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价值考量

2010-08-15孟引变

长治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校本院校教材

孟引变

(太原大学 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论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价值考量

孟引变

(太原大学 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建设,具有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职教育发展,办出高职院校特色的重要意义。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校本教材建设应体现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和基于学校三方面的价值维度。

校本;教材;价值;高职院校

一、对“校本教材”的认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的体现,是教师教书育人、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工具。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社会需求的日新月异,统一的、规划编写的高等教育教材已经无法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建设,逐渐受到重视。

(一)“校本”的定位

所谓“校本”(school-base),强调的是“以学校为本”,即以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为从事教育活动的根本。“校本”的理念,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建设。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依据科学的教育评估,利用本校、本地区资源开发出的、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这样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相配套,校本教材的建设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大力发展并不断繁荣的阶段。

(二)校本教材的时代适应性

校本教材突出了面向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价值指向,并且以学校的教育者为编写主体,它是为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目的,对已有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共同开发和制定出的适应特定需要的、特色化的教与学的素材。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政策的指引下,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也大跨步地向前推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设置、课程计划逐步确定后,教材成了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正经历着一个特有的历程:从开始的教材缺乏,到本科教材的压缩、或是中专教材的提升等,不同阶段进行了不同的改革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对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也日益深入,对校本教材价值评估的认识也日益具体,问题意识逐渐增强;加之实践本身不断对教材提出时代性的需要,都对校本教材的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与具体化的媒介,承担着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信息载体功能。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可见,高等职业教育校本教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性。

校本教材的编写,既不同于学术著作的编写,又不同于经国家高等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统编教科书,具有鲜明的特性。校本教材的产生,也证明了校本教材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正确认识和体现“校本”的价值,对校本教材的编写意义重大。

(一)编写实践中的偏误

在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实践中,存在这样一些常见的操作方法:

1、教材是本科教材的简化,体例上、理论框架上保持与本科教材的一致性,简化理论的深度。

2、教材沿用中专相关专业的教材,经过借鉴本科理论,“包装”处理后增强理论色彩。

3、教材由本校该学科的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整理历年教案,编写出版。

4、由出版社或某个教育类学会出面,组织几个学校的教师一起经过会议和讨论,联合编写出版。

上述的编写方式,都体现了教育组织者对校本教材特殊性的重视与编写的尝试。但是,这几种方法存在的弊病也是很明显的。

(二)价值认识的缺失点

纵观上述常见操作方式可见,校本教材的编写虽然注重了内容的增减变化,理论的难易调整,但并没有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对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价值认识,存在下述缺失:

1、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实用型专门人才,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保证基础理论实用、够用的基础上,贯穿基本技能培养。因此应该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多下功夫。但目前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增删与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

2、校本教材的建设应在内容建设和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上同步并进。但是,大部分教材只注重对基础理论的考核,并没有在配套的课后练习与考核方式上做高职特色化的思考。这种传统的、单一的知识考核方式,并不能适应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需要。

3、校本教材的建设没有发掘和体现特定学校、特定地区的特色与优势。校本教材之所以具有“校本”特色,强调了地域、学校的适应性和特殊性,因此,校本教材建设除了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满足社会需求,还要具有学校办学特色、地域特点,反映独特的人文精神,体现当代的时代风貌,而不是仅仅在该学科知识体系中删繁就简。

三、校本教材建设应体现的价值维度

上述缺失点的形成,究其根源,仍然是对校本教材的独立存在价值的认识不足。“校本”的内容,是由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历史、实际环境、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等构成的,校本特色是它的核心。不同地区的学校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有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从而产生各自的特点。编写一套好的校本教材,不但需要对教材的作用与意义、编辑体例、知识脉络、能力指向及可能存在的不足等了如指掌,而且需要对学生的可接受性和现实需求有所预见,并能够于内容中彰显学校自身的特色。

(一)基本价值判断

一般来说,评价一本校本教材的价值,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1、是否弥补了国家统编教材用于高职教育某方面的不足

