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社会化实践与探索
——以南昌工程学院新校区体育场馆社会化实践为个案

2010-08-15李立峰王白晶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社会化

李立峰,王白晶

(1.南昌工程学院 军事体育部,江西 南昌 330099;2.南昌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社会化实践与探索
——以南昌工程学院新校区体育场馆社会化实践为个案

李立峰1,王白晶2

(1.南昌工程学院 军事体育部,江西 南昌 330099;2.南昌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以南昌工程学院新校区体育场馆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为个案,通过对场馆社会化管理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目标定位内容逐渐丰富,管理模式逐渐专业化,服务项目逐渐多元化,定价策略走向科学化.并试图在对影响上述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寻找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社会化发展的方向.

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管理;社会化服务;实践与探索

伴随着全国各地高校新园区(大学城)相继在拔地而起,各高校新园区(大学城)均建设了一批体育设施先进的体育场馆.但由于其区位特点,而造成了社会化服务模式与传统的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模式不尽相同.本文试图在分析南昌工程学院体育场馆(南昌市瑶湖高校新园区内)的社会化实践与探索中,场馆管理目标定位、管理模式、服务形式以及定价策略等四个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来探究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社会化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旨在为当前高校新园区(大学城)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改革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昌工程学院体育场馆社会化实践过程中场馆管理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与查阅体育场馆社会化相关的政策、文件,相关报刊,并同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了体育场馆管理、场馆社会化等相关论文,为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并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各个阶段的场馆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南昌工程学院体育场馆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

1.2.2 访谈法

围绕本课题研究目的,对场馆管理人员:学校体育的主管部门的领导(南昌工程学院校领导、军事体育部负责人)、场馆中心、学校后勤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针对本文所涉及到的体育场馆社会化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选题,对从事社会体育、社会学、管理学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

1.2.3 个案分析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以南昌工程学院新校区体育场馆社会化实践过程为个案研究.对场馆管理人员以及部分学校主管领导进行访谈,查阅了相关场馆管理文件以及财务报表.对场馆社会化管理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并重点阐述了场馆社会化进程中的“怎么样与为什么”两方面问题.因此,利用个案分析作为本研究的一个方法论,对于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社会化改革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场馆社会化相关概念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指的是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讲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的过程[5].从这个概念上来讲,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区别于社会学强调个体人的社会化,前者所指的是一种资源的社会化,是指场馆作为个体而言,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逐渐获得场馆自身的价值规范,并且发展个体自身的教育与公益属性的特点过程.因此本文所谈到的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过程包含两层意思:获得作为一般体育场馆普遍共性和发展以服务学校体育为主兼顾社会服务的个性.

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有别于经营性体育场馆的社会化,从它的功能上讲,首先是服务于教学、训练和学校全民健身活动.它的社会化既体现在服务于学生、教师,又兼顾社会公众.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体育场馆的社会化主要是指服务学生与教职员工的学校体育群众化和服务校外的社会体育大众化两个方面.

2.2 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管理目标定位的实践与探索

2.2.1 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管理目标定位的实践过程

随着新园区体育场馆建设水平逐渐提高,场馆管理目标定位也经历了三次修改,在建园初期,伴随着逐年的新生扩招的数量与体育场馆数量、质量之间的矛盾,场馆管理的目标定位为:服务教学、训练以及军训工作的基础上,兼顾学校各项文体工作的开展.随着场馆建设质量与数量的提高,目标定位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服务学校军体工作以及文体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兼顾校内学生、教职工健身活动的开展.当前,在新校区场馆建设上新水平以及社会大众日益提高的体育需求的背景下,场馆社会化服务的目标定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继续坚持服务各项教学、校内全民健身工作外,增加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场馆服务社会的工作.而这个服务社会的工作目标,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社会开放,而是逐渐获得作为公共资源普遍的价值规范,并且发展自身作为教学资源特点的过程.这种新的目标定位赋予了高校体育场馆新的使命.

