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的新疆丝织业

2010-08-15杨和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和田蚕丝蚕种

杨和平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历 史

民国时期的新疆丝织业

杨和平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新疆有着悠久的养蚕织绸历史,但丝织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缓慢。直至清末,左宗棠和赵贵华大力倡导农民栽桑养蚕,养蚕织绸风气遂大开,丝织业成为南疆一大利源。民国时期,杨增新提倡振兴实业,盛世才实施发展工业的三年计划,国民政府后派蚕丝专家赵鸿基来疆发展蚕业,这都有力地促进了新疆丝织业的蓬勃发展,这段时期新疆丝织业发生了质的飞跃,蚕桑丝绸进入到现代化科学养织。

民国新疆;缫丝;织绸

新疆的丝绸生产始于公元一世纪,其发源地和田也以盛产丝绸为著,清代文献中关于新疆的丝绸记载也比较多。椿园《西域记·和阗》:“原蚕山茧极盛,所织、绢、茧布极缜密,光实可贵。”[1]《西域图志》等著作中,有关其丝织品名称就有绸、绫、绢、倭缎、金丝缎、荡缎等诸类,其中倭缎和金四缎向为内地各省所生产,而和阗等地也能生产,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丝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新疆被收复后,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丝织品生产较之从前又有所进步,其显著标志是回回锦的出现,“回回锦绸“是一种纬丝在三种以上,织造技术较为复杂的丝织物,回回锦多用金线织花,色彩绚丽,具有与波斯和中亚相似的艺术风格,她与云锦、宋锦、蜀锦、壮锦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艺术瑰宝。左宗棠平定新疆后,他认为“南疆土沃泉甘,环庐树桑,宜兴蚕事”,于是招募浙江“湖州士民熟悉蚕务者六十名……并带桑秧、蚕种及蚕具前来”[2]。这有效地推广了蚕桑技术,丝绸生产范围扩大,阿克苏、吐鲁番等地也开始缫丝织绸。经左宗棠的提倡,养蚕织绸风气大开。清末新政在新疆推行后,光绪三十三年(1907),新疆布政使王树楠派赵贵华来指导新疆的蚕业发展,在赵的指导下,蚕民们改革了蚕具,改良了桑树种,完善了养蚕的方法,新疆的丝织业逐渐复苏。进入民国后,新疆的丝织业又迈上新的台阶。

一 杨增新时期的新疆丝织业(1912-1928)

民国元年(1912)5月18日,杨增新被任命为新疆都督。民国四年(1915)前后,新疆暂时统一和稳定的局面形成,财政危机也得到暂时缓和,于是,杨增新将注意力转向了“振兴实业”方面,在振兴实业的各项措施中,又以振兴农业为主,正如他所说:“拟以振兴实业为前提,而实业之振兴尤以注重农桑为根本。”[3]杨鼓励农民继续发展蚕业,针对当时影响新疆蚕业的一大弊政“官卖蚕籽,勒收重价”,杨增新发布了“呈明禁止南疆地方官购发蚕种文”[4]。文告载“蚕子一盒成本不过数钱或一两左右,取之蚕户则每盒收至二三四五两不等,剥削累民,莫此为甚,若非从严禁革,实属苦累穷民”。他对浮收民财的官吏予以严惩,随后又取缔官办蚕桑局,禁止蚕种官倡民间自制蚕种,同时指定专人编写蚕种制造法,用维汉两种文字书写,文字质朴无华,不涉学理,浅显易懂,并训令喀什和阿克苏两地官员广张布告,务使养蚕方法家喻户晓。这些措施促进了蚕业的发展。谢彬在《新疆游记》中生动细致的描述了喀什和田两地丝织业欣欣向荣的景象,“自莎车至和田,桑株几遍野,机声时闻比户,蚕业发达,称极盛焉”[5]。“叶城岁出茧丝万斤,丝数万繸,皮毯丝布,每岁输西部,其利往往三倍。”[6]“和田工艺发达,甲于全疆,最其著者,一曰:丝毯,丝毯皆缠民人工织成,精致可观,如有绘成图样,则任何花彩都能织成。二曰:夏夷绸,原料之丝,织成之布,皆视莎车叶城所产为佳。”[7]而且丝织品的质量也很高,“于阗男子皆力农,女子皆蚕织秉机,绔缕缣缚镐绡絸布,旖旎滑实,扬采鲜明,冠于南部”[8]。洛浦县是生产艾得莱丝绸的故乡,又生产白绸,乌威夷绸。其中乌威夷绸“柔软似江浙”[9]。

