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支持
——积极心理研究的新视角

2010-08-15韩建涛夏凌翔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心理学动机个体

韩建涛夏凌翔

(1巢湖学院教育系,安徽 巢湖238000)

(2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自主支持
——积极心理研究的新视角

韩建涛1夏凌翔2

(1巢湖学院教育系,安徽 巢湖238000)

(2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自主支持是自我决定理论衍生出的一个概念,是人格与动机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本文从自我决定理论和积极心理学运动两个方面分析了自主支持的研究背景。通过对自主支持界定和行为特点的总结,明确了自主支持的概念。并对自主支持在学校、家庭、工作和临床四种生活情境中的积极功能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自主支持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将来发展的方向。

自主支持;自我决定理论;积极心理学;自主

顾名思义,自主支持(autonomy support)即支持他人的自主性,它是自我决定理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是会影响到个体积极心理机能发挥的重要环境因素。在当前心理学研究领域,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自主支持已成为国外动机和人格研究领域的新热点。众多西方心理学者已对自主支持的内涵、如何对其量化、其与各种积极心理机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 自主支持的研究背景

1.1理论背景——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SDT)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海德(Heider)关于归因的研究,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是当代人类动机研究领域的新理论体系。SDT认为人类是一种积极的生物,生来就具有心理成长和追求幸福的倾向[1]。这种积极倾向是其适应机能的体现,也符合生物进化的要求。而受内部动机支配的行为是人类积极、自然天性的典型表现,即指为了活动过程本身所体验到的快乐和满足而从事某种活动,这也是典型的“自我决定”状态[2]。

SDT提出了三种先天的基本心理需要,即自主 (autonomy)、 能力 (competence) 和关系(relatedness),并认为它们是个体积极心理机能得以表现和发展的内在动力[3]。其中,自主是指有机体渴望自我管理的体验和行为,并使行为与整合的自我感相协调,它在三基本心理需要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为只有它的满足才会使个体感到自我决定。

依据SDT的观点,个体各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和状态也并非自然而然就可以表现出来,外在的社会环境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SDT不仅关注人类的内在天性,同时对与其相对的社会情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并认为它们是有机辨证的两个方面,使个体最终能够“自我决定”。Deci和Ryan依据内部动机被促进或损害的标准辨别出了不同的社会情境,认为自主支持(autonomy support)、能力支持(competence support)和关系支持(relatedness support)的外部情境因素会促进内部动机,而它们发挥作用的实质是潜在地满足了三种基本心理需要。Grolnick等也将家庭教养模式划分为了自主支持、结构性(structure)和卷入(involvement)三个维度,分别对应着个体的自主、能力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它们不仅会促进内部动机,同时也有利于个体外部动机的内化和幸福感的获得[4]。

不难发现,自主支持即涉及到与个体自主需要满足密切相联的社会情境因素。因为自主需要是该理论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核心,它的满足是目的性行为自我决定与否的关键(因为满足能力和关系需要的目的行为也可能是非自我决定、受控制的),所以自主支持对人类积极心理机能的作用更为突出,研究者们对对其也投注了更多的关注。

1.2发展背景——积极心理学

虽然自主支持是自我决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其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却受益于积极心理学运动。

Seligman于 1998年提出要研究积极心理学,以帮助人们过更快乐、更积极健康的生活。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运动已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在该运动的影响下,更多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工作者把研究的目光聚集到了一系列积极心理现象上,例如心理幸福感、流畅状态与心理和谐等。SDT作为一种关于动机、人格和最佳心理机能的理论,不仅与积极心理学的精神不谋而合,而且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可用之来整合积极心理学运动中已出现的大量研究(Deci E L,Vansteenkiste M.2004)。因此,在Deci和Ryan两位心理学家提出SDT之后,大量追随者开始在该理论的框架下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并且很多来自非西方国家的心理学者们也对该理论投以关注,开展众多跨文化研究,使SDT呈现出繁荣发展之势。依据SDT研究机构公布的信息,1999年,第一届国际自我决定理论大会在美国Rochester大学举行时,仅四十余名研究者参加;但到2007年的第三届大会时,已有来自23个国家的300多人参会。而第四届大会于2010年5月在比利时召开。

也在这种背景下,自主支持作为SDT衍生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吸引了心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探索其在促进个体健康、幸福感方面的实践价值。此外,作为对人类发展有积极功能的社会条件因素,自主支持的许多研究正在超越SDT的范畴,为创造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环境提供了实证资料。因此,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本土化的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社会情境,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 什么是自主支持?

