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示的交际功能分析

2010-08-15佟福奇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关键词:人称支点话语

佟福奇(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何自然、陈新仁(2004)指出:指示(deixis)这个术语借自希腊语,原意是指点(pointing)、标示(indicating)[1]。作为语用学最早关注的研究对象,指示最初是由于某些词语的理解依赖于语境而受到关注,即指示反映了语言结构与语境的关系[2]。自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lel)1954年发表《指示词语》(IndexicalExpressions)[2]41至今,人们对指示的研究日益深入,成果很丰富。但主要集中在对指示词语的研究方面,如传统上将指示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这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三种指示词语,后来在70、80年代又增加了语篇指示(Discourse deixis)和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两种指示词语[2]43。根据菲尔墨的《指示词语讲义》(1971)和列文森的《语用学》(1983)的归纳,指示分为以下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方位指示)、语篇指示(篇章指示)、社交指示(社会指示)[2]43。何兆熊还将指示分为指示词语和具有指示功能的语法范畴两类[3]。

本文目的不是在于评介指示研究的已有成果,而是从言语交际的实际出发,结合话语意义的建构理论,结合指示的运用和理解来重新解释指示的本质。指示,应是话语意义实现的支点,是话语与交际意图及其所需实现关联的根本方式。下文将从话语意义的建构和理解两方面来进一步论证这个论点。

一、整体主义的语用观

钱冠连(2003)指出,在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适应论与语用综观论诞生以后,尤其是《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正式问世之后,国际语用学理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综观论”与英美语用学的“基本分析单元说”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像耶夫所定义的那样,“我们可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而这种综观与人类诸种行为中的语言现象的使用相关”[4]。

既然对整个语用学可以采取一种整体主义的综观,一定程度上对具体语用问题似乎也到了这种综观的阶段,那么,对语用学传统中的重要的分析单元——指示现象就理应也做一个综观。也就是说,在充分考察各类指示现象的基础上,对指示的整体本质和总体功能特征给出一个新的解释。我们认为,指示是话语意义建构和理解的支点,是话语意义得以实现的必有前提条件,任何交际中的话语必须通过指示与交际意图、目的相关联。

二、指示是话语意义建构的支点

吕明臣(2005)系统阐释了话语意义的建构理论,认为话语意义是在言语交际中动态建构的,是交际主体围绕着交际意图进行认知加工的结果[5]。以此为出发点,可得出指示是话语意义建构的支点的结论。

首先,任何特定的话语必须至少有一个语词(不总仅仅是词语)必有指称,如果这一指称需要借助语境来确认,或者与交际的主体相关,那么该指称就是指示的。客观上,人们无论是叙述事件还是描述过程都离不开必要的指称,否则话语将无从表达更不会被理解。一般的无争议的指称自不必说,就是有争议的“鬼”、“龙”之类,其实在进入特定表达时,它们均有所指称,并通过现实的交际实现为具体的指示,如:

(1)“鬼”是不会同情人的。

(2)“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上例中的“鬼”和“龙”均有所指称,只不过它们不是指称具体的客观存在物,而是对应为人们的观念物,即人们主观虚构出来的一种“存在”,在语言中这些观念物凝结在词义中。这样看来,“鬼”、“龙”之类亦有指称,只是不同于“桌子”、“椅子”的所指罢了。所以,包括弗雷格所言的,代词、名词短语或者说指称短语必有指称。其实,结合题元理论、配价理论,动词所关涉的论旨角色、语义角色在话语中都必有指称,事实上还不止如此,通常未被计入配价成分的表地点、时间等也均有所指称。当这些指称需要关联语境和交际主体的时候,它们就是指示的。这里需要把指称与指示的联系解释一下。姜望琪(2003)把“指示”称为“指别”,并认为“指别”是依赖语境的“相对指称”[6],这是准确的。本文所说的“指示是话语意义实现的支点”的论点就主要是指这种“相对指称”的本质特征与功能。说主要是指的意思是,理论上既可以把指示归入指称,也可以反过来把指称归入指示,前者突出的是有所指,后者突出的是话语意义的实现,这离不开指示这一支点。我们采取第二种分法,把话语中的一般指称(非指示性的)归入指示,原因是话语要有意义则必须通过语境与交际意图、目的相关联,而就大多数交际行为来说,指示的数量要大于非指示的表达,证据之一就是Levinson(1983)所指出的指示词语具有“先用权”[7]。所以,就话语意义的实现支点而言,指示是主要的,那些非指示的指称被用于实现的支点时,当然可以归入指示范围之内。换句话来说,指示,蕴含了作为话语意义实现之支点的指称支点。

结合话语意义的建构过程,人们在具体交际中对各类指示的选择是基于经济原则和交际的约定俗称的,这种约定往往已经接近于必须,甚至不易察觉是经济原则的制约。例如,下面的语段显然是异常的,除非有特殊的表达需要:

王小二买了一斤瓜子,王小二一边走一边嗑着瓜子,王小二嘴里还哼着小曲,王小二唱到高潮处还又蹦又跳。

上例中划线的“王小二”都应通过替换或删除使之指示化,这样才符合表达习惯,可见指示在交际中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指示是作为交际主体的背景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储存在主体的长时记忆中的,对指示的取舍确定涉及说话人的认知加工过程,基本应该在话语形式标识生成阶段,因为该阶段更多地涉及符号化表征的处理,至于具体指示词语的选择是句子进一步的生成过程,Chomsky的生成语法理论有相关的解释,在此不作深入讨论。