二 金树仁时期的新疆丝织业(1928-1933)

民国十七年(1928)七月七日,杨增新被暗杀,金树仁义“平乱有功”而接任新疆省主席之职,开始了金树仁主政新疆的时期。在金树仁主政新疆5年的时间里,新疆的经济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因动乱等原因而不断恶化,陷于凋敝的境地。民国十四年(1925)年,苏联社会局势渐趋稳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纺织工业发展较快,苏联与新疆的贸易也得到了恢复。民国二十年(1931)10月1日与苏联签订了《新苏临时通商协定》。为了满足苏联对新疆工业品原料的大量需求,茧丝原料由闭关状态转为大量输出,仅民国十八年(1929),新疆就向苏联输出蚕丝150吨[10]。原来很发达的地方丝织业,却因原料的减少及原料价格昂贵而受到抑制,民族丝织业逐渐衰落下去,所需丝织品不得不依靠从印度进口,民国十九年(1930)之后更为严重:丝织品进口额:民国二十年(1931)为12331卢比,民国二十一年(1932)为107359卢比,民国二是二年(1933)为203918卢比,这严重遏制了地方丝织业的发展[11]。

三 盛世才时期的新疆丝织业(1933—1944)

盛世才主政新疆之初,新疆社会因1930—1933年的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北疆农村90%成为一片焦土,南疆农村50%变为废墟[12]。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盛采取措施恢复社会生产。在发展蚕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引进苏联的蚕种“别克巴格达、极达、奥罗”等,这些不仅茧质高,而且出丝率是过去民间自制土种茧的两倍,这使蚕种出丝率低茧质差的状况有所改观。在战乱平息后,为改变新疆长期落后的封闭状态,盛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他制定了三期三年建设计划:前两期计划外有苏联的援助,内有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努力工作,因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第三期计划因为盛世才公开反苏反共,后又调离新疆,未能实施。

在第一期三年计划(1937-1939)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和苏联专家为蚕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在吐鲁番和库尔勒两地设立了桑苗圃,并在吐鲁番建设了“模范养蚕室”。二是扩大了从苏联引进蚕种的数量,并免费或半价供应蚕农。三是在和田建立了一座抽丝厂,规模有200口锅,为手摇丝,每个人一天能抽丝18-20两[13]。产丝能力虽有增加,但发展有限。在第二期计划(1940-1942年)中,政府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1月专门成立了“扩大植桑委员会”,九月为植桑月,植桑取得了很大成绩,其次,蚕茧生产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引进苏联蚕种的同时,自制蚕种也有改进,所以蚕种质量总的来说有所提高。第三,丝绸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裕新土产公司在和田区和莎车区建设经营的缫丝厂有13处,制绸厂8处[14]。这个时期新疆每年产绸可达七万匹,喀什专区每年可产宽幅丝绸、花绸、白绸、百合衫等丝织品2万匹,于阗也可生产大绸、白纺绸、条色绸、印花绸、方绸巾、面纱、被褥面、色花线等产品[15]。

