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野生雉类孵化率的技术
2010-08-15王志永石家庄市动物园050200
王志永 石家庄市动物园 050200
左小磊 石家庄市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 050041
王万华 石家庄市动物园 050200
李勇军 石家庄市动物园 050200
卢增菊 石家庄市动物园 050200
野生雉类的羽色绚丽多彩,姿态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鸟类饲养和展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部分可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野生雉类更是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孵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为野生雉类的饲养提供可靠保障,同时有效的防止野生资源的破坏。现就提高雉类孵化率的几个技术要点进行探讨。
提高雉类的孵化率采取的措施大体上可以总结为:改善种卵的品质、提高受精率,加强种卵的管理,创造良好的孵化条件。
1 提高种卵的品质
对野生雉类来说,主要是从营养学和生态学角度考虑,通过合理营养和创造良好的繁殖条件等提高种卵品质,在此不再赘述。主要分析一下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和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1.1 存在误区
片面追求产卵数量,忽视种卵质量控制。
在野生雉类的繁殖中,为了追求繁殖数量,常采取提高产卵数量的方法,不分时期地供给高营养饲料和蛋白补充料,认为由此才能使种雉多繁殖。其实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人们利用雉类的补卵习性,人为拉长了产卵期,但在孵化的过程中会发现后期所产的卵孵化率和成活率大大降低。这是由于在此期间,雄雉进入换羽期,精液品质急剧下降,甚至不交配,造成母雉产无精卵增多。所以,片面的追求产卵的数量而忽视质量控制,往往造成后期孵化率极其低下,不但不能有效地增加繁殖数量,还会造成种雉的繁殖力下降。较好的做法是:发现雄雉连续脱落尾羽和翼羽的时候,应及时从饲养上采取措施,使母雉停止产卵,强制换羽。常用的措施是停喂蛋白补充量,减少饲喂量和饮水量,条件充许的话隔日停水停料进行7-10天,然后恢复正常。同时,在饲料中加入1%的生石膏粉,有利于新羽的再生,其好处在于:
(1)促使早换羽,夏季来临时有利于鸡体健康。
(2)避免产卵出现大小年现象,延长繁殖寿命。
(3)缩短换羽期,有利于保洁和游客观赏。
1.2 关于啄卵的问题
野生雉类发生啄卵癖的比例远大于家禽,这一点在马鸡类、锦鸡何白鹇等品种中表现尤为明显。实践中避免啄卵的主要措施为:提供遮蔽物,保持环境安静;及时放置巢材,经常清理笼舍内的石头和砖头等硬物,运动场铺沙,以利于减少破损蛋,及时将破损蛋清除干净;不用带壳熟鸡蛋做蛋白补充料,以免养成食卵癖。对马鸡类容易啄蛋的,尽量不喂颗料饲料,改喂粉料。如发现雉类出现啄卵行为,需及时把装有芥茉油的假蛋放入笼舍,同时放入装有染料的假蛋,以便及时把啄卵雉辨别取出以减少损失。同时调整饲料,在日粮中加入20%-25%的动物性饲料,添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果上述方法不能奏效,把必需的种雉定期放入带有倾斜笼底的集蛋笼舍内进行收卵,如不再改变,考虑在秋天进行断喙。
1.3 关于记录的问题
孵化工作和饲养管理工作密不可分,详细地记录对孵化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记录方法:以种公雉所带若干母雉为一繁殖单元,进行编号,以单元进行记录。记录交配日期、产卵时间和产卵规律等,最重要的是在送往孵化室前对每单元所产的卵进行标记,以便检查受精率,把无受精能力或受精率低下的雄雉退出繁殖单元,考虑重新组群或并群。由此与孵化工作有机的结和在一起,建立优秀的繁殖单元,得到高品质的雉卵。
