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时期淮河两岸文化探究
——基于南宋诗歌视角

2010-08-15周秀林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水神淮河诗人

周秀林

(铜陵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安徽铜陵244000)

南宋时期淮河两岸文化探究
——基于南宋诗歌视角

周秀林

(铜陵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安徽铜陵244000)

南宋时期的诗歌中,淮河这一意象大量出现。这些作品中,有人借淮河表达抗金复国、思念故园等多种情感;有的则通过展示淮河两岸如画的风光、独特的淮白、神圣的淮河神等表现淮河两岸特殊的风土民情。这就使得南宋诗歌中的淮河成为观照那个时代文化的一面镜子。

南宋;诗歌;淮河;文化

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尽管众多河流都是在“人歌人哭”声中承载着河流两岸的历史与文化,但没有哪一条河会像南宋时期的淮河那样深深触动各阶层文人的情绪,并使之成为一个时代情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人据《全宋诗》统计 ,其中直接写到“长淮”、“淮水”、“清淮”、“淮河”的南宋诗作就有380多篇,至于写到“淮浦”、“淮岸”、“淮口”等涉及淮河的作品数量更多。本文拟以这些涉及淮河的诗歌作品为蓝本,分析南宋时期的淮河文化。

一、情满淮河——涉及淮河的诗歌大量出现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自先秦到北宋时期,虽然历代均有以淮河为媒介的诗词作品,但数量廖若晨星。直到南宋,这类作品才大量出现。究其原因,宋金政权的对立当然是其直接的政治因素。但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每一篇涉及淮水的诗词作品的写作又有其自身的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份情感。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淮河诗篇从一个侧面了解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

(一)奉金使节的淮河情结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发动“靖康之变”,攻破北宋都城东京,北宋灭亡。此后,宋金之间进行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南宋、金双方达成和议,以淮河中流为界,实行南北分治,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这一时期,双方政治上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保持官方接触,互派使节频繁往来。而南宋正使及其随从人员通常由具有爱国情怀且声名较高的文人担任。如曹勋、范成大、杨万里、楼钥、周紫芝等都有过身为奉金使的经历,就算是使金武官,也多是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如林仲虎等。他们渡过淮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淮河“长淮咫尺分南北”的悲剧,自然会引发他们的诗情,大量与淮河相关的诗歌因此出现在他们的笔端。如杨万里《初入淮河》:“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诗人于1189年奉命往迎金国的“贺正使”,诗人初到淮河岸边时,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淮河北岸人民被异族统治的现实发出由衷的悲叹。他另有《淮河中流肃使客》、《淮河舟中晓起看雪二首》、《淮河再雪》、《渎头阻风》、《登楚州城》等因出使金朝的淮河诗9首,这些诗作或赞美淮河的奇异风光,或抒写因淮河触动的痛失中原的伤感之情,其基点都在表现对淮河所代表的北宋王朝的怀念。范成大《渡淮》、许及之《入淮》、曹勋《过淮值雨偶成呈王枢密》、《选冠子》等,亦因官方外交经过淮河而作,并且所表现的情感与杨万里的入淮诗相类似。