2.2.2 对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管理目标定位实践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对目标定位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场馆管理目标定位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内到外,由单一到多元的过程.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反映了管理工作思路的转变,其实质就是对体育场馆功能认识的深化.即在从原先对高校体育场馆单一的学校功能,拓展到社会功能.更深层次含义则是反映了管理者对新时期学校体育社会服务功能的重新认识.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场馆走社会化服务的道路,既是其自身功能最大化得需求,又是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全国各高校新园区(大学城)建设普遍的巨大债务压力下,急需确立全面的、科学的体育场馆管理的目标定位.另外,在分析目标定位变化的时间变化时,发现: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这种管理目标虽然在别的学校新校区体育场馆已经实行,甚至是在本校老校区体育场馆实行很多年的.但学校在确立场馆管理目标定位上,却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深入的.分析原因,首先是在新园区建设资金拙荆见肘的情况下,场馆的建设进程(物质因素)必然是一个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循序渐进过程.其次,在学校相关政策的出台、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以及学校领导对新事物认识上的转变(政策因素),也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健康观念,以及健康消费观念(观念因素)的养成,也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

2.3 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3.1 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实践过程

在南昌工程学院体育馆建成之前,由于只有室外体育场.因此在场馆管理上,并未有相关的管理体制,体育场地主要是服务教学、训练、校内文体活动以及新生军训等.其管理是在学校体育主管领导负责下,由部门外聘人员进行看护管理.而场地器材维护也没有专人负责,一些简单的维护工作则临时抽调体育教师进行,而复杂的维护工作则聘请场地建设方或器材供货方承担.管理上缺乏相关的文件,而工作多是由管理人员临时指派,管理的随意性很大.

在体育馆建成以后,随着管理目标定位的重新确立,学校成立了“南昌工程学院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后简称“中心”),并挂靠在军体部下.“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决策人员以及执行人员.场馆的决策人员一般是由军事体育部领导兼任,其成员主要是部门的行政人员与体育教师.并制定了相关的场馆管理文件.考虑到实际管理中,场馆与器材的维护,需要一支懂场馆、器材维护与保养专业知识的队伍.“中心”有意识地安排了专人负责场馆与器材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但在探索初期,这支队伍还不稳定,主要是由学校后勤人员兼任.而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缺乏体育场馆维护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人员流动性很强.而在场馆保洁方面则是采用从后勤处借调.

随着实践的深入,“中心”的决策人员逐渐走向专职化,并且逐渐减少兼职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使其安心从事体育场馆的管理.而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的场馆维护人员技能认证,因此在场馆管理与维护人员培训方面,通过校外交流以及借鉴后勤管理与营业性体育场馆运营的宝贵经验,而达到自我培养的目的.但就目前各项管理工作的不断细化的趋势来看,决策人员以及执行人员的专业化已经成为将来高校体育场馆人事管理发展的必然.

2.3.2 对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实践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分析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发现:场馆管理模式经历了管理单一、混乱到管理系统化、专业化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场馆的硬件设施逐渐完善,场馆的功能多样化,使得管理中遇到的情况更加复杂化,相应的要求管理手段更加多样化、人员配备更加专门化.二是决策人员对体育场馆功能的重新认识.使得场馆社会化的服务项目不断增加,这样一来管理工作更加多样化.针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制定出不同的应对政策.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管理模式日趋系统化、专业化.当前随着场馆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社会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以及校外公共关系的协调机制如何建立?随着工作的细化,相应的管理文件如何细化?人员培训制度如何制定?等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解决.

2.4 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形式的实践与探索

2.4.1 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形式的实践过程

体育场馆开放主要集中在课余时间,其主要分为有偿开放、无偿开放或者有偿、无偿相结合开放形式.在实践中,经历了不开放——无偿开放——有偿开放——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开放四个阶段.场馆的有偿使用主要途径在于:定时有偿开放、培训班场地出租、体育比赛场地出租、会议场地出租以及场馆部分房屋出租.无偿开放主要是在特定时间段(早上6点至8点)实施开放.这样做事为了配合“阳光体育”的开展和鼓励学生、教职工参加锻炼.

社会化服务项目的也由最初的单一的体育锻炼项目,发展为体育锻炼项目、赛事、会展承办多种服务项目相结合.对于个人锻炼者而言,所能选择项目主要是现有的场馆内固有体育项目.而对于团体而言,既有场馆内固有体育项目,又有会展类,综合体育竞赛项目.如09年承办的阳光集团年终总结大会、07、08年承办的两届江西省建行运动会,以及07年全国大学生女足比赛等等活动.特别是在建行运动会中,“中心”积极与学校后勤部门联动,实行了场馆利用与住宿、餐饮接待一条龙服务,这种联动机制从一个角度来讲,为高校整体资源社会化服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当然这种联动的协调机制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4.2 对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形式实践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社会化服务形式的转变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其实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场馆建设的多样化,只有硬件设施建设的完善,才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校新园区体育场馆在区位上的劣势.二是社会化服务意识的提升.意识上的提升导致了在服务中重视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及深刻思考现有场馆服务功能。最终才能开发出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项目.

