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0-08-15汪才明
汪才明
(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安徽滁州239000)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汪才明
(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安徽滁州239000)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功能和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拓宽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强化学校、社会、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合,切实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和谐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推进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的视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其创新发展,培育大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促进大学生自由、充分与全面的发展。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集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各方面要素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其中,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产物。造就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使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视阈,更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人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进行时代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2月19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其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这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任务,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条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各阶层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极其重要并且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着比过去更重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等各种功能和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局限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注重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过去长期缺乏人本思想,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学生的现实关怀,忽视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要,大学生往往处于接受者和受塑者的地位;在教育目标上只停留在宏观层面,存在着泛政治化、功利化、形式化等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培养与形成。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滞后性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沿用了一些多年的老套路。内容千篇一律,注重传授统一的社会要求,忽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和实际需要,回避敏感话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阐释和解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并且与实际脱节,进而使学生在心理上排斥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缺乏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方式上,主要是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为主,且普遍采取单项式灌输为主、双向互动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一般处在被塑造、被灌输的客体地位,难以获得主动、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致使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尽管目前有的高校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但是,总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还比较薄弱,缺乏稳定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诸功能的不和谐性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的两个方面。而往往我们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比较多地强调如何引导大学生认同和遵守社会秩序,为社会发展服务,而忽视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与塑造完整的人格。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上的各种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大学生带来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冲击和变化;近年来大学生又面临着不断增大的就业、学习、经济等压力,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新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生活实际问题和心理问题相结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赋予其应有的本质意义。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协调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综合系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主体要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虽然在实施的具体方式上各有不同,但要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做到三者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目标一致,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最大化。但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没有建立开放的、社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缺乏与社会和家庭的良性互动。社会的不良风气的侵蚀和网络负面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又抵消了学校教育的力度;大学生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家庭教育方式千差万别,不少家庭教育还存在重智轻德、重身轻心、重利轻义的功利性误区,许多家长认为子女考上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不用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了,家庭教育逐渐弱化,再加上大学生本身的不断成长成熟,不少大学生也开始排斥家庭教育,因而根本上无法形成和发挥三者的叠加效应。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
(一)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理念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前提。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在高校讲“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人文关怀、注重个体差异、注重群体和谐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唯教育者主体观,确立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主体观,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利主体和发展主体;改变过去那种主要强调社会价值、社会规范而忽视个人价值、个性和能力的培养,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的有机统一的新任务观;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灌输和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为启发式、引导式、渗透式、互动式等开放式教学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理论化、抽象化讲述,为注重内容的实效化、实用化,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二)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目标的具体体现,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实效性的关键。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在保持稳定的、连续性的、传统的内容的基础上,要不断更新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充实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容;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特点及发展需要,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当前,尤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做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为中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富有针对性、吸引力和时代感。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必须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努力探寻丰富多样的和谐的教育途径。首先,在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上,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灌输和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为启发式、引导式、渗透式、互动式等开放性教育模式。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将生动丰富的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可信度。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诸如短信、邮件和QQ等方式构筑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再次,还要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撰写论文、主题演讲、辩论赛等形式为辅助,多种形式相结合,积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强化自我教育功能。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需要,探索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方法,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四)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第一,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引导青年学生的行为趋向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选择。高校要建立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育和谐校园文化。首先要发挥教师、管理人员和领导的表率作用,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具有责任心、敬业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积极向上的学术、文化、科技、文体活动等,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再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橱窗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提倡和谐文化,特别是要注重抓先进、树典型,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现实素材。要将反映学校传统的楼宇建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显性标志及校训等与我们培养教育目标达到完美的匹配,努力打造包括大学精神、制度体系、独特文化特色在内的校园育人环境。
第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所在,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其更加健康成长。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疏导,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优质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逐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调适和心理救助服务体系,确保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
第三,关注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大学生思想上的许多困惑和迷茫,往往是由一些实际困难或问题引起,在实际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方面,而应主动贴近学生,注重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让大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然和亲切。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中,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社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三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和谐互动,才能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摆在高校各项工作之首。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处理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关系,加强教师素质建设,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社会各有关方面要真正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积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社会公众人物要努力成为模范公民、成为道德教育的典范。高校要密切与大学生家长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在担负教育子女健康成长方面的职责。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02-20.
[2]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4]徐国红.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2).
[5]黄丽萍,陈特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和谐因素及其优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2).
[6]栾 彦.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沈阳干部学刊,2010,(4).
G41
:A
:1673-1794(2010)06-0004-03
汪才明(1962-),男,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学。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sk338)
2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