(二)市井、仕宦阶层的淮地①足音

普通市井平民或偶然经过淮地,或较长时间在淮地漫游辗转,他们为途中景物人事与淮河相因而触动其诗情。如陈羽,沙县人(今福建)。当他经过淮河入海处的淮阴县时,就曾写作诗篇《宿淮阴县作》:“秋灯点点淮阴市,楚客连樯宿淮水。夜深风起鱼鄨腥,韩信祠堂月明里”。又如,潘玙《招信道上》:“边风鸣晓雁,淮水浴天鹅”、吴龙翰《春晚留淮上》:“淮山历历春云淡,淮水汤汤夜月辉”、释居简《行者往淮南求僧》:“尘埃千里走长淮,要觅袈裟裹草鞋”、毛珝《登黄冈清淮门》、周晞稷《平江承天寺》、陈鉴之《晚登京口倅厅富览二首》其一等作品,这些涉及淮河的作品或赞美淮河的月色春光,或欣喜于淮河的丰饶物产,或倾诉对中原的眷顾。而这些文人僧道的籍贯均在江南地区,他们都是偶然经过淮地,其所作涉及淮河的诗歌也仅此一篇。另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则因长期在淮地漫游辗转或为仕而创作出较多的淮水诗篇。如戴复古以诗游于江湖间近五十年,写下《淮上寄赵茂实》:“渺渺长淮路,秋风落木悲”、《淮上回九江》:“江水接淮水,扁舟去复回”、《频酌淮河水》:“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等淮水诗篇;释元肇也曾因在淮地漫游而写下《访天目梁渚》、《题江心寺》等多篇涉及淮河的诗作。这类作品中,因作者较长时间的淮地生活经历,所以他们主要借抒写淮河的美表现自己对淮河、淮河以北中原文化的依恋与不舍。

(三)借送别友人表达淮河情怀

失落的淮河在一部分文人的心中成了难以释怀的情结,于是,他们就借送别友人这一行为浇心中块垒。如曾协《送向史荆父帅淮扬二首》其一“春风草绿长淮净,眼看频流雨露恩”、周孚《送杜文促微赴山阳倅》:“城外长淮绿渺弥,此行聊复雁门踦”、陈深《送曹叔时归淮东》等均因送别友人到淮地为官而作涉及淮河的诗篇,通过淮河岸边美丽的风光劝导友人当惠泽一方;陆文圭《送黄子高如泰州谒朱南伯》、黎廷瑞《送友游淮》等淮水诗则因友人远游经过淮河岸边而作,诗中通过描绘淮河南岸的美景风物传达诗人对淮河的爱恋情丝;张守《送德枢密初召赴经筵》:“长驱虏敌傍淮淝,又是忠贤许国时”、李曾伯《送胡季辙制参赴堂召》:“覠淮头尚可为,勿言蚌鹬正相持”等淮河诗中,友人所去之地远离淮水,但诗人以与淮河相关联的时局为背景勉励友人为恢复大业而努力。

(四)寿庆伤悼及唱和之作中的淮河诗篇

这类作品主要是因诗词中寿主、亡故者或是有过淮地生活的经历,或是以收复淮河一带失地为其理想,或是以淮河水喻写其友情。如洪适《寿太师益公》:“时平不假金汤固,淮水汤汤一苇航”中,诗人借寿主为两淮地区的安定“决策和戎断若神”而写到淮河水;刘子实《沁园春·寿太守》:“从容洒翰,长淮赤壁,谈话麾兵。”因寿主为长淮战事运筹帷幄而提及淮水。方岳《沁园春·寿赵尚书》、李曾伯《醉蓬莱·癸丑寿吕马帅》等亦是类似作品,刘宰《和淮漕八月十四夜月诗二首》其二:“长淮百谷庆西成,万里何妨共此晴”也同样因原诗作者在淮地生活时能惠民一方而写到淮水。而释元肇《和王郎中韵》:“淮水入吴深,乘流住到今”,诗人因“王郎中”的淮水飘泊生活而提及淮水;叶适《答李制置》:“鼓槌恨不投淮流,复传侯挚能校谋”则是由于原诗作者失意于收复淮水失地而提及淮水;张孝祥《过岳麓见子云题字偶逢来使因寄二诗》其一:“湘水接淮水,寄与濯尘缨”因偶见北方来使经过淮水,诗人便用淮水喻友情之无限。