2 加强种卵的管理
2.1 种卵的集中和消毒
实践证明,刚产的种卵立即入孵并不能达到最好的孵化成绩,故在入孵前要经过短期的贮存,以促使种蛋内部稠蛋白稀释,便于孵化中蛋白液化。释放胚胎养分,但贮存期夏天一般不超过3天,冬天不超过9天。种卵保存温度宜控制在15-18℃,湿度在70%-80%。种卵消毒时间从理论上来讲最好在卵产出后立刻消毒,但实践中不易做到。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为饲养员集卵标号保存,定期送往孵化室消毒,但时间最好不超过3天,在此期间注意保证卵胶护膜的完整性,采取措施防尘、防蚊蝇、防鼠、防阳光直射和防穿堂风直吹。
种卵的消毒方法很多,主要分为薰蒸消毒、浸泡消毒和紫外灯照射消毒。考虑动物园孵化的易操作性,通常采用浸泡法消毒或紫外灯照射消毒。常用方法如下:
(1)碘液浸泡消毒法
将卵浸入1:1000的碘溶液中 (1g碘片+1.5g碘化钾+100m L水,溶解后倒入900m L清水中)浸泡0.5-1分钟,(溶液温度40℃)。
(2)新洁尔灭浸泡消毒法
用5%的新洁尔灭原液加50倍的水配成1:1000的水溶液将种蛋浸泡3分钟,(溶液温度40℃)。
(3)紫外线消毒法
安装40W紫外线灯管,距蛋面约1m高,经照射10-15分钟后,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此法还能有效提高种蛋的孵化率。
采取浸泡消毒法,因不同程度地破坏胶护膜,加大卵内水分的蒸发,细菌也容易进入,故消毒后不宜保存,待消毒液沥干后需尽快入孵。对卵浸泡消毒时,不要用手搓洗,如卵上粘有粪便等污物时最好不用毛刷涮洗,用蘸有消毒水的毛巾对污染部位进行擦洗,以免过早破坏卵表面的胶护膜。
2.2 孵化过程中对孵化机的消毒
由于动物园雉类一般采取恒温恒湿孵化,多批次入孵的施温方案,开机后即不停机,在此过程中,定期对孵化机进行定期消毒十分必要。较好的做法为用适当比例的季胺盐类药物进行喷雾和擦洗消毒,我们选用远征5号(癸甲氯铵)1:120倍稀释进行定期喷雾和擦拭消毒。
3 创造良好的孵化条件
3.1 孵化前的准备
孵化前的准备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孵化机的检验和试运转。在入孵前要认真校正,检验各机件的性能,尽量将隐患消灭在入孵前。
(1)孵化专用温度计和水银电接点温度计的校正
具体方法是将上述温度计和标准温度计插入38℃的温水中观察温差,反贴上温差标记。例如孵化用温度计比标准温度计低0.1℃则贴上“+0.1”,记录孵化温度时将所观察到的温度加上0.1℃,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更换温度计。
(2)湿度表的校正
孵化常用的湿度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子湿度表,一种为毛发湿度表。具体方法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标准湿度计或水银湿度表进行校对,依据说明书,用螺丝刀轻旋调节螺丝,动作要轻,最好在运转机中进行,尽量减少手掌温湿度的的影响。湿度表都有一定的正常使用寿命,仔细根据说明书进行使用和调节,注意保持湿度计棉纱的清洁,定期进行更换和及时添加蒸馏水。
(3)孵化机的试运转
对各机件检查完毕后进行试运转,重点检验控热、控湿和报警装置能否正常运转。接通电源,扳动电热开关,供温,供湿,然后分别接通和断开控温、控湿、警铃等系统的触点,看接触是否严密。接着调节控温(湿)的水银电接点温度计到所需度数,待达到所需温、湿度时,看是否能自动切断电源,然后开机门并关闭电热开关,使孵化机降温,然后再关机门,开电热开关,反复测试数次。将控温水银电接点温度计调至39℃,报警水银电接点温度计调到38.5℃,观察孵化器内的温度超过38.5℃时,报警器是否自动报警。检查完毕后试运转一周。
3.2 孵化的操作技术