四 赵鸿基教授与新疆丝织业的发展

民国三十一年(1942)秋,盛世才撕去进步的伪装,公开反苏反共,投靠国民党,新疆各项经济建设遭受摧残,特别是蚕业,由于迫使苏联撤走专家,切断蚕种供应,使新疆蚕业濒临绝境,当时蚕业不仅已成为农村骨干副业生产项目,而且在对外贸易和财政上占有一定比重。因此,当局不得不转向内地,要求专家来帮助复兴蚕业生产,赵鸿基教授于是应邀来疆。赵于民国四十二年(1943)春到达和田后,就立即开展工作。他利用和田农牧局的旧房舍带领当地蚕农因陋就简的养制蚕种。紧接着又在墨玉、策勒、洛浦等地建立了普通蚕种厂数处,解决了和田地区当年的蚕种供给问题,而且从四川带来的改良蚕种经过在和田试养,茧产量和出丝率都高于苏联蚕种。在深入地考察了南疆各地蚕业后,他向新疆当局提出增聘专家、技术人员和购置机器设备。在获得许可后,他很快就聘定蚕丝专家和技术人员240人,其中包括著名蚕丝专家张造时,葛敬贤,祈开寅,沈从纬等四人,组成以他为团长的新疆蚕业考察团[16]。考察团到和田后,立即将有关蚕桑丝绸各个方面的工作全面推开,使新疆的蚕桑丝绸进入现代科学养织。在制种方面,他们继续引进新蚕品种,建立良繁体系,从内地引进了洽桂、中农29号、华六、华七等8个品种,从而摆脱过去依赖苏联蚕种(苏联蚕种蚕茧薄,茧层率低)的状况,使干茧的出丝率由原来的22%提高到28.5%,蚕病也较以前大为减少[17]。在和田、吐鲁番和伊犁建设局建立了制种场,在和田各县共增建6个蚕种场。在栽桑方面,引进关内桑种,全面推广芽接、袋接和白桑扦插育苗技术。在洛浦县建立两处桑种厂,墨玉,于阗各一处[18]。桑树品种的改良相应地为提高蚕茧茧产量和质量创造了条件,从而解决了发展新疆蚕丝业另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缫丝方面,从四川购置一批集绪器(俗称磁眼)和一些鼓轮及鼓轮框,张造时在和田带领两个木工制造了几部脚踏丝车,沈从纬在墨玉督制出10台一组,共二组计20台人工丝车,还有配套的20台人工返扬机(即复摇车),还制作了一台煮蚕机[19]。过去的缫丝车,就是本地纺棉纱的棉纺机,被全部换下。丝车改良,增进生丝的抱合力,减少生丝的水分,防止较大的疵节混入,使生丝的品级大大提高,功效明显增长,缫丝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有所降低。在织绸印染方面,主要着手改良织机。在原有手摇织绸机上配以铁质零件,如自动轴,自制花拆等,织出的小型花绸及平绸与内地无异。民国三十二年(1943),土产公司在玉龙喀什河修建丝绸厂1座,有织绸机4台,提花绸机4台,用自缫的20/22D白厂丝织出了新疆第一批提花绸,得到当地的好评。在印染上,采用内地较先进的浆印法,印出各色花绸,每月270匹左右,很受欢迎[20]。为了确保丝织业的发展后继有人,赵鸿基还努力培养本地的技术人员。他先后在南疆各地开办蚕桑、缫丝、织绸、印染等各族技术训练班14期,培养出少数民族各类技术人员927名[21]。民国三十五年(1946),赵还亲自带一批新疆工人到上海、苏州学习缫丝和蚕丝机械设备安装技术。

民国三十年(1943)除南疆蚕区外,伊犁区的绥定(今并入霍城县),河南(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博乐,霍尔果斯,巩哈(今尼勒克)等县,也开始养蚕,年发蚕种50-600盒,伊犁河谷气候湿润,桑树生长快,长势好,蚕丝单产在15公斤以上[22]。民国三十三年(1944)成立了蚕桑省蚕桑改进委员会,省蚕桑委员会下设栽桑,原种,监管,实验四部及养蚕指导所,同时设示范缫丝厂,示范绸厂,民众合作社,普通蚕种制造厂和民众合作缫丝厂,以及蚕丝人才训练班,南疆区成立蚕桑改进委员会[23]。三区革命爆发后,新疆当局财政日渐拮据,影响到丝织业的发展。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发展蚕丝业的经费已无着落,赵和内地来的蚕丝专家被迫离开新疆。人去茶凉,再加上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丝绸厂及购置的机器设备,被盗卖破坏,营私舞弊以致不可收拾,和田区13家缫丝厂全部倒闭,专家们几年来辛勤奋斗所打下的基础,很快就被破坏,东疆、北疆兴起的蚕桑业此时更是偃旗息鼓,至解放初新疆已无丝可以织绸。

