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卫勤保障能力常态化保持做法
2010-08-15林村河刘磊汉
余 海,林村河,王 苓,刘磊汉,江 涛
(本文编辑:孙军红)
为了进一步巩固应急机动作战卫勤准备成果,将卫勤保障能力常态化维持在较高水平,我院始终坚持以作战准备为龙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使命任务为牵引,紧紧围绕“打仗当拳头、建设当样板、医疗当尖兵、服务当模范”的目标,聚焦打赢抓建设,改革创新求发展,不断提升对多种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卫勤综合保障能力。
1 聚焦打赢、科学发展,打牢保障能力常态保持基础
1.1 培育战斗精神 把战斗精神培育融入平时服务保障、融入战备演习演练,在重大战备演习演练中锤炼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努力培养官兵“主动求战、不怕牺牲、爱拼敢赢”的战斗作风。
1.2 注重战备建设 充分利用近几年战备演习演练多的有利条件,积极打造一批精业务、懂卫勤的复合型人才方阵,既有利于和平时期卫生工作的开展,又有利于战时和应急突发事件复杂环境下进行机动保障的开展[1]。围绕作战保障任务统筹各项工作,始终坚持精力、人力、财力向作战准备聚焦,先后完善了战备设施建设,建立了战时采供血站和制剂中心,保证平战时用血用液的需要。完成了多媒体教学、战救技能、基本技能和计算机模拟训练等配套训练室建设,入储更新了战备物资,为卫勤综合训练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保障。目前,卫勤训练中心初步达到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要求,形成“货架化、集装化、轮式化、标识化”管理,具备“一推就能装、一拉就能走、一放就能用”的快速机动能力,成为练卫勤、练战救、练技能的重要平台。
2 战备立家、常备不懈,确保保障能力常态保持工作落实
2.1 战备预案常修订 按照“照着就能干,拿来就能用”的要求,不断完善方案计划,力求以“预”求快、以“备”制胜,先后修订 10余种战备方案,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处置等多种预案,并顺利完成与地方卫生动员力量的对接。
2.2 抽组人员常充实 按照三年轮—遍的办法,抽组医务人员参加各类演习演练,使全院上下人人会战救、个个懂勤务。医院建立非编人员骨干储备库,把政治思想好、身体素质强、业务技术精、作风纪律严的非编人员列入抽组骨干[2]。以非现役文职人员为主体,建立预备役卫生营,实行军事化管理训练,保证了关键岗位不缺不弱、抽组人员不断挡。
2.3 骨干装备常操作 即每周集中 2个半天,抽组20人编组联训,通过结合任务训、融入工作练、按照计划考的方式,强化装备操作和专业技能培训,做到人员不够轮流训、时间不足加班训、效果不好强化训,全院参训率达 95%以上,使野战内外科和战救技术训练“常态化”。
2.4 机动力量常拉动 即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脱产训练,全院官兵、文职和合同制人员分批走向训练场、竞赛场,练精技能、练熟装备,强兵味、砺兵志,增强打赢信心。近几年多次组织医务人员拉动演练,并结合院前急救、灾害救援、参加地方“110社会服务联动”和“120急救中心”等时机,搞好经常性演练,有效提升了应急保障能力。
3 岗位锻炼、实战锤炼,确保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3.1 按照岗位需求训 重点抓好党委机关“一学四练”,定期组织战役理论学习、指挥谋略和战时情况处置训练,开展科室“战救知识学习月”活动,让指挥员脑子里装着战例,医务人员心里想着打仗。
3.2 按照实战编组训 为提升卫勤分队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需求快速抽组、快速部署、高效救治能力[3],我们从实战出发,提高训练的针对性,进行整体卫勤快速反应训练,重点把部队拉到近似实战条件下进行编组训练。“实战化”训练是提高专业技术队伍能力素质的根本途径[4],只有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人员收拢集中和救治机构的机动、展开、撤收等环节的整体模拟演练,才能确实提高快速反应能力[5]。近年来,医院先后参加了 20余次重大军事行动,保障能力在实战中得到检验。
3.3 按照实际任务训 先后抽组 43名官兵赴京抗击“非典”,成功救治空军 25名灭火英雄、漳州 25名氨中毒村民,千里驰援贵州普安救治煤矿爆炸 9名烧伤群众,全程参与救治莆田“10.21”特大火灾伤员,圆满完成“桑美”台风、闽北抗洪受灾群众、漳州雪灾滞留旅客的医疗保障任务。2008年 6月,医院紧急接受了 29名四川地震灾区伤员,按照“四个最好”要求,充分发挥在批量伤员救治上的组织经验和技术实力,圆满完成任务。下一步,我们将紧贴可能担负的任务,科学性组训、针对性施训[6],针对救援中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发挥优势、查找问题、总结不足、思考对策,尽快总结出适应我军未来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方救治工作做到快捷而高效[7]。
4 联合研发、集智攻关,确保保障能力创新发展
4.1 针对新装备扩试要求进行研训 先后承担野战医疗方舱等三套最新卫勤装备试验任务,大胆革新,改装医疗方舱底部,改进方舱装卸载方法,以叉车叉装替代吊车吊装,并利用室内网上推演与现场实训等方法手段,提高训练水平,使第一代野战机动医疗系统由原来 4小时缩短到目前仅用 45分钟就能全部展开完毕,提出的 50多条改进建议均被总部采纳。
4.2 针对战场救治重难点问题进行攻关 围绕高新武器伤救治、战时血液保障、渡海登岛作战海上救护等重难点课题,与体系部队进行对接研训、联合研发,取得显著成效,现代卫生装备管理应用和机动血液保障等课题成果在全军推广应用。医院建成了全军第一个野战血站,填补了我军野战血液保障的空白,经验被总部推广;自主研发的简易标准运血箱被投送到全军各大血站,在向汶川地震灾区运送批量血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3 针对信息化条件下高效保障需求进行研发完成了总后、军区赋予的“医疗救护分队信息系统”的研发任务,并通过总部组织的联调联试和第三方测试;数字化卫生营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军区重大科研立项。医院现有 26个全军和军区在研卫勤科研课题,获资助 360余万元。“十五”以来,共有 23项卫勤科研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机动卫勤分队卫生装备管理与应用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的运用为保障能力创新发展和有效保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 傅 征.军队卫生战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0-100.
[2] 秦书理,易贤楚.军队医院非编人员应急动员探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2):1167-1175.
[3] 张晓苏,宋 斌,杨文宇,等.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模块化设计与应用[J].东南国防医药,2009,11(3):277-279.
[4] 沈 颖,王 浈,王小峰.加强医院野战医疗所(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东南国防医药,2008,10(8):152-153.
[5] 曹志强,刘 明.应急机动卫勤训练实践的体会[J].沈阳部队医药,2009,22(2):92.
[6] 吴志成.抗震救灾实践对完成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研究思考[J].东南国防医药,2008,10(4):Ⅰ-Ⅳ .
[7] 周 全,唐晓峰.军队三甲医院在汶川地震后方救治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7):656-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