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藏缅语族彝语支地理分布新探

2010-08-15骆小所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罗罗彝语拉祜族

骆小所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云南藏缅语族彝语支地理分布新探

骆小所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极为复杂,与汉语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把这些语言的特点、规律描写清楚,把握住语言间的关联性,需要从语系、语族、语支等方面来揭示,需要从语言分布状态来进行把握分析。对彝语支的把握、分析亦然。

彝语分布;语支归类;语言关系;语言生活

汉语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结构。汉族这个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许多民族或族群凝聚而成,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由于这一进程形成的复杂性,决定了汉民族是一个内部差异很大,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民族共同体。这一切均表现在我们的语言的各个方面,突出地表现在云南各民族杂居的交融的社会中。汉语是汉民族使用的母语,云南省各地的少数民族兼用汉语,有很多少数民族使用的汉语,具有该民族语言的许多特点。对这些语言现象、特征、规律的研究,需要我们采取谱系分类的方法,从语言的亲属关系来把握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关联性,即语系、语族、语支等的关系。将此作为一个庞大的工程来完成,这是一个伟大智慧的民族的决策。要完成这一民族复兴的工程,要从细微处入手,从语支的研究开始,对彝语支做如下划分和确认。

一、彝语

彝语是彝族使用的语言。彝族原有一种表意文字,或叫意音文字,史称爨文。

彝族在元明清时称为罗罗,支系有摩察、罗婺、鲁屋、聂素、撒摩都、撒尼、朴刺、母鸡等。云南《图经志书·宗化府》称彝族为摩察。摩察即唐代的蒙舍鸟蛮,摩察是蒙舍的对音。蒙舍诏建立南诏国,其部落大批随之开始向蒙化州以外的地区迁徙。到了近代,摩察已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彝族支系迷撒拨。《元史·地理志》称罗罗为罗婺,罗婺部是宋代大理国时由罗婺氏族兼并了同区域内的其他三十多个乌蛮氏族而成。明朝中期以后,罗婺部人口向武定府以外其他府、州、县的楚雄、姚安、永安 (今宁蒗)、罗次 (今属禄丰县)等迁徙。罗婺又俗称罗武。天启《滇志》卷三十称罗罗为鲁屋,认为鲁屋只临安(今建水)独有。乾隆《开化府志》卷称罗罗为聂素,认为聂素居永平里 (今马关西部)。近代云南石屏、新平、龙武、双柏、永平、昌宁等地一部分罗罗也自称为聂素仆。聂素原为罗婺,自从武定迁徙后,逐渐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罗罗支系。景泰《云南图经书·楚雄府》中称罗罗为撒摩都,撒摩都在唐代分布在傍、望、览、邱、求 (相当于今楚雄、牟定、禄丰、双柏、玉溪、武定、江川、澄江、路南和禄劝等地),他们的习俗和语言同于罗罗,故也称为白罗罗。到清朝中期,曲靖、寻甸以南,红河以北,保山、顺宁 (今凤庆)、景东以北,也有撒摩都分布。由于撒摩都部落生活地区的习俗有些改变,在路南圭山及弥勒、泸西部分地区和丘北双龙营与八道哨等地出现了撒尼支系。《云南通志·临安府》称罗罗的支系母鸡,母鸡主要“藏匿山林,惟事剽掠”。到了清代,发布于师宗、弥勒、丘北、泸西的母鸡主要以 “耕山好猎”为生,明清时母鸡分布于蒙自、个旧、马关、文山、金平、建水、开远、河口、峨山、石屏等地。到了近代,罗罗仍有“母资”、“母机”之称。乾隆《开化府志》称罗罗为孟乌,卷九称罗罗为阿系。阿系又称为阿细、阿嘻,主要分布在弥勒县西山区,路南、泸西也有少量分布。乾隆《弥勒州志》卷二十一有阿兀、白倮、黑倮、葛倮和鲁屋之称。这些均为近代孟乌支系。天启《滇池》卷三十称罗罗为阿者,主要分布于江川、通海、宾川、武定等地。这些地方的阿者也称阿哲,自称阿哲濮。《云南图经书》卷三称罗罗为车苏或山苏,主要分布于郎甸,今新平、墨江等地。车苏 “一岁一移其居”。以上这些称呼,都是罗罗的支系。罗罗还有白罗罗、黑罗罗、干罗罗、海罗罗等称。这反映了罗罗内部的共性中也有独特的特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不同支系的罗罗统一定名认定为彝族。他们共同使用虽有差别但可以互通的彝语。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彝语支。

