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2010-08-15王丽慧
王丽慧
(长春工业大学 研究生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王丽慧
(长春工业大学 研究生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突出成果,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谐社会建设赋予大学生素质教育新的要求和内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文化支撑。要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发展方向和选择路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实践层面讲,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从理论层面讲,它是一种社会哲学理论,代表着一种社会阶级阶层共生、社会结构机制匀称、社会规范先进有序、社会运筹灵活得当的社会理想、社会实践和社会蓝图。从中国的思想渊源看,它可以归结到儒家的大同社会,从西方的思想渊源看,它可以归结到古希腊的理想国,乃至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不管从哪个视角考察和谐社会,其核心和根本在于把人放在中心位置,是社会的主体,是价值的本体,是一切社会生活的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理想社会的科学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扬弃”以往一切社会形态基础上,实现的人类社会的高度和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释社会主义理论时,把它紧紧地与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和谐社会”这个概念,但他明确指出“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则正是解除这些束缚和停止这种破坏,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2]邓小平系统提出了“四有新人”的设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全新概括。[3]江泽民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近年来,中央有关领导人还多次强调,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这些都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要求的真实和生动体现。
教育是对人进行系统化影响、教化、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目的。大学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突出文明成果,大学教育的对象是即将进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的公民。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和后备力量。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更加自觉地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推进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关系
和谐社会建设赋予大学生素质教育新的要求和内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文化支撑。其辩证关系表现为:
1.和谐社会建设与素质教育统一于“以人为本”的要求。如前所述,从根本上讲,二者强调的都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解决的是为个体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的问题。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调动和激活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
2.高素质大学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大学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更是推动这一进程的人力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同时大学生的素质高低也终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离不开大学生,特别是高素质的大学生。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宣言中强调,教育应该扩大到人的整个一生;教育应该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标;教育要把体力、智力、情绪和伦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人成为完善的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的新理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群体,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是我国未来先进思想、精神、文化的创造群体,大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推行素质教育可以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思想纯洁,理想高远,学习勤奋,历来是社会群体中最活跃、最进步的力量,是社会时潮的晴雨表,是社会进步的牵动者。他们有追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学校理应给予引导、教育并培养他们“办事公道”、“尊重人权”、“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素养。此外,大学生还是当代最新科学技术和交流方式的掌握者和承载者,大学生群体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社会沟通交流方式的最积极的实践者,他们的行为方式、交往理念、不仅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社会个体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互信和互助,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群体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4.和谐社会建设也给大学生素质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新的课题。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人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素质的过程。但是,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命题的提出,本身就说明,当今社会还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和谐社会建设,一方面要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宽容和允许这些不和谐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期内的存在,形成社会生活的多元价值取向。而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思维特质和心理特点,特别是借助于现代、开放的传播手段,容易在大学生中产生一种趋利、趋俗的不良追求等倾向和问题,特别是使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显得犹为紧迫。既要维护和谐社会的价值多元和共同发展,又要保障营造年轻大学生的良好的成长环境、促其成才,这其实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也是一种很需要智慧的价值选择。从西方国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发展实践来看,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关乎大学生本身的成才,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比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西皮士”运动、法国的“红五月”,甚至我国一些政治动乱中大学生的行为示范,都与社会转型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互动关系没有处理好有很大关联。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把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股重要力量。[5]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还包含着对主流价值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点犹为重要。
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二者的互动关系决定,着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至少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又红又专”,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素质教育相统一。“又红又专”,看是一个很传统的提法,其实很简洁地概括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是育人思想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在这个方面,要特别注意克服三种不良倾向和问题,就是:一味知识灌输的“科学主义”,一味思想教化的道德主义,一味技能培养的工具主义,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塑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公民、新劳动者和合格接班人。
2.道德教化与法纪教育相协调。“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也应当自觉地体现这方面的要求。道德,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反映了和谐社会内部的和谐;法纪,是一种外部力量,反映了和谐社会各要素之间外在关系上的和谐。法纪和道德是调整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的两大规范体系。有意识的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和法纪教育,就能够把和谐社会各项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3.创新能力教育与生态道德培养相促进。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安全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线,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改造自然的能力,归结于创新力。同时,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有为人类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生态道德培养,引导他们树立起保护生态、善待生命、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理念,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4.世界眼光与爱国主义相承接。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趋势,任何国家民族都不能自立于其外,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是如此。在西方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及综合竞争力相当长时期与我国有相对优势的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世界眼光与爱国主义有机承接的问题犹为紧迫。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克服盲目崇外、崇洋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提倡理性爱国,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保持良好的判断,注意行为克制,防止干扰、贻误国家大局和民族利益。
四、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可以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从内含来讲,要注重学生个人知识、智能、思维、心态的和谐,使学生真正树立自尊、自重、自信、自立、自主、自强的正确理念;从外延来讲,还要注重教育各因素及条件之间的协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地挑战自我,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全面和谐观上,还要搞好学生、教师、管理者、教学设备、教育设施以及家庭、社会之间的协调。具体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关系到把什么样的中国带入未来社会的重大问题。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政治素质主要是立场、观念、信仰、态度、理想等;思想素质主要是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品德素质主要是社会公德、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2.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身心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身心素质健康教育是根本,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既做到身体健康又做到心理健康,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对于保证大学生成才和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3.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是基础性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由科学文化的内涵和性质所决定的,它的深入持久发展必将迎来全面素质教育阶段的到来,同时,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也必将推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持久地开展。
4.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素质教育。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之上的经济,所以,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水平就成为知识经济增长的先导和基础。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王丽慧(1971-),女,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