国家统编教材考虑的是大多数的学生、大多数地方的共性,往往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而这个高度的统一性又容易忽视各个地方、各所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编写校本教材要以是否能弥补国家统编教材的不足为价值判断之一。

2、是否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在编写校本教材前,编写学校必须先弄清楚是否确实需要校本教材,和具体需要怎样一本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校本教材,根据实际需要编写校本教材。因此,不应该是为编写而编写,而应该切实思考编写的价值。

3、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一本好的校本教材,是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匹配,是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适应,是对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更是对学校自身特色的彰显。所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校本教材建设的重要价值判断。

(二)具体价值维度

高职校本教材作为区别于统编教材的高职教育专用教材,应在增强教材的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发展性等方面多做思考。具体价值维度的思考如下。

1、基于学生

(1)以学生为本,关注先在性资源

高职校本教材的编写,首先要考虑使用对象——学生。

学生本身的知识建构可分为两方面,先在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先在性资源,指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就已经拥有的资源,既包括学生各种各样的个人经历,也包括学生个人以及家庭拥有的藏书、网络及其他非纸质形态储存的知识。生成性资源,指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等。

这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种思路,即如何适应学生已有的先在性资源,开发拓展生成性资源,最有效地、针对性地建立知识体系。这样一种基于学生的思考,要求编写者真正分析特定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本,面向学生个体,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编写思路下,教材编写者在选取教材内容前,首先要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师生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正确区分和处理学生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显性学习需要和潜在素质发展需要的关系,准确把握深度和广度;其次必须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运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运用恰当地结合起来,充分关注本地自然、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生产、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科学设计编写方案,合理选择教材内容。

其次,校本教材应该是一个由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材料等组成的有机知识网络。编撰者要有意识地进行或纵或横的联合,以弥补学生知识链条上的缺陷和脱节,使知识网络立体化。尤其要建立配套的教学网站,网站除了提供大量教学资源,还可通过超链接向外延伸。这样的设计思考,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开辟全新的教学空间,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2)以职业为指向,强调职业能力生成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指向性,校本教材应该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紧密结合,形成符合就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并逐步形成在职业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动力。

首先,校本教材在组织与编写阶段,要进行多次的调研,特别是目前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保证教材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知识创新配套。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在校本教材编写体例中,要突出实践性,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特别要围绕实验与实训这两部分下功夫。编写过程中,除了基本知识的筛选外,还必须高度重视课后练习的设计,增加课后实训内容。练习的设计,要站在专业的最前沿,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与专业市场接轨,明确指向培养相关的技能。在阶段性课程授课结束后,还要设计发展性练习,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某种设计,促进学生将理论转化为技能。

另外,高职院校在办学格局上,突出的是专业技术教育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认证相结合。所以,校本教材要体现知识的模块化,实训设计要与职业技能证书的相关知识配套,与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鉴定标准衔接,为学生获得相应专业的技能证书和就业做好准备。

2、基于教师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校本教材建设对于教师本身,也具有相应的价值考量。

(1)参与开发,促进教师的主体意识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因其职业性要求,限定了编写者必须是既熟悉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又熟悉相关专业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的一线教师。这充分调动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发掘了一线教师的潜力,使教师从教科书内容的机械传播者、强制灌输者,转变为教学内容的开发者。

教师从事校本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思考教科书的组织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能基础,是否与当地相关职业的发展状况互相配合。其次,教师要关注不同知识的整合程度,思考编排方式是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是否循序渐近并呈螺旋式上升,是否形成整体性的知能网络。要关注内容是否新颖,是否能够与客观实际密切结合,反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征,最后,教师还要超越教科书,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来重新认识教科书,认识教师、教科书、学生三者在教学系统中的动态交互作用,不断调整、有效驾驭教材,使教材既符合本学科理论发展的要求,又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还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未来求职的需要。

这样一种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改变了教师课程的从属者身份,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建设者。这样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更加积极的投入教育教学实践,增进了教师对课程乃至学校的归属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满足感、责任感。