彝语主要使用地:昆明市的禄劝县、石林县、寻甸县;玉溪市的峨山县、新平县、元江县;大理州的漾濞县、南涧县、巍山县;红河州的蒙自县、建水县、石屏县、弥勒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和绿春县;楚雄州的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和禄丰县;昭通市的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县;普洱市的宁洱县、景东县、景谷县、江城县和镇沅县。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大理州、普洱市、昆明市、曲靖市均有彝族分布。

彝族州、县、乡分布如下:

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自治县:昆明市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玉溪市的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丽江市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普洱市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大理州的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自治乡: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彝族乡;西山区团结彝族白族乡、谷律彝族白族乡;晋宁县夕阳彝族乡、双河彝族乡;富民县罗免彝族苗族乡;宜良县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九乡彝族回族乡。曲靖市师宗县龙庆彝族壮族乡;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玉溪红塔区的小石桥彝族乡;玉溪市洛河彝族乡;江川县安化彝族乡;通海县里山彝族乡、高大傣族彝族乡;华宁县通红甸彝族苗族乡、华溪彝族乡、盘溪彝族乡;易门县铜厂彝族乡、浦贝彝族乡、十街彝族乡。保山汶上彝族苗族乡、瓦房彝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瓦窑白族彝族乡;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昌宁县珠街彝族乡、苟街彝族苗族乡。昭通市昭阳区小龙洞回族彝族乡、青岗岭回族彝族乡;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伍寨彝族苗族乡;镇雄县坡头彝族苗族白族乡、林口彝族苗族乡、果珠彝族乡、以古彝族苗族乡;彝良县龙街苗族彝族乡、奎香苗族彝族乡、树林彝族苗族乡;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丽江市永胜县兰坪彝族乡、东山傈僳族彝族乡、六德傈僳族彝族乡、大安彝族纳西族乡、光华傈僳族彝族乡、松坪傈僳族彝族乡;华坪县石龙坝彝族傣族乡、温泉彝族傈僳族乡。思茅市思茅区云仙彝族乡、龙潭彝族傣族乡、竹林彝族傣族佤族乡;墨江县勐弄彝族乡、鱼塘彝族乡;澜沧县谦六彝族乡。临沧市临翔区平村彝族傣族乡;凤庆县永新彝族乡、新华彝族苗族乡、德思里彝族佤族乡、腰街彝族乡、洛党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云县茂兰彝族布朗族乡、忙怀彝族布朗族乡、后箐彝族乡、栗树彝族傣族乡、涌宝彝族乡、糯洒彝族傣族乡、幸福彝族拉祜族乡;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沧源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文山州文山县秉烈彝族乡、东山彝族乡、坝心彝族乡、追粟街彝族乡、柳井彝族乡;砚山县阿舍彝族乡、维摩彝族乡、盘龙彝族乡、干河彝族乡;丘北县八道哨彝族乡、树皮彝族乡、腻脚彝族乡、冲头彝族乡、舍得彝族乡。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曼腊彝族瑶族乡。大理州大理市太邑彝族乡;祥云县普棚彝族乡、东山彝族乡、米甸彝族乡;宾川县古底彝族乡、拉乌彝族乡、钟英傈僳族彝族乡;弥渡县牛街彝族乡;永平县北斗彝族乡、龙街彝族乡、厂街彝族乡、永和彝族乡、水泄彝族乡;云龙县团结彝族乡;鹤庆县六合彝族乡。

二、傈僳语

主要使用地:怒江州、香格里拉州、丽江市、大理州。

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自治县:迪庆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自治乡:保山市腾冲县古永傈僳族乡;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丽江市古城区仁和傈僳族乡、黎明傈僳族乡;永胜县东山傈僳族彝族乡、六德傈僳族彝族乡、光华傈僳族彝族乡、松坪傈僳族彝族乡、东风傈僳族乡;华坪县龙洞傈僳族乡、文乐傈僳族乡、温泉彝族傈僳族乡、通达傈僳族乡、新庄傈僳族傣族乡、永兴傈僳族乡、船房傈僳族傣族乡;宁蒗县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临沧镇康县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乡;耿马县富荣拉祜族傈僳族乡。楚雄州大姚县湾碧傣族傈僳族乡。大理州宾川县钟英傈僳族彝族乡。德宏州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迪庆州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霞若傈僳族乡。