三、指示是话语意义理解的支点

联系话语意义的理解过程,人们对话语意义的准确理解也必须依赖于特定话语中的相关指示词语及指示现象,客观世界中的人、事物和动作、性状密切相关,言语表达无外乎人、事物具有某性状或人、事物发生某动作、变化等,对这些信息的把握当然离不开人称、时间、地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等基本信息,而这些基本信息在交际中主要由指示来实现与完成,所以人们才关注人称、时间、空间、社会指示等现象和词语。进入篇章范畴,或者说关注书面交际形式,人们又进而提出“篇章指示”,这一切都是对指示这一话语意义实现的支点的分析性的关注和解释。而前文已述,指示是话语理解的支点,人们要理解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找到所述信息的人称、时间、空间等基本信息的指称,对此准确定位后才能进一步与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及其所需取得关联,从而获得话语的意义,这是话语意义建构过程中听话人的参与环节。具体指示的寻找与定位与交际的语境密切相关,也涉及听话人的交际能力和认知水平。逻辑语义学中的驴子句似乎能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像下面的句子中,“he”和“it”是如何分别照应“a farmer”和“a donkey”的,Geach(1962)较早地提出[8],在这里不详细讨论逻辑学家们的观点。从交际本身来看,人们之所以能正确理解这类句子(话语)是与指示的准确定位密切相关的,凭借背景知识人们可以把“he”和“it”是分别对应于“a farmer”和“adonkey”,而这正是驴子句理解的支点,逻辑学家探求的正是这一支点是如何获得或实现的。同样,如张韧弦(2008)所说,上个世纪80年代坎普(H.Kamp)所开创的话语表征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简称DRT)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形式语用学理论之一,其理论目标首先就指向了前指(anaphora)现象[9]67,虽然张韧弦认为在本质上前指与指示不同,前指是前指词和先行词之间的共指关系[9]62,但前指也是指示现象,只不过归属篇章范畴,当然对前指和指示的区分利于各自的细化研究,而我们是出于综观的考虑。所以,话语表征理论通过DRS和语义解释,很好解决了传统真值条件语义学所无法解释的一些问题,这本身就是关于指示的又一理论建树。

既然指示是话语意义建构与理解的支点,那么把指示界定为“话语意义实现的一个支点,是话语与交际意图实现关联的根本方式”大概就没有问题,同时,话语只有与交际意图获得关联才能保证其意义的实现,否则这些话语将无从理解,而话语与交际意图获得关联首先是人称、时间、空间等基本信息的关联实现问题。

四、对各类指示的进一步说明

结合前面所述,可以对各类指示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一)人称指示

人称指示是话语意义实现的人物支点,它关联性状、动作变化的相关角色。在不同民族语言中人称大同小异,一般都有三个人称,单复数的词汇及语法表现各异,但均可以满足交际的需要。陈治安、彭宣维(1994)指出了人称指示语的自足封闭性和开放性特征[10],是对人称指示的很好说明。

(二)时间指示

同理,时间指示是话语意义实现的时间支点,它关联性状、动作变化的时间信息。在各民族语言中,指示性的时间表达也有同异,但一般都是以说话人的说话时刻作为参照点来计算与理解。张权(1994)分析了指示词语的先用和反先用现象[7],对时间指示做了深入的讨论,是对时间指示的有益探讨。虽然在交际中也离不开绝对时间表达,但儿童对时间指示的优先习得及时间指示语在交际中的先用现象足以说明时间指示本身的重要作用。

(三)空间指示

空间指示使话语获得空间支点,是话语意义建构和理解的空间信息,因为人、事物的动作、变化必有空间处所。不同语言中指示性的空间表达涉及交际主体对参照点的选定,这源自交际本身的直接需要,因为只有与交际主体密切关联的空间方位才最直接、最易显映和互相显映。

(四)社会指示和篇章指示

社会指示反应交际主体的社会面目、相对社会地位等信息,是话语意义建构和理解的另一个重要支点。通过社会指示,人们往往可以传递或理解人称指示所无法完成的意义。社会语言学家所说的T/V差别也说明社会指示不应忽视。

篇章指示反映了篇章中以指示语为参照的话语间的位置或语义关系,是话语意义的特殊支点。笔者认为,篇章指示是对书面交际形式中的独特指示的关注和探讨,其深入研究见于篇章语言学或篇章语法。

综上所述,本文对语用学中的指示现象做了一个综观,结合话语意义的建构和理解及现有成果对指示重新进行了解释,这是采取了整体主义的视角,有利于更清楚地认识指示这一语用学范畴,希望对丰富指示及语用学的研究起到些许作用。

[1]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23.

[2]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5]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

[7] 张权.试论指示词语的先用现象[J].现代外语,1994(2).

[8] 文卫平,方立.动态意义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9] 张韧弦.形式语用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 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外国语,1994(3).

猜你喜欢

人称支点话语
拼图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