纵观民国时期新疆丝织业的发展,主要有这几方面变化:一是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缫丝织绸从作为家庭副业发展至成立专门的丝织作坊,后建立机械化的缫丝厂和织绸厂。蚕茧,蚕丝,丝织品的产量也迅速增长。二是养蚕织绸的地区逐步增多,吐鲁番及北疆的伊犁也开始发展蚕丝业。三是工艺设备不断改进和提高,从手摇的土式丝车到脚踏丝车,从手工织绸进入到机器织绸阶段。四是生丝的质量显著提高,生丝已由过去的三等丝至五等丝提高至一等丝至三等丝。丝织品的质量也与内地不相上下,品种齐全,花色丰富。可织小型条花绸、平绸,还可印染各类花绸。

民国时期新疆丝织业的发展历程是新疆工业发展的缩影,也从侧面反映了民国新疆的社会经济生活。民国新疆丝织业发展变化巨大,但发展过程却是曲折的。其原因分析如下:一是政治的不安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清明的政治环境,然而,民国时期的新疆,清明之日少,黑暗之日多,连年的战事和政治的腐败,对新疆工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历任的都督、督办、省长几乎都是一些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为政不廉的贪官。他们发展经济不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恶因只能结出恶果,民国新疆的手工业在这样一个政治环境下衰落的必然的,二是对外贸易的影响。英俄帝国把不仅新疆视为原料的掠夺地和商品的倾销地,而且垄断新疆的市场,民国初年,“全疆四十县无一县无外国商民,无一县无外国商约”[24]。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缫丝业和织绸业发展不同步。三是教育落后,技术人才缺乏。新疆地处边陲,民智未启,工业基础弱,底子薄。新疆的教育又十分落后,严重制约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以杨增新统治时期的而论,全省人口约为255万多人,受过教育的人占3%,仅有15.6万人[25]。聘请内地的技术人员,又因交通落后,社会不安宁而不愿来,而高薪聘请来的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后不久,又因社会动乱和财政拮据等因素,技术推广工作被迫中止,前期的成果很快就付之东流了。四是交通不便,货物运输均靠驼运和马车,再加上季节的关系,税卡的勒索,匪徒的抢掠,给货运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解放前,新疆货物受运到绥远转天津出口全靠骆驼运输,费时费力,很不经济。外蒙独立,新绥交通断绝,又因战乱,使骆驼无端损失万余只,新疆交通陷入瘫痪。新疆汽车不多,运费昂贵,发展手工业,所需设备原料以及产品销售,运费自然很多。

综上所述,民国新疆丝织业规模扩大,丝织工艺显著提高,生丝及丝绸质高量大,民国后期蚕桑丝绸已进入现代化科学养织。但丝织工业发展受国内和国外的双重影响,发展经历曲折,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为解放后新疆的蚕丝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人才。

[1]椿园.西域记·和阗[M].

[2]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第56卷)[M].24.

[3]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第三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01.

[4]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甲集上)[M].

[5][6][7][8]谢 彬.新疆游记[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154-169.

[9]洛浦县志编撰委员会.洛浦县志[Z].乌鲁木齐:新疆摄影出版社,2001.276.

[10][11][13][17][19][21]郭友俊,郝振宇.新疆蚕桑丝绸产业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24-27.

[12]陈慧生,陈 超.民国新疆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304.

[14]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台北: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4982.

[15][18]新疆《和田简史》编撰委员会.和田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98-179.

[16][20][24][25]宋 岭,陈延琪.新疆近代经济技术开发史[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3.99-135.

[22][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新疆通志·农业志[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261-265.

The Silk Industry in Xijia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YANG He-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Xin jiang 830046,China)

Xinjiang has an honorable history of silkworm raising and silk weaving,but its silk-weaving industry developed rather slowly for a long period.It was not until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when Zuo Zongtang and Zhao Guihua inspired the farmers to plant mulberry trees and raise silkworm that the industry began to develop quickly in the south of Xinjiang.During the period of People’s Republic,Yang Zhengxin proposed a three-year plan to prosper the nation through developing enterprises.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sent Zhao Hongji to Xinjiang to develop silkworm-raising industry,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ilk-weaving industry there and enabled the industry to enter the age of modernized scientific raising and weaving.

Xinjiang in the period of the People’s Republic;silk reeling;silk weaving

F329.45=6

A

1674-3652(2010)06-0077-04

2010-09-30

杨和平(1978- ),女,重庆市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

猜你喜欢

和田蚕丝蚕种
和田出土《法华经》古藏译本的初步研究报告(二)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我的新发现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试论现代维吾尔语和田方言的土语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