作用至少需要满足下列条件:差异性、关联性、通达性,三者缺一不可。差异性是前提条件,它是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关联性是产生相互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动力;通达性是产生相互作用的载体。要增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就要增加城市群与城市的相互作用,这里相互作用包括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以及边缘城市之间。
城市群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城市群与城市的各要素配置到最适合其发挥效用的地域空间,增强城市与城市群的秩序感和时空感,使城市与其所处的城市群环境之间构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群经济形态。
城市群内部结构功能分工直接影响和制约城市群的整体功能发挥,其整体发展的战略定位又直接影响和制约城市群区域与各行政区域之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所以,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既要考虑城市本身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更要考虑在整个城市群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共赢。如此一来,城市会在城市群环境中汲取营养,达到单一城市难以达到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中心城市会得到边缘城市的支持,边缘城市也会得到来自中心城市的反馈,从中心城市汲取发展需要的先进技术,依托中心城市的市场。与此同时,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分工也体现了这种相互依托的关系。
2、城市群内部企业活动因素
如果说城市群与城市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宏观动力,那么组成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运行的各个企业的活动是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微观动力。
城市是企业以及各个实体竞争的场所和载体。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吸纳资源和组合要素,从而创造财富、实现价值。企业的强盛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城市中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到城市其他功能的拓展和城市环境发展水平。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是它的企业的经营业绩提高,收益增加,进而通过税收推动城市政府收入增加,通过工资推动城市居民消费能力增加,达到市场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又带动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协调发展。
城市群的协调发展要求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培养各自城市的竞争力,培育自己的明星企业,防止由产业结构趋同带来的弊端。作为经济活动细胞的企业获得发展会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企业发展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体现。
企业的发展为城市群发展提供直接的带动作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给城市创造更多的GDP,会改善整个城市和城市群的就业情况,给城市政府带来更多的税收,不仅如此,企业的发展会带动与之相关的整条产业链条的发展,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成长,给整个城市注入经济活力。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座有活力、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城市不仅要孕育新的产品,而且要孕育新的生产过程。单个企业或者厂商在一个特定地区运行的成本比较高,抗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也很容易因为区位条件的变化而迁移,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使大量相关企业围绕一个产业链条组织起来,相互协作又相互竞争,形成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事实上企业集群是很多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甚至城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尤其如此。
企业的发展也间接促进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经济效益好,知名度高的企业会给整个城市和城市群带来较高的声誉,促进城市群品牌效应的形成,促进地区经济环境的改善,从而增加城市对投资的吸引力。这些企业还有可能成为城市产业集聚的核心企业,给城市的专业化发展指明方向,促进城市群内城市的分工合作。
综上所述,促进城市群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应该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微观动力入手,使企业在城市群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采取各种手段促进企业的发展。
3、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城市群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和环境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要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可能要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要使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和改善,需以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但这种替代关系是有一定限度的,尤其是当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或破坏到一定程度后,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不能继续换取经济的发展,而且会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和遏制。因此,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质量为前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我国城市群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过度消耗,水资源危机等等,阻碍了城市的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群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成果,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城市群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
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为城市群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城市群得以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同时,城市群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又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改善、重构生态环境系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确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章志刚:现代物流对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作用[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6(1).
[2]安中轩:城市群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兰州学刊,2008(8).
[3]何添锦: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相关研究[J].企业经济,2005(3).
[4]贾莉、阎小培: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