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财政赤字的扩张效应
2010-08-15何涛演克武
○何涛 演克武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财政问题历来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经济问题之一。在财政管理中,古典经济学家始终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思想,而自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为了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大多崇尚国家干预经济理论,而且也在西方国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稍有节余”也是我国财政工作的一贯原则,对我国的财政经济工作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深刻变化,这一原则在新时期又有了新的含义和内容,表现为“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结合,也就是将西方的周期财政平衡思想引入到我国的财政管理工作中来,允许在若干年份有财政赤字存在。
一、财政赤字效应的不同观点
关于财政赤字的效应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赤字有害论,二是赤字有益论。
赤字有害论,认为财政赤字是有害的。原因在于:当财政出现了赤字,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财政向银行透支,银行大量发行纸币,而这些货币提供给财政后,便以支出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形成社会购买力,由于这部分购买力缺乏对应的商品供应,结果造成“较多的货币需求追求较少的商品”,必然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因此认为赤字是有害的。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就在于投资和消费的“双膨胀”,当然,政府推动的效应也较为明显。
赤字有益论,认为赤字是有益的。原因在于: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有好处的。这方面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还是2009年,世界各国为了应对危机纷纷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09年的基础上,2010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中央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二是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
二、财政赤字扩张效应的实证分析
乘数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当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指一个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另一个因素的变化,两者之比就是乘数,即倍数。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个方面,两者支出的增加超过财政收入的可能,必然会引起财政赤字的增加。文章在此重点分析财政赤字对经济活动的扩张效应。财政赤字增加对国民经济的扩张性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财政赤字100亿元,意味着财政支出增加了100亿元,由于乘数原理的作用,可以使国民收入成倍数增长。在政府征收所得税的情况下,征税后的边际消费倾向为b(1-t)。假定边际消费倾向b=0.8,税率t=0.2,政府支出乘数K=△Y/△G=1/[1-b(1-t)]=1/[1-0.8(1-0.2)]=2.78,那么国民收入上升量为:△Y=△G×K=100×2.78=278亿元。
其二,国民收入增加可以使消费、储蓄和税收都有相应的增加。税收增加额△T=t×△Y=0.2×278=55.6亿元;消费增加额△C=b(1-t)△Y=0.8×(1-0.2)×278=177.92 亿元;储蓄增加额△S=(1-b)(1-t)△Y=(1-0.8)×(1-0.2)×278=44.4 亿元。
其三,赤字支出也能使国民经济的注入量与漏出量相等。财政赤字100亿元,就是国民经济注入增加100亿元,它与国民经济漏出100亿元,即储蓄和税收收入之和(55.6+44.4=100亿元)正好相等,说明经济发展依然处于均衡的状态,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
其四,财政赤字支出100亿元,造成的实际财政赤字将小于100亿元。根据上面的计算,财政赤字支出100亿元,税收收入增加为55.6亿元,实际的财政赤字只是100-55.6=44.4亿元。从以上可以看出,虽然赤字支出100亿元,但实际形成的赤字只有44.4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在扩张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均衡。因此,不能把预算平衡看成是一种绝对的要求。相反,如果片面追求预算平衡,财政不作赤字支出,财政收入无法增加,国民经济也实现不了积极的均衡。
三、财政赤字扩张效应的实践证明
从国际国内的经验看,凡是有财政赤字的年份,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年份和效益较好的年份。2008年下半年,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结果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全面衰退,在危机面前,世界各国纷纷出招,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中国政府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表现就是扩大投资、增加政府公共支出、实行结构性的减税、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支出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救济”,优化政府支出结构以及支持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这些政策和措施导致2009年财政预算赤字达到9500亿元。扩张的财政政策中,最受人关注的是40000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曾表示,中国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需要扩大赤字,发行国债。将实施的十大措施总共增加投入1.18万亿,拉动整个投资4万亿。
除了增加投入以外,国家还将减少税费3000多亿元。通过这一政策措施的实施,就是要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所确定“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经济目标,实践看来,中国经济态势企稳回升,基本走出低谷。根据年前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有关信息: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已经实现,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7%,成为全球最先走出危机的国家之一。
另外,在此次危机的发源地美国,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也动用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稳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推出800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美国国会最终批准了7872亿美元。另外美国政府还通过了两个独立法案批准财政部动用1.1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挽救金融体系。在美国财政收入没有增长甚至减少倒退的情况下,财政赤字依然创新高。2009—2013年,美国的财政预算赤字分别会达到184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2.90%)、126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8.50%)、929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00%)、557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3.40%)、512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2.90%)。而1960—2008年间,美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平均为2.6%,2001—2008年间,美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平均为3.5%,比较看来,这几年美国的财政赤字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2010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实行扩大财政赤字的积极政策,计划安排赤字10500亿元。可见,经济恢复时期,政府试图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的目的是明确的,思路是清晰的,操作方法也是恰当和审慎的。
