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2010-08-15马玉红

当代经济 2010年23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企业

○马玉红

(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

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马玉红

(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

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顺利运行的保证,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滞后于无形资产的发展,在计量、确认、信息披露上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无形资产管理与提升企业竞争力密切相关。我国资本市场无形资产管理暴露出的问题,使得如何适应当今国际经济的内在要求,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和迫切的现实课题。

一、无形资产的沿革与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资产主要是指有形资产,人们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而不断提高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一些国家把商誉当作无形资产进行资产价值评估。后来,随着技术和贸易的发展,海外的理论工作者逐步将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版权、租赁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纳入无形资产的研究范畴,知识产权成为研究的重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无形资产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一些学者开始将组织资本、人力资本也并入无形资产的研究范畴。至此,无形资产的内容已扩充为“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无形资产的作用和地位正在日益上升,它已经成为企业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紧迫任务。

无形资产通常是指那些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以某些特殊资源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资产。《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构成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企业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和不可辨认两种。前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使、特许权等,后者专指商誉。无形资产的取得包括购入、投资方的投入、非货币交易投入、通过债务重组获得等多种形式。

二、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及缺陷

1、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一是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累计减值损失金额。二是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三是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四是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五是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

2、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1)披露的无形资产范围较狭窄。根据准则规定,企业最多只需报告七类无形资产,许多企业自创和新兴的无形资产得不到反映,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无形资产信息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无形资产期待进入会计报告的范围包括:人力资源、自创商誉、网络资产、自行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及程序、认证标志使用权、与合同有关的权利、与证券有关的选择权和认购权等。

(2)自创无形资产披露不完整。首先,看企业自创的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商誉。当前经济环境下,品牌和信誉就意味着生命力、意味着利润、意味着发展、意味着长盛不衰。而根据现行规定,此类无形资产只有在出售和企业合并时才确认其价值。但此时其所有权已经发生了转移,不再是本企业的资产,有关会计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给信息使用者。其次,如前所述,企业自行开发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在会计报告中只披露了其实际价值的一小部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费用没有进入资产价值。这与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自行研制开发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事实不相适应。

(3)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有悖于明晰性和重要性原则。从某种角度看,无形资产信息报告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二多二少”:合并反映的多,单独列示的少;表外披露的多,表内揭示的少。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摊销数额和减值情况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并非一目了然;现金流量表无法反映企业无形资产增减对现金流量变动的影响,会计信息的明晰差。此外,“无形资产”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于“固定资产”项目之后,这些都与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重要地位不相称,违反了重要性原则。

(4)披露的无形资产历史信息居多。从准则内容看,企业购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接受投资和捐赠及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从计量、摊销、减值到处置各个环节过多地依靠历史成本。无形资产的特点决定其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与取得时的成本相关性低,据此披露的信息无法反映企业未来业绩和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动的情况。

现行准则下的无形资产披露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使用者基于这些不充分的信息作出的决策,可能偏离实际情况,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会增加信息使用者面临的风险。

(5)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过分强调可靠性,导致其报告的弱相关性。从财务报告的形成看,它是将业已确认、计量、记录的会计对象进行汇总和向外传递的过程,因此,财务报告的诸多局限性可以从先前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环节找到根源。

三、无形资产的管理与企业竞争力

无形资产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在经营支撑、抵押融资等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价值依据。中外企业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只要中国企业能抓住自己的优势,就可以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怎样和外国企业竞争,这是中国企业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外国企业。其优势是设备先进,生产能力强,产品成本低,管理先进。中势是产品的质量、信誉、服务。劣势是在中国没有形成良好的营销网络,市场占有率低,没有良好的形象。

其次是中国企业。其优势是有一大批知名品牌的产品、商标和企业,市场占有率高、企业形象良好、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中势是产品的质量、技术、管理经验。劣势是设备比较落后,生产能力相对较弱,产品成本高。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如果用有形资产参与竞争,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见效比较慢。只能用无形资产参与竞争。而中国企业的优势、中势都是无形资产。运用和管理好无形资产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有效的途径。这些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技术、品牌、企业形象、信誉、产品质量以及特许权等,它们是每个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王牌。

四、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1、注意知识产权和专利权的保护

当今的国际社会已进入了一个知识与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能否在培育、创造和创新的过程中,切实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已成为企业及其对手保持并扩大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一种知识创新和专利保护意识,并将这种观念意识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与管理政策之中。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任何方面,凡是危及企业核心知识产权与核心专利技术安全,或对企业未来竞争优势造成潜在威胁的举措,都不予采纳。企业的融资、投资活动,只要涉及到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或其他相关商业秘密等,都必须经企业最高管理层统一决策。

2、产品的质量、信誉是企业生存的保证

在世界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在关系民族经济危亡与振兴的形势下,作为微观经济组织的企业,历史赋予其经营管理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由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由产品营销转向资本运作,强化质量优势,实现与国际质量标准的接轨,获得国际质量权威机构的认证,使中国的民族经济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中国企业,在入世的保护中,按照质量标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凡是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产品决不允许购入、生产和流入市场。对于期望加入企业或正在合作的协作单位,如果其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必须坚决拒绝或中止合作,不能为了追逐眼前利益而忽视产品质量,不然会使企业失去市场,走向失败。要使质量标准得以落实,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实行质量否决。

3、名牌、形象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源泉和价值财富

我国的民族工业已经有了许多知名品牌。这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但不能满足现有的成绩,应向更深层次发展。名牌不仅有不同的等级差别,还有着各自特定的消费群体、市场容量,而且技术含量也不相同。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首先要以最恰当的功能、质量和价格,给产品、企业定位,赢得一种社会的普遍认可与依赖。离开了消费者,没有了市场,也就没有了品牌。中国的企业面对的是中国广大的消费者,占领广大的国内市场是中国企业的第一目标。名牌标志着一种形象,实施品牌战略是最高境界,是塑造卓越企业的追求。重视并不断提高文化价值,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谋求竞争优势的根本。

4、特许经营,走低成本扩张的道路

特许经营这种方式,首先可以使企业低成本经营较快速地扩张。特许经营,实际上是企业利用自己拥有的无形资产发展的一种模式。对于特许权所有者,是一本万利。对加盟者(购买特许权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低风险的投资方式。因为经营的知名度、信誉度无需自己再去努力。经验和技术是现成的、规范的,省去了企业付出高昂代价去创造品牌、创造形象的成本。最后,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特许经营是资源的最佳组合形式。因此,中国的许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可以使用特许经营的方式扩大服务营销网络。

五、企业在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实施品牌战略最大的误区就是品牌的过度延伸。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都热衷于品牌的延伸,这也许在短期内可以取得名牌效应,既节约了推出新品牌的费用,又可使新产品搭乘原品牌的顺风车,很快被消费者承认,但任何事物都会有个“度”,一旦盲目过度,就会导致品牌原有个性的模糊,致使消费者的信念动摇甚至完全丧失。而要正确把握这个“度”,就必须给企业品牌选择定位,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从而使品牌名称在消费者心中成为同类别产品的替代物,成为产品独特属性的代表。

品牌产品在消费者心中获得了认可,而盲目的延伸可能会摧毁这种有利地位。如果品牌被用在另一种类产品上,那么这一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就难以再成为原类别的替代物。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品牌会乘虚而入。同样,品牌延伸使原品牌无法再成为某一产品特定属性的“挂钩”,也会使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逐渐被淡忘,留出的心理空隙就会被其他品牌填充。因此,中国企业应实行多品牌策略。

(责任编辑:胡冬梅)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分析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