要明确自主支持的内涵,首先可从各类研究对自主支持的界定入手。在早期的研究中,Deci等把支持儿童自主性的行为描述为:“成人鼓励孩子去考虑问题的各要素,以及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5],并以此为操作定义编制了最早的测量教师自主支持程度的问卷。在SDT构建时,研究者将自主支持界定为:一个在权威位置上的个体能采纳处于接受位置的他人的观点,体验他人的感受和对问题的理解,为他人提供信息和选择,并且尽量不用强制和控制等方法[1]。从被支持者 (接受者或感受者)的角度,Mageau和Vallerand将觉知到的自主支持即自主支持感(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定义为:学生或学习者们相信重要他人,如教师、教练、父母和朋友支持他们的自主性动机、为他们提供选择机会、支持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参与做决定,并且能理解他们的感受、避免压力性的要求[6]。

具体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有利于个体自主的支持性行为呢?Deci和Ryan认为奖赏(rewards)、恐吓与限期(threats and deadline),以及评价与监视(evaluation and surveillance)等行为都表现出对内部动机的破坏,一般被认为是控制性的;而选择(choice),即给予选择去做什么的机会,一般会增强个体的内部动机,因而是自主支持的[7]。Reeve等将教师分为自主支持和控制性两种类型,并发现:被归为自主支持型的教师,有更多的倾听并更加允许学生操作观念和教学材料;在讲述方面,自主支持的教师更多的询问学生的需求,反馈学生的疑问,以积极的观念给学生解释情境的意义,了解学生的情感;自主支持的教师更少直接给出问题的解答或利用命令的方式[8]。

该次实验经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获取的相关数据,其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s),二者对比研究以t为标准完成检验;其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n(%)],二者对比研究以χ2为标准完成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可把自主支持界定为:权威者通过提供一系列支持性行为为接受方创造的一种外在情境,其有利于接受者自主需求的满足和内部动机的提高。其具有以下特征:(1)不使用惩罚、强制、命令和监视等控制性方式;(2)能以他人为中心,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3)给予他人选择的机会,并提供相关信息;(4)鼓励他人的选择和对问题解决的主动性;(5)为他人提供反馈并解答相关的疑问。

3 自主支持的积极功能和作用机制

3.1自主支持的功能

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促进下,研究者们非常关注自主支持对个体的各种积极心理机能和健康的功能作用,研究了不同情境下的自主支持对被支持者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其一,学校情境。很多研究发现,教师是自主支持还是控制性的会影响到学生。例如,Deci等(1981)发现在教师倾向于自主支持的班级里,学生们更具内部动机——好奇、喜欢挑战以及试图独立掌握知识,并对学业任务有更多的胜任感和更高水平的自尊。Chirkov和Ryan(2001)的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俄罗斯,教师的自主支持对高中生学业动机的内化、自我调节和良好的自我感受都有重要的作用。

其二,家庭情境。大量研究考查了父母的自主支持与儿童的动机、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间的关系。例如,Grolnick和Ryan(1991)的研究显示,被评定为自主支持的父母更鼓励孩子的自主性,同时,他们的孩子有更多的能力感;教师把自主支持父母的孩子评定为更少的害羞和焦虑、冲动行为和学习问题,这些学生也取得更好的评定等级,且在标准化成就测验中表现得更好。王茜等人(2007)的一项跨文化纵向研究发现,中、美两国父母的自主支持都会促进早期青少年的情感和学业功能,但美国父母的这种自主支持的效应普遍更强。

其三,临床领域。Williams等人对相对低收入的病人进行了一项戒烟的临床实验,病人被随机地分为两组,一组是以SDT为依据的自主支持条件;另一组是烟草依赖的一般群体性照看[9]。结果发现,那些在自主支持条件下的病人,6个月后较一般群体性照看的病人的出院比率显著更高。6个月禁烟的过程模型显示,由于病人觉知到照看者是更自主支持的,所以表出更多自主性和能力感,进而预测戒烟的效果。

其四,工作场所。Baard等人(2004)关于投资银行企业的研究表明,与控制性管理者的雇员相比,自主支持的管理者的雇员体会到更多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更多的工作卷入、更高的幸福感和更高的成就评定。Lynch等人(2005)研究了精神病医院的雇员,发现那些体会到更多自主支持感的人报告在工作中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内在工作满意,并且他们对病人的控制更少。

上述一系列实证研究都显示,自主支持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都有着积极的功效。正如自主的心理需求在人类个体身上具有普遍性,自主支持的积极功能同样也有一定的普遍性。除了上述领域外,在体育训练、友谊关系和爱情关系中,自主支持也都显示出了积极功能。

3.2自主支持的作用机制

自主支持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已被各领域的实证研究所支持。那么,为什么自主支持能有如此的功效?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呢?