四、增加收入,减少财政赤字,遏制通货膨胀预期
根据前面的财政赤字有害论,财政赤字增加,社会总需求必然增加,容易诱发通货膨胀,进而使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在3%以内,属于可控、可接受的“警戒线”,如果超过这一“警戒线”,就会超过政府和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必然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根据2009年中国的政府预算,财政赤字9500亿元;2010年,财政赤字达到创记录的10500亿元,财政赤字接近3%的“警戒线”。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防止通货膨胀预期。
1、加强监管,做到应收尽收,努力建立积极财政政策的收入基础
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实行了结构性的减税政策。关于结构性减税,高培勇(2009)认为,即不是全面、大规模的减税,也有别于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结构性减税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纳税人实质税赋水平的下降和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减税不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要立足长远的战略考虑,不能脱离既有的税制改革方案轨道。刘成龙(2009)认为,结构性减税不排斥增税,但应以减税为主;结构性应与税制改革的长期目标结合。因此,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政策有它的特殊性、短期性,是为长期税制优化服务的。
2009年,中国政府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政策,使税收收入减少3000亿元以上,这极大影响了财政收支平衡的实现,也制约了政府财政收入约束职能的实现。因此,本文认为,随着经济的复苏,在后危机时期,结构性减税措施要逐步退出,要强化税收的收入功能,加强监管,防止财政收入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做到应收尽收,这样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才有强大的收入基础,否则,政府难以把持宏观经济形势。
2010年,政府预算已经留下了巨额财政赤字,要弥补这些赤字,必须从增加收入上来解决。关于宏观税负的衡量指标,一般分为三个口径:一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称之为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二是财政收入(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称之为中口径的宏观税负;三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政府收入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而且包括社会保障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等,即税费总收入。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0.8%,加上社保基金收入约为25%,再加上其他的非税收入肯定在30%以上,有人估计超过35%。因此,我国的小口径宏观税负不高,而大口径、中口径宏观税负较高,也就是纳税人强制的、无偿的、固定的税收负担不高,主要是政府部门各种收费项目较多,远远超过正常的税收负担。因此看来,要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惟有实施“费改税”,规范收费、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合理的收费尽量用税替代,而不能一味地、长期地在减税让利上下工夫。
2、完善税收制度,使财政的调节经济约束功能更好发挥
要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就要发挥好政府税收的调节作用,要发挥好税收的调节作用,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税收制度。
首先,向国际惯例靠拢,发挥好增值税的中性税作用。虽然增值税在我国已经完成转型,但是,整个生产领域没有完全包括,比如建筑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等。因此,建议适当的时候取消营业税,用增值税进行替代。
其次,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完善,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例,只有6%~7%左右,况且主要来自辛勤劳动的工资薪金所得,来自于非辛勤劳动的所得依然很低。在国外,个人所得税占联邦税收收入的比例达到30%以上,甚至更高,调节作用较为明显。个人所得税的完善主要是:改变分项计征的办法,改为综合计征与分项计征相结合;减少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税档次和级距;加强源泉扣缴和高收入者的申报纳税的管理,对偷税、漏税者重拳出击,加大打击力度;建立收入实名制,强化网络信息管理,将个人的所有收入置于银行和税务部门控制之下;将个人购房、教育培训、赡养父母的支出做必要考虑。
再次,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将水资源、森林资源置于资源税范围之下;提高资源税税率,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实现对资源的保护,减少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最后,尽早开征物业税和遗产赠予税,以调节收入分配不公的差异。
3、调整支出结构和方式,减少政府直接投资,发挥好民间投资的作用
我国政府2009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受人关注的是40000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这些资金由中央政府安排,政府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在短期内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问题是,这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中,政府投资增加了,微观经济体——私营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增加依然有限,积极性没有全面调动,边际消费倾向依然不高,边际储蓄倾向偏高,影响了扩大内需政策效果的惯性作用。因此,要按照公共财政的思路,调整支出结构和方式,减少政府直接投资,增加间接投资,通过政府财政贴息、税收支出、财政补贴等间接手段以带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这样一方面,政府财政赤字压力减小,更为重要的是发挥了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了全社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力量。
[1]熊波、吴俊培:积极财政政策:路径依赖与结构转型[J].税务研究,2009(12).
[2]杜朝运、郑瑜:积极财政政策的理性思考兼论其退出机制[J].税务研究,2009(12).
[3]贾康、程瑜:当前的财税形势及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09(1).
[4]高培勇:坚定不移的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J].财会研究,2009(16).
[5]候荣华:西方经济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6]高培勇:结构性减税:2009年税收政策的主基调[J].涉外税务,2009(1).
[7]刘成龙:多元目标约束下结构性减税政策评析[J].税务研究,2009(12).
[8]安体富:对税收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J].税务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