三、拉祜语

云南境内的拉祜族自称有三种,即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普。这三种形成拉祜族的支系。拉祜族,古称倮黑,属氐羌族系统的民族,与乌蛮关系较近,是云南境内较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康熙《楚雄府志》卷一载:“倮黑,居深箐,择丛篁蔽日处结茅而居。”倮黑聚居于楚雄府内的广通县和南安州 (即今双柏县)的山区。他们与彝族和汉族杂居,已融入汉族或彝族。有的或迁移到云南的南部。现在,在广通和双柏已没有老虎族。近代后,倮黑主要聚居在澜沧县、孟连县。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部分“苦聪人”也识别为拉祜族。《新唐书》中的锅锉蛮作为“苦聪人”的祖先,清代称之为“果茐”、“苦茐”、“苦宗”等。这些后来被识别为倮黑,即拉祜族的支系。拉祜内部分化为黑拉祜、董拉祜和自拉祜。现根据本民族的自愿,统称为拉祜族,通用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使用地: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

自治州:无

自治县:普洱市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临沧市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自治乡:普洱市西盟县力所拉祜族乡。临沧市云县幸福彝族拉祜族乡;镇康县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乡;耿马县富荣拉祜族傈僳族乡、芒洪拉祜族布朗族乡;沧源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阿拉祜族乡、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

四、哈尼语

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僾尼、豪尼、碧约、布都等自称,人数较多;另外,还有自称为哦怒、阿木、锅锉、多尼、海尼、卡别等。哈尼分布于红河南岸,僾尼居于西双版纳及澜沧,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杂居于墨江、元江、新平、景东、镇沅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本民族共同商定,统一定为哈尼族,共同使用哈尼语。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它可分为哈雅、豪白和碧卡三个方言。哈雅方言又分哈尼和雅尼 (侕尼)两个次方言。哈尼次方言主要分布在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雅尼次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和澜沧县。蒙白方言可分为豪尼和白宏两个土语,主要分布在墨江、江城、镇沅等地。哈尼方言差别较大,使用不同方言的哈尼人几乎不能相互交流。哈尼语原无文字,1957年,有的专家为哈尼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主要使用地:红河州、西双版纳州、普洱市、玉溪市。

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自治县:玉溪市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普洱市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自治乡:普洱市澜沧县东郎哈尼族乡、酒井哈尼族乡、发展河哈尼族乡、惠民哈尼族乡。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哈哈尼族乡;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勐腊县芒果树哈尼族乡、勐润哈尼族乡。

五、基诺语

基诺语,汉晋时期为西南夷中叟族,由昆明族一部分发展而来,清代称为三撮毛。道光《普洱府志·八种志》载:“三撮毛,其倮黑派,其俗与摆夷、僰人不甚相近,思茅有之。”男以黑腾篾缠腰及手足,发留中、左、右三撮,故而得名。雍正年间 (公元 1723——1735年),滇南改土归流,设普洱府后,在思茅厅辖境内设了攸乐同知,驻在攸乐山区。攸乐有三十六寨。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将攸乐归为彝族基诺支系,1979年族别识别时定为基诺族。基诺族使用基诺语。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基诺和补远两个方言。两个方言区的词汇差异较大,语音语法有一定的区别。两个方言相互交际有较大困难。基诺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基诺乡,以及周边的勐旺乡、勐养乡、橄榄坝乡等,少量分布在勐腊县勐仑乡及象明乡。

主要使用地:西双版纳州。

电气工程需要完备的电气与建筑专业知识,如果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在当前的电气施工中,很多施工人员都不是专业的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具备专业的理论与技术知识。还有很多施工人员都是在施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不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采取专业的处理措施[2]。在这种情况下,电气工程的质量完全无法保证。同时,施工人员在施工时也缺乏最基本的责任心,对工作环节没有严格的计划与安排,各种疏忽、漏洞等问题都存在电气工程施工中。

