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劳动贡献率 解决内部失衡问题

2010-08-15吴敬琏

当代经济 2010年23期
关键词:储蓄率新格局劳动者

○吴敬琏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提高劳动贡献率 解决内部失衡问题

○吴敬琏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最近这段时候,似乎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十二五”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社会上对这个新时期的经济新格局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新格局就是中国从一个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有的认为,新格局的特点就是中国将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有的认为,新格局的特点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将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方向进行快速调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新格局的特点是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我个人比较认同第四种看法。不过对于什么叫平衡,什么叫非平衡,什么叫再平衡,它的内容是什么,其实是有不同的理解的。我个人的说法是这样的,新格局的特点是过去全球经济那种非均衡以及两类失衡经济之间的脆弱平衡已经不能再持续了。新时期新格局的特点,就是要向一个再平衡的方向走去,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在今后能不能稳定地发展,取决于再平衡进程的状况。

在前一个阶段,全球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是两类失衡的经济,这两类失衡的经济是互补的,就像人照镜子一样,正好方向相反,但是相反两者之间可以达到某种均衡,而这种均衡是非常脆弱的。这两类经济,一类经济像中国这样的经济,它的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高储蓄率、低消费率。中国现在的储蓄率达到了50%,甚至更高的水平。另外一类经济,它的内部失衡的表现是低储蓄率、高消费率,像美国,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储蓄率已经降到零,甚至是负数。

从2005年、2006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学家对于失衡的状况,包括中国失衡的状况和美国失衡的状况,都作过很广泛的、深入的讨论。这两种失衡的经济就本身来说,是无法持续的。因为它有正的大缺口,或者有负的大缺口。但是这两种经济之间通过贸易往来,通过资本流动,却达到了全球经济的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是非常脆弱的。所以,要真正实现经济复苏,走出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就要解决一个再平衡的问题。各个国家要实现自己内部经济的再平衡,进而达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解决各自内部的失衡问题。

要解决内部的失衡问题,我们就需要分析造成内部失衡的原因是什么。针对造成这种失衡的主要原因来采取我们的措施。现在大家都认识到造成中国过高的储蓄率、过低的消费率现象最深层的原因是增长模式或者说经济发展方式存在问题。所谓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问题就是四种生产要素: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专业人员的劳动或者叫做知识和技能),以及这四种要素各自在增长中的贡献和结构。

我们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就一直采取一种依靠投资支持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说是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增长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收入分配中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所占份额不断提高。当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后,有一个新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就是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所以旧的增长方式或者旧的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和投资的增加。因此,在收入的结构上就出现了一个资本和自然资源所有者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和专业劳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降低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收入水平高的人,其储蓄倾向是高的,而消费倾向是低的。劳动者和专业劳动者的收入份额降低,专业劳动者和普通劳动者的消费倾向是高的,储蓄倾向是比较低的,这样就造成了整个经济的内部失衡,储蓄的份额变得越来越高。

不仅如此,我国经济还存在着需求短缺、内需短缺的现象。这就要找另外一个“出口”,就是进出口,或者说“出超”,用“出超”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这样就造成了困扰我们多年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如果不能改变这样一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方式,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要从危机中走出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投资,特别是政府的投资。这样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从去年到今年来看,内部失衡,增长方式的转变,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成果。相反,还有一些恶化的趋势。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扭转这种状况,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或者说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提高劳动,特别是人力资本(专业人员)的劳动,提高它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之而来才会提高劳动者和专业人员的收入在GDP当中的比重,才能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才能根本扭转内部失衡的状况。

猜你喜欢

储蓄率新格局劳动者
劳动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深化医改构建省市县联动新格局
新机制 新格局
居民持久收入水平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
创新应对媒体新格局
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