(2)参与编写,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参与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是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全面介入。教师面临的挑战包括:新的教学理念、学科知识、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这一学习和掌握新事物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专业上的进步与提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广泛接触有关的教学、课程开发和职业教育模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更深入地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及其目标要求,进行大量的学生学习需求调查、工作岗位需求调查,这些都将极大地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

其次,教材的编写,应具有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理论水平,重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重视理论知识的重组整合,并且关注知识编排是否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者具有缜密的思维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钻研精神。

同时,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编者不仅仅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思考,而是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对本专业的相关教材进行研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贯穿进去。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介绍该专业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新设备,新趋势。这都需要教师要经常与对口职业保持联系,了解第一手资料,随时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适应市场需求,就业时达到时代的新要求。

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教师要参与搜集整合资料、论证、编写等一系列专业活动。不但调动教师学习钻研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授课能力。

3、基于学校

建设校本教材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要符合各项教育方针思想,满足专业需求、师生愿望,还要具有地域特点,体现“校本”精神价值,彰显办学特色。其价值包括:

(1)通过开发,达到课程的优化

校本教材建设对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校本教材,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须首先从专业设置入手,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明确培养目标,综合研究课程与实践教材的编写计划,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编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整合重组教学内容,突出校本观念、职业对应,注意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的衔接。

在突出“校本”的教材建设中,学者、教师们共同参与思考,贡献教学经验,改革教学内容,补充学科知识,介绍前沿情况,综合基础理论,克服学科割裂。而后,通过校本教材在具体课程中的运用与反馈,论证教材的可行性,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策略,调整课程内容,提高课程针对性和适用性,最终达到优化课程的目的。

在这样一个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逐步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整合、丰富课程内容,进而推动课程体系逐步得到优化。

(2)着眼“校本”,促进特色的形成

中外大量的特色学校创建的成功经验证明,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主要通过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得以展现。特色教材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我国高职院校的校本教材开发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的道路。

着眼“校本”,就是要充分发掘校本资源、乡情资源,建设更加具有本校特色和符合地方要求的特色课程。校本教材就是要在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方面体现其存在的意义。所以编写校本教材,不是“复制加剪刀加浆糊”,对主流教材的二次加工,应立足于本校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上。

创新教材结构是编撰校本教材的核心。相对于统编教材而言,校本教材可以突破统编教材以知识及能力的螺旋递进为经线进行编排的体例,构建全新的能力模块结构,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锻炼专业能力。

四、结语

校本教材的建设,具有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职教育发展,办出高职院校特色的重要意义。在课程改革中,校本教材建设既是目标,更是手段;既是结果,更是过程;既是意识,更是能力。正确认识校本教材建设的价值维度,坚持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以职业需求为本,追求校本教材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展学生参与互动对话的空间,强化活动体验设计,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教材建设的作用,形成校本教材建设民主、开放、生成的过程,这一切,都将为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校际联合开发是进一步推进校本教材建设的有益思路。当前校本教材的建设主要由各学校独立进行,力量有限,动力分散。今后可考虑同类型或同区域校际间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凝集校际间课程资源和开发能力,研发成果共享,达到提高校本教材建设质量的目的。

[1]张亚梅.运用DACUM 模式开发高职ESP校本教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95-96.

[2]唐仁斌.深刻领会评估内涵,促进校本教材建设[J].陕西教育,2008,(12):61.

[3]王世伟.论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原则:基于教学关系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8,(4):17.

[4]梁伟娥,徐春静.高等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刍议[J].商业经济,2008,(10):115-118.

[5]刘永强.优质与实用:校本教材的建设思路[J].广东教育,2008,(12):30-31.

[6]陆利丘.高职高专院校校本教材的建设与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8,(6):133-135.

[7]杨蕊.如何搞好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J].西北职教,2008,(6):62.

[8]刘铁生,吴飓,肖伟杰.基于校本教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61-62.

[9]朱丽荣.关于高职校本教材编写的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9,(4):63-64.

G710

A

1673-2014(2010)01-0063-05

2008—12—23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规划课题《教师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09155

孟引变(1966—),女,山西太谷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学校管理与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单麦琴)

猜你喜欢

校本院校教材
教材精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