自治州:无

自治县:无

自治乡: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

六、纳西语

纳西族有多种族称,他称主要有 “摩沙”(《元史·地理志》)、“摩些”(《旧唐书》),最常用的称为“摩些”。元代,摩些族主要聚居在丽江所属各府州县境内,即今丽江古镇、永胜、宁蒗、维西、兰坪等。明代,丽江摩些族土知府木氏向北扩张,向今迪庆移迁。明初,通安县 (即今丽江古镇)摩些族贵族势力逐渐发展强大,兼并了周围的部落,明朝任命摩些贵族为丽江府土知府。在明王朝的支持下,以丽江为中心的摩些族的文化经济发展很快,自永乐年间 (公元 1403-1424年)后,明王朝在通安、宝山 (即今丽江古镇北部)、巨津 (即今丽江古镇西北部)、兰州 (即今兰坪)一带建立了学校,木氏家族聘请汉族教师担任教师,直接接受汉语和汉文化教育,提高了摩些族的汉语和汉文化水平。一些进入丽江的汉族和木氏征服的其他民族也融合入摩些族的和姓之中。当时的摩些族不少人既会纳西语,也会汉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为纳西族。纳西族使用纳西语。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它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区。纳西族很早以前就使用一种称之为东巴文的象形表意文字,以及一种称之为哥巴文的音节文字。

主要使用地:丽江市、香格里拉州。

自治州:无

自治县:丽江市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自治乡: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

七、白语

白族自称为白、白子、白尼、白伙等,其他民族对白族的称呼多达 60余种。白族在元明清时称为白人、僰人、民家等。在史籍中,“白”与“僰”互用。明后期,白人又有民家的称呼,李京《云南志略》中载:“白人,有姓氏。汉武帝开僰道,通西南夷,今叙川属县是也。故中庆 (即今滇中地区)、威楚 (即今楚雄)、大理、永昌(即今保山)皆僰人,今转为白人矣。”《洱海丛谈》有:“僰人,至明初内附,其人多姓李、姓杨,谓之民家;流者谓之军家”,其语言同中土,民家皆操蛮语。“明时,人们将云南境内的居民分为军户、民户、夷户之种,军户、民户指的是进入云南的汉族;夷户泛指土著少数民族。白人也在夷户之列。在夷户中白人与军户和民户杂居,语言和习俗基本一样,所以,白人不愿列为夷户之列,而自称为民家,即汉族。明代以后,大量汉人进入云南,多数分布在红河以东、澜沧江以东的坝区,和白人杂居,许多白族与汉族杂居,许多白族以汉族自称,到清代中期以后,除大理府外,其他府、州、县的白人只有为数不多的散居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为白族。白族使用白语。白语是在古代白蛮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的专家也认为,白语应是独立的白语支,有的认为是傣语支。白语可分为大理方言、剑川方言、碧江方言。大理方言分为大理、祥云两个土语,分布在大理、洱源、宾川、云龙、漾濞、永平、云县、凤庆、祥云、弥渡、巍山、保山、南华、昆明等地,以大理语音为代表。

剑川方言分为剑川、鹤庆两个土语,分布在剑川、鹤庆、丽江、云龙、洱源、宾川、永胜等地,以剑川语音为代表。

碧江方言分为碧江、兰坪两个土语,分布在福贡、贡山、维西、中甸、洱源等地,以碧江语音为代表。

大理方言和剑川方言比较接近,相互交际可听懂一半以上,但碧江方言与大理方言、剑川方言差别较大,相互交际时有很大的困难。

主要使用地:大理州。

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

自治县:无

自治乡:昆明市五华区沙朗白族乡;西山区团结彝族白族乡、谷律彝族白族乡;安宁市太平白族乡。保山市隆阳区瓦马彝族白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瓦窑白族彝族乡。昭通市镇雄县坡头彝族苗族白族乡。丽江市古城区金山白族乡、金江白族乡、九河白族乡、石头白族乡。临沧市凤庆县郭大寨彝族白族乡。楚雄州南华县雨露白族乡。怒江州泸水县老窝白族乡、洛本卓白族乡。

八、卡卓语

卡卓语是云南的蒙古族使用的语言。卡卓语是使用人口仅有五千人左右的小语种。它只通行于玉溪通海县兴蒙乡的中村、白阁、下村、陶家嘴和息交椅湾等5个自然村。卡卓语内部比较统一,没有方言之分,更没有土语。通海的蒙古族与周围的汉族和回族相邻而居,却既会母语,又通用汉语。平时交际时,本民族内部交际用卡卓语,与其他民族交际时用汉语。卡卓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与蒙古语基本没有多大的联系。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自治州:无