2.5 社会化服务定价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2.5.1 社会化服务定价策略的实践过程

在社会化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在追求场馆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其经济效益.否则便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对场馆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服务定价的研究.在社会化服务实践的初期,针对“收费与不收费”这个敏感性问题,一度出现了很大争议,特别是减轻学生负担及禁止教学资源商业化倾向双重压力下,曾出现过不开放现象.但在减轻学校债务压力、学生、教职工健身需求,“阳光体育”开展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又重新制定了收费与不收费相结合方式.在收费初期,对价格制定主要是参考其他学校体育场馆定价策略,定价也只是单一的按小时收费.随后逐步扩展到包场制、办卡制、俱乐部制等多种定价方式.然而,在初期机械的照搬他人定价策略,而忽视了学校自身实际情况,一度导致了对内对外价格一致,结果造成学生消费群体下降,外来消费群体不断增加窘境.在认识到这种情况后,“中心”及时调整了定价策略,实行了分层定价,针对学生群体,专门召开了价格听证会,并邀请了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最终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消费能力的收费标准.在对外定价方面,参照了经济学上定价策略.在对外开放的初期,为了吸引大量顾客,提高社会影响力,采用“渗透定价策略”.当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校外群体的新需求,“中心”正积极进行“满意定价策略”的探索.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特别是与外单位的联系,充分利用节假日积极承办各项集体活动.在探索中,逐渐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定价机制.

2.5.2 对社会化服务定价策略实践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

定价策略的转变过程实际上是对场馆的经济效益认识的转变过程,既包括学校领导的认识转变过程,也包括决策人员的认识过程.高校体育场馆的投资人是国家,其资产属性为国有资产.追求场馆社会化服务的经济效益,既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求,又是减轻新园区建设的债务压力,发展资源的“自我造血能力”的体现.经济效益最直接的联系就是场馆收入,而合理的定价策略则直接决定了场馆收入.高校体育场馆在定价中与一般经营性场馆最大的差别在于它的公益性,因此在定价策略的制定中,不能照搬经营性场馆.由于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因此在实践中有必要实施分层定价,即对内实行价格听证制对外实行经济学定价.

在谈到场馆的社会化服务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在实践中,曾有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误区.作为学校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其主要职能是服务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过于强调社会化的经济效益现象,曾经严重的干扰了

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以及教学资源.在查阅相关论文中,笔者发现这种过于强调高校体育场馆经济效益重要性观点还不少,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了高校体育场馆作为教学资源的本质属性,这种观点最终可能会导致工作上的偏差,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对实践的认识.在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发展方针,这样社会化道路才不会偏离方向.

3 结论

3.1 体育场馆的社会化是指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逐渐获得价值规范,发展个体自身特点的过程.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主要是指服务学生与教职员工的学校体育群众化和服务校外的社会体育大众化两个方面.

3.2 在实践探索中,场馆社会化服务的目标定位的内容逐渐丰富,是管理工作思路的转变、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对场馆社会化服务的目标定位的时间变化,是在物质因素、政策因素、认识因素共同影响下,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改变的.

3.3 在实践探索中,管理模式经历了由无序到专门化管理的过程.其变化是在硬件设施水平的提升、决策人员对体育场馆功能的重新认识等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变化的.

3.4 在场馆建设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化服务意识的提升的影响下,服务形式逐渐走向多员化.

3.5 定价策略的转变过程实际上是对场馆的经济效益认识的转变过程.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定价策略向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6 在社会化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发展方针.避免偏离了高校场馆社会化服务的本质.

〔1〕张力伟.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查尔斯·布切尔.体育运动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郑杭生.社会学概念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曹缔训.体育场馆经营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7〕纪世超.体育场馆建设滞后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落后的主要原因[J].体育科学研究,2002(4):76-79.

〔8〕郑忠波.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思考[J].体育科技,1998(4):15一17.

〔9〕文世平,廖小林,等.高校体育场馆整体发展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2(3):56-59.

〔10〕吴叶海,等.现代高校公共体育管理与体育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G80-05

A

1673-260X(2010)01-0075-03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金资助(07YB244)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社会化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场馆风采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