(五)借史事时事咏怀而作淮水诗

这类诗歌的作者一般没有淮水生活的真实经历,只是凭借历史、时事评论感怀现实。如连文凤《伍相公庙丁亥被毁》借战国时期伍子胥“逾液涉泗荆阙,死龙鞭笞无完鳞”的人生遭遇感慨天道茫茫,世事渺渺;陈普《诸葛诞》:“义旗照日映淮流,不为曹孤为夏侯”、《刘裕》:“何事佛貍能渡淮,中原千尽髑髅台”中历史人物的淮水经历恰与南宋坐失中原的悲剧及作者忠于宋朝的节操暗相勾通。吴机《天开图画亭并序》借重建仪真城西北的天开图画亭写到淮水南岸岁丰民安;释善珍一首《题东坡墨迹》、方一夔《题学宫壁》、罗绮《题汪水云诗卷》等题诗中,淮水成了关涉南宋时局及南朝文化的媒介;而刘子翚《橘》诗中,诗人为表明自己忠于宋王朝而拟写淮水改变物性,即“橘逾淮而成枳”;陈景沂《草》中,诗人先咏献之之草笔,继赋萧索陲草,而以长淮水波起兴,表达对故园的怀念。

总之,淮河在南宋时期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时的淮河已不再是一条物化的河流,它已然成为当时人们表达怀念旧时江山、光复宋室等多种情感、理想的重要载体,成为一代文人墨客精神文化的长河。

二、淮河诗歌中的淮地风情

据现有资料,研究南宋时期淮河两岸风土人情的文章非常有限,并且这类文章都冠以“文化”之名。纵谈历史上淮河流域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地方戏花鼓灯等,如高时阔先生的《分野与交融——安徽淮河地缘文化解读》等。其实,我们从南宋淮水诗歌中就能找到南宋时期淮河流域风俗民情的一些印迹。

(一)淮河风物

1.多彩的淮河。现代中国民众提起淮河水,最直接的感受恐怕是“污染”、“治理”以及由此带来的些许无奈。但是,南宋诗歌中有关淮河水的描述,却让我们在汤汤淮水边领略淮河的美丽。“照眼清淮笑力微,家人应喜近亭闱”(许及之《渡淮》)中,淮水闪动着粼粼波光,这是日光照耀下的淮水;“淮山历历春云淡,淮水汤汤夜月辉”(吴龙翰《春晚留淮上》)中,淮水以青青淮山淡淡春云为背景,轻轻荡漾着月亮的清辉,这是月下淮水;“淮水无波似蔚蓝”(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这是风平浪静时一平如镜的淮水;“长淮白浪摇春枕”(韩驹《送黄若虚下第归湖南》),这是习习春风吹拂下的淮水;“淮水打船千浪雪”(杨万里《舟中不寐》、“却思两日淮河浪,心悸魂惊尚未平”(杨万里《过磨盘得风挂帆》),这是风高浪急之时的淮水。而潘玙《招倍道上》一诗中有“边风鸣晓雁,淮水浴天鹅”,诗人以边风晓雁的悲凉之景与浴水天鹅的春意进行对比,尽显淮水的盎然生机,也向我们展示了南宋时期淮河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刘子翬《渡淮》则为我们全面展示了淮水两岸的美丽画卷:“鸣鼙渡长淮,霏烟散清晨。皎皎初月光,照耀草木新。横林渡余碧,叠嶂开嶙峋。移桡失向背,烟波浩无垠。儿童相棹歌,余心亦欣欣。轻帆互相逾,画柯映流津”。

这就是南宋时期的清清淮河水,它或静谧或躁动,这也体现出那个时代淮河流域优美的生态文化。

2.独特的淮白。“淮白”一词对当今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里就没有这个语词。当今淮河两岸居民把一种产于淮河、体白味美的鱼称为“淮王”或“肥王”,这应该就是南宋诗歌中的“淮白”了。据民间传说,“淮白”因其通体洁白如银,故得名。直到唐宋时期,“淮白”一词才开始出现于诗人笔端,但涉及“淮白”的诗篇极少,如北宋诗人苏轼《赠孙莘老》:“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王出银刀。”诗中的“淮鱼”就是当时民间所言“淮白”。南宋时期,由于淮河成为爱国文人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痛,与淮河相关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文人的诗料,因此 南宋诗里,歌咏“淮白”的诗作相对较多,共有11首,其中以“淮白”为诗题的就有8首。