自治县:无

自治乡: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

九、堂朗语

堂朗语是近年来由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和盖兴之先生识别确认的,由堂朗人使用的一种语言。堂朗人自称松树箐,他们聚居于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太平乡和与之接壤的剑川的山区松树箐中。堂朗人自称为唐郎。他称有堂朗子、么些等。堂朗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堂朗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堂朗人内部交际时使用堂朗语。堂朗语没有方言和土语。对外交流时多使用汉语,有的也使用白语或纳西语。

十、柔若语

柔若语是近年来由孙宏开先生、盖兴之先生识别确定的,为云南怒族使用的语言之一。柔若语主要分布在兰坪县兔峨区与澜沧江两岸的怒族乡镇:兔峨、碧鸡岚、吾批江、江末、果力、松坪、小村等乡镇。这些怒族,他们自称为柔若,约 2500人左右,使用柔若语。柔若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无方言和土语。

十一、末昂语

末昂语是武自立先生近年来识别和确认的一种彝族中自称为末昂人使用的语言。他称为高脚倮人。主要分布在文山富宁县的龙迈、龙洋、木腊、里拱,广西与富宁接壤的念必、者、达那等地。使用末昂语的人大约 5000人。末昂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十二、桑孔语

桑孔语是自称为桑孔人的哈尼族使用的语言。桑孔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小街乡曼宛洼村、曼向阴村 (八卡回显)、曼扎罕丙村以及孟龙镇团结村 (班飘布下寨)等地。约有 2000人左右使用桑孔语。桑孔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方言。桑孔人大多数能通用汉语,或傣语,或拉祜语。

十三、毕苏语

毕苏语是自称毕苏人或米毕苏人使用的语言。毕苏人主要居住在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拉巴、竹塘、富帮,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勐遮等地。毕苏人跨境而居,泰国、缅甸也有毕苏人。云南省境内的毕苏人约有 6000人左右,他们与汉族、拉祜族、傣族相邻而居或杂居。多数通用汉语,或傣语,或拉祜语。毕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李永燧先生1991年在《民族语文》第 2期发表了《米毕苏初探》一文,对毕苏人作了详细的研究;1998年徐世璇先生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了《毕苏语研究》一书,对毕苏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由此识别确认了毕苏语是一种新的民族语言。它与彝语支的其他语言有很大的区别。

云南的彝语支的分布情况非常复杂。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由于分布地域的不同,生态及生活方式的某些差别导致彝语支中的语言出现了多样性的特色。很多鲜为人知的民族语言均同属彝语支,这是很值得去认真研究的一个语言现象。

[1]骆小所 .我们用心开采云南这座语言金山 [A].汉语专题研究 [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尤中 .中国西南民族史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3]戴庆夏 .藏缅语族语言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4]孙宏开 .关于汉藏语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存在问题 [J].民族语文,1998,(3).

[5]骆小所主编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民俗:1—20册 [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6]孙宏开,胡增益,黄行 .中国的语言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孙宏开 .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 [A].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王碧瑶)

The New Researching the Tibetan-Burma Italic Y i Group Geographic D istribution in Yunnan

LUO Xiao-suo
(Department of Chinese,Yunnan N or m al University,Kunm ing650092,China)

The minority languages are complex,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se languages,laws are a clear grasp of language association.We need to show from the language of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tate to make sure to Yi group languages.

distribution of Yi language;Yi language cataloguing;relation ship of language; language life

H42

A

1671-7406(2010)10-0001-07

2010-07-12

骆小所 (1948—),男,云南陆良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泰国南邦皇家大学荣誉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本刊顾问,研究方向:艺术语言学、修辞学和语言理论。

猜你喜欢

罗罗彝语拉祜族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幸福的冬天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访大凉山悬崖村
罗罗将对用于UltraFan的100%可持续燃料进行测试
56 个民族56 枝花拉祜族
阿库乌雾彝语诗歌创作中的传统与现代——以《招支格阿鲁魂》为焦点
汉语“不”与彝语“ap”的异同
边疆行( 之三):拉祜族原生乡村音乐的新生
边疆行(之二):拉祜族葫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