(1)孵化过程的温湿度控制
动物园雉类一般采取恒温恒湿孵化,以满足不同胚龄种卵的需要,采取恒温孵化时,新老卵的位置一定要分列交错放置,这样老卵多余的热量被新卵吸收,解决了同一温度条件下新卵温度偏低,老卵温度偏高的矛盾,从而提高了孵化率,防止老卵因代谢热,造成“自温”超温。对胚胎发育影响最大的是高温高湿,因此一定要防止出现高温高湿的不良环境。 雉卵孵化对湿度的要求为“两头高,中间低”,即孵化前期和后期对湿度要求较高,中期对湿度要求较低。孵化机靠近加湿水盘的位置湿度略高,据此对卵进行调整,把孵化前期和后期的卵放在孵化机下部。卵的合理分布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2)孵化过程中的停电处理
孵化过程中停电后要特别注意立刻把机门打开通风,防止因风扇停转湿热空气上升对上部胚卵造成伤害,上层湿热空气散发后再关门保温。尽快启用备用电源,如果30分钟内不能启动机器,则需要放入热水袋控温。
(3)关于晾卵需注意的问题
晾卵一般为打开机门,关闭电热开关,风扇运转,进行晾卵,也可进行机外晾卵。一般从入孵后的第7天开始晾卵,每天晾卵2次,每次晾卵5-20分钟。由于卵的种类不同和孵化室温度的影响,晾卵时间不尽相同。一般可眼皮试温,感觉既不发烫又不发凉即可停止晾卵。另外,需注意的是夏季气温较高时,如果孵化室内没有空调等调温装置,只采用通风晾卵已不能解决问题,此时可将 25-30℃的凉水雾状喷洒在卵面上,表面有露珠即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总之,晾卵要灵活掌握,时间不能太长,卵表温度不能过低,否则影响胚胎发育。
3. 3 关于人工协助出雏
由于种卵的品质差或孵化条件不够完善等原因,在出雏时往往有已啄壳但无力自行出壳的雉雏出现,其常见的情况有胎位不正或倒胎、粘壳等。对于比较珍贵的雉卵此可进行人工协助出雏。
(1)胎位不正或倒胎
观察倒胎或胎位不正的情况应注意啄壳的部位,当啄壳发生在靠近小头端1/2以内时,视为不正常啄壳,很可能是胎位不正或倒胎。
(2)粘壳
粘壳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孵化过程中湿度过低,啄壳后失水过快,卵壳膜紧缩,将雉雏粘住;二是孵化过程中湿度偏大,粘液过多,雉雏活动受阻,无力将卵壳膜捅破。
人工协助出雏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要认真对啄壳情况进行观察。对于卵壳膜已枯黄的胚卵,用钝头镊子轻轻剥离粘连处,将头、颈和翅逐步拉出壳外,让其自行挣扎出壳。卵壳膜没有枯黄的胚卵则不能轻易剥离卵壳膜,视情况用棉签轻轻蘸水稍湿啄口处的卵壳膜,用牙签和镊子轻轻拔开卵壳膜(注意不要伤到血管,如伤及血管出血,赶快停止,用干棉签将血吸干,用镊子轻夹止血),使嘴露出后放回出雏机,每隔一到两个小时用棉签蘸水湿润膜1次(注意蘸水不能太多,以防雉雏窒息)。
根据观察,好多协助出雏的雉雏有B族维生素缺乏症状,可在100g温开水(35-40℃)中加入5-10mg复合VB,用棉签蘸水点膜。在此过程中用镊子沿嘴的移动方向轻轻除去卵壳,逐渐延伸,直至雉雏能挣扎出壳。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因卵黄囊未完全进入腹腔或脐部未完全愈合,尿囊绒毛膜血管未完全萎缩,强行助产,导致尿囊绒毛膜血管大量出血,造成雉雏死亡或残弱雏。对于出雏后脐部愈合不良的雉雏,用棉签蘸碘酊进行消毒,以防感染。
以上根据野生雉类孵化的特点,结合实践经验,对影响雉类孵化率的一些关键性技术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目的为探讨出适合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场和动物园工作特点的野生雉类的孵化操作技术和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野生雉类规模化养殖工作的开展。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