根据SDT的观点,自主支持之所以能促进个体积极心理机能的发挥,其本质在于潜在地满足了自主、能力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3]。尽管自主支持的目的在自主需要的满足,但其内在机制却广泛联系着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这种解释也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

例如,Grolnick等(1991)的研究发现父母的自主支持联系着学生的能力感和自主感,进而联系着他们的学业成就,即心理需要的满足在自主支持和积极后效之间起中介作用。Gagne(2003)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大学生和工人的自主支持感与他们的亲社会承诺之间有中等的相关,且完全受一般心理需要(包括自主、能力和关系)满足感的中介。Amorose等(2007)进一步探讨了自主支持与每一种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对教练的自主支持感能够预测他们的能力感、自主和关系感,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感则预测着他们的动机倾向,且这种关系有跨性别和竞争水平的一致性。

4 总结与展望

自主支持的研究正在形成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应用的体系。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其有很高的实践价值。例如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已经习惯用奖励、监控和评定等控制性的方式去“塑造”学生的行为,自主支持的相关研究则显示这些方法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心理机能的发挥和幸福感的获得并不一定有益。但是作为一个新出现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在不少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第一,目前对自主支持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由于研究的侧重和研究情境的差异,不同研究给出的具体定义也各不相同且明确程度还不够高,这都给研究结果间的比较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形成并产生影响,对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挖掘无疑是非常关键的,这正是自主支持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在理论上深入的地方。

第二,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支持还比较单一。纵观有关自主支持的各类研究,基本都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既然自主性是个体发展过程中被广泛研究的一种动机和人格概念,那么自主支持应该也可以在更宽泛地理论背景下被探讨,考查其对各种积极心理机能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积累更多的实证资料。

第三,自主支持的机制与功能。依据SDT对自主支持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时,也出现了一些结果难以解释的现象。例如,Vansteenkiste等人(2004)的研究结果这与SDT理论假设不太吻合。可见,对自主支持的机制与功能方面的基础理论还需深入研究。

第四,自主支持的跨文化差异问题。Hsiao在台湾的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自主支持感与教师自我评定的类型不一致。研究者认为,在西方国家研究中界定的成人的行为类型,不同文化下的学生可能会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理解。研究还显示,觉知到的控制感和外部动机是台湾学生努力和积极表现的影响因素,这也与美国学生不相同[10]。因此,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跨文化研究。

[1]Deci E L,Ryan R 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Plenum Press,1985.

[2]Ryan R M,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68-78.

[3]Deci E L,Ryan R M.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4):227-268.

[4]Grolnick W S,Ryan R M.Parent styles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and competence in school[J].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89,81(2):143-154.

[5]Deci E L,Schwartz A J,Sheinman L,et al.An instrument to assess adults' orientations toward control versus autonomy with children:Reflection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erceived compete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1,73(2):642-650.

[6]Mageau G A,Vallerand R J.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A motivational model[J].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2003,21(22):883-904.

[7]Deci E L,Ryan R M.The support of autonomy and the control of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3(6):1024-1037.

[8]Reeve J,Bolt E,Cai Y.Autonomy-supportive teachers:How they teach and motivate stud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9,91(3):537-548.

[9]Williams G C,McGregor H A,Sharp D,et al.Testing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tervention for motivating tobacco cessation:Supporting autonomy and competence in a clinical trial[J].Health Psychology,2006,25(1):91-101.

[10]Hsiao A.Children’s Autonomy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 Learning:A Model of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Taiwa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95(1):84–96.

AUTONOMY SUPPORT:A NEW VIEWPOIN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HAN Jian-Tao1XIA Ling-Xiang2
(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Chaohu University,Chaohu Anhui 238000)(2 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utonomy support is a new concept which derives from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and it is a new hot subject of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 research.Accordingly,the origin of autonomy support and its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t the background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Summed up various definitions of autonomy support and its characteristic,and then made a conclusion of the meanings of autonomy support.Further more,researches about the consequence of autonomy support were reviewed through four life domains,those are school、home、workplace and clinic.On the base of those summaries research prospect was analyzed.

autonomy support;self-determination theory;positive psychology;autonomy

book=140,ebook=150

B84

:A

:1672-2868(2010)04-0140-05

责任编辑:宏 彬

2010-01-26

韩建涛(1984-),男,山东枣庄人。巢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学动机个体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动机不纯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