对于这种出现在文人笔端饱含着特殊情感的淮河鱼,赞其味自然是这类诗的主要内容。如袁说友《淮白》:“未识淮乡味,饕馋老不衰。及兹秋水涨,已食小鲜肥。众口虽难美,饥肠本易为。岂无鲈鲙好,物以罕为奇。”诗人先以老顽童的口吻戏说自己对淮白美味的渴望,又把淮白与鲈鱼作比较,说众人之所以认为鲈鱼是鱼中珍馐,只不过是物以稀为贵罢了,言之意下,淮白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美味。汪元量《湖州歌》“雪花淮白甜如蜜,不减江珧滋味多”,诗人欣喜于品食淮白鱼给自己的感觉恰如甜蜜般怡人,认为淮白之味堪比海中珍肴江珧;蔡戡《刘公实以淮白为饷喜而作诗》“肥鲜正直资糟粕,甘美何劳佐酪盐”,说肥鲜淮白只需楚地酒糟调料即可味美无比。前代诗人梅尧臣有诗句“淮浦霜鳞更腴美,淮鳞按酒敌庖羊”,杨万里则赞淮白“饔人且莫供羊酪,更买银刀二尺围”(《初食淮白》),羊酪是宋代上层贵族家庭享用的佳肴,诗人在初食淮白后,以“且莫供羊酪”的感慨赞美“淮白”的美味。当然,这首诗中没有直接用“淮白”一词,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物“银刀二尺”。

还有一些作品把“淮白”与历史、现实相联系。如曾几《食淮白鱼二首》其二:“帝所三江带五湖,古来修贡有淮鱼。上方无复蠙珠事,玉食光辉却要渠”,诗人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美誉“淮白”:《尚书·禹贡》中有“淮夷蠙珠暨鱼”,说的就是夏禹之时,淮河下游的部落居民以蚌珠与淮鱼为贡品。而今已不再以蚌珠为贡品,但淮白鱼依然是上流社会饮食中的玉食珍馐。蔡戡《刘公实以淮白为饷喜而作诗》、《以淮白南京山药为子真太夫人寿即用前韵》则写出了淮白鱼在当时南宋居民饮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食指朝来应吉占,淮鱼远寄喜开奁”、“鹊噪虚檐喜可占,奇薰得得出珍奁”,人们把食淮白看作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尤其是后一诗,从“分甘拟作亲庭寿”中可以看出,“淮白”已然成为南宋宫廷寿宴中一道名肴;而“料想齐眉亦共餍”则是诗人在“淮白”成为宫廷寿宴佳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想其可能出现在贵族婚宴上。

习性及烹制是有关“淮白”诗的又一内容。杨万里《初食淮白》说:“淮白须将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违。霜吹柳叶落都尺,鱼吃雪花方解肥。醉卧糟丘名不恶,下来盐豉味全非。”自注:“淮人云白鱼食雪乃肥。”诗人全面介绍了淮白鱼的烹制方法,吃淮白鱼的最佳季节及其生长环境,尤其突出淮水对淮白鱼长成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调“淮白”的地域性特征;袁说友《淮白》“及兹秋水涨,已食小鲜肥”,同样点明了食淮白的季节;蔡戡《以淮白南京山药为子真太夫人寿用前韵》“山藷尚带中原土,淮白仍余东海盐”,则表明“淮白”美味与东海海潮相关。这类诗歌在南宋时期仅此三篇,这一点可能是现代的淮河沿岸居民也不知“淮白”为何物的原因之一。

南宋诗歌中的淮白诗,虽然不为学者关注,但这些作品却反映了南宋时期淮河流域独特的饮食文化。

(二)淮地风俗

南宋淮水诗歌中反映出的淮河流域民俗有淮水神崇拜和寒食节两种。因淮水寒食诗仅张守《寒食咏怀》一首,并且诗中仅“丝管纷纷逐胜游”一句与寒食节相关,即无限春色中,淮河南岸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游赏春色,在笙歌曼舞中度过寒食节。这一现象在南宋时期十分普遍,地域性并不明显,这里只是以几首淮水诗分析淮河神观念。

南宋诗歌中提到淮水神的有杨万里《至洪泽》及刘克庄《题江贯道山水十绝》其八。对于淮河水神的身份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庚辰说,一为巫支祁说。对于庚辰和巫支祁到底谁是真正的淮水之神,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但国家《西游记》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等专家教授明确指出,淮神之说应以巫支祁为主流。本人对于传说或专家的观点不敢妄自评说,只能从《至洪泽》和《题江贯道山水十绝》其八这两首南宋淮水诗中寻找那时有关淮水神习俗的蛛丝蚂迹。

杨万里《至洪泽》写的是诗人经洪泽湖泊舟淮河渡口的一段经历:

政缘夜来到渎头,打头风起浪不休。舟人相贺已入港,不怕淮河更风浪。老夫摇手且低语,惊心犹恐淮神听。急呼津吏催开闸,津吏叉手不敢答。

这首诗中虽然没有明确淮水神是庚辰还是巫支祈,但却表明了在淮水流域民俗中淮水神的存在这一事实。而从“摇手”、“叉手”、“不敢答”等语词中,我们看到的是淮水流域船夫津吏对淮水神的敬畏,而敬畏的直接原因则是淮水神主管着淮水,不管谁冒犯了淮水神,淮水神就会在淮水中兴风作浪。

我们再来看刘克庄《题江贯道山水十绝》其八:

太武求溲处,支祁着锞边。淮风晨裂面,淮浪夜惊船。

这首诗中,诗人同样提到淮水之神的传说,且与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古岳渎经》中有关内容非常相似。《古岳渎经》中说禹治水时,遇见淮水神无支祁,后禹用铁锁锁住其颈,“鼻穿金铃”锁于龟山脚下。而这首诗中“太武溲处,支祁着锞边”二句点明了淮水神被锁之地,并明确交待淮水神即巫支祁:据《南史卷十八·列传》记载,“二十八年正月,北魏太武帝自广陵北返,悉力攻盱眙,就质求酒,质封溲与之。”从这段记载可见出,当年淮水之神巫支祁是被锁在淮水东边盱眙一带 。“淮风晨裂面,淮浪夜惊船”则通过夸张手法描写淮河上的险风恶浪,又用一“惊”字表明诗人的畏惧之情。整首山水绝句,先写淮水神历史传说,次写淮水风浪,突出淮河风高浪恶的自然奇景。裂面淮风和颠船淮浪又与首联有关淮水之神的传说暗相勾通,点出淮水之神的职能是主管淮水风浪。

虽然南宋诗歌中有关淮河地域风情的诗作数量不多,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了解那个时代淮水流域的风土民情的基本面貌。

注 释:

①淮地是指南宋时期淮河南岸的淮南东西两路。

[1]高时阔.分野与交融——安徽淮河地缘文化解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6):14-16.

[2]杨育彬,孙广清.淮河流域古文化与中华文明[J].东岳论丛,2006,27(2):49-53.

[3]赵武京.淮河水土养育淮河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16(1):30-35.

[4]鲁 峰.淮河流域战争多发的动因与战略地位[J].人文地理,2000,15(4):50-54.

[5]张金铣,周致元.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J].安徽史学,2008(2):127-128.

I206

:A

:1673-1794(2010)06-0024-03

周秀林(1970-),女,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南宋时期淮河两岸文化研究》(2008sk279)

2010-08-14

猜你喜欢

水神淮河诗人
淮河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探讨《聊斋志异》中的水神信仰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诗人与花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