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加快合川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0-08-15谭端谢修群

蚕学通讯 2010年4期
关键词:合川蚕业养蚕

谭端 谢修群

(1.重庆市合川区蚕桑技术指导站 401520;2.重庆市合川区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 401520)

重庆市合川区养蚕历史悠久,清代举人张森楷于1902年在合川太和镇创办“四川蚕桑公社”,被誉为川东蚕桑之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蚕桑产业是我区农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历史上最高发种量达26.8万张,产茧6 600t,名列全国第三,原四川第一。合川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为总纲,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培育、大城市建设”三大战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我区的蚕桑产业建设工作得到国家商务部“蚕桑特色优势产业”项目、重庆市外经贸委“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等项目扶持;同时,全国蚕业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成功落户合川,国家蚕桑产业体系渝西北综合试验站在合川设基地,政策性桑蚕保险又在合川率开先河。我区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稳定发展优质粮油产业,突出发展生猪、蔬菜、柑橘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竹木、蚕桑、中药材、草食牲畜、花卉五大特色产业,各区县立足资源优势选择1~2个农业特色产业进行发展”的135X农业产业的发展部署,以“夯实基础,培育龙头,依靠科技,加强服务,发展增效,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全区“双十工程”这个中心,大力改进养蚕、收烘设备设施,提高蚕茧质量,增强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发力度,推进现代蚕业建设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 合川蚕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1.1 合川蚕业发展的优势

1.1.1 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合川是富强美丽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幅员面积2 343km2,人口约154万。一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适合栽桑养蚕。合川区海拔高度为185~1 284.2m,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少霜雪,无霜期长,积温高,多云雾,具有冬暖、夏热、春早、秋短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1 121.4mm,平均无霜期为319d。海拔、气象、土质等条件非常适宜桑树生长,气候条件十分符合养蚕环境的要求,这从我区养蚕历史悠久,蚕业发展的效果中得到充分的证明和体现。二是桑树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蚕业的桑园基础。我区现有桑园面积约4 800hm2,其中相对集中成片约3 500 hm2,主要集中在官渡、太和、云门街道等13个基地镇街,已嫁接的桑树有4 400万株,良桑率达到了87%;桑园平均产叶量1 200~1 500kg/667m2,平均每667m2桑园可养蚕2~2.5张。

1.1.2 有适应发展的技术优势

我区通过对近几年来蚕桑生产工作的不断总结,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合川生产实际的科技养蚕“五化”建设的技术路线,建立了以西南大学为依托,国家蚕桑产业体系渝西北综合试验站合川基地为平台,蚕桑站为核心,蚕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合作社社员为辐射的技术服务体系。全区从事蚕桑技术推广的专职人员100余人,技术队伍稳定,技术指导作用发挥得较好。

1.1.3 有适应竞争的质量优势

紧紧围绕“十一五”的蚕桑产业发展规划,以建立优质蚕茧基地为目标,按照“夯实基础,提高质量”的要求,全区小蚕共育面达100%,养蚕无病率达90%以上,平均单产达40kg/张以上。干茧上车率达到90%、解舒率达到50%、茧丝长1 000m和缫丝毛折在300kg左右,蚕茧的质量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

1.1.4 有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的蚕桑专业合作社载体优势

蚕桑专业合作社作为蚕农劳动和资本联合的新形式、组织生产经营的新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蚕农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在现代蚕桑业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1]。在重庆市外经贸委、重庆市蚕桑站,合川区委、区政府、区外经贸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区蚕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蚕桑专业合作社分布在各主要蚕桑镇街,2010年蚕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到796.86万元,有31家合作社收购蚕茧,收茧量占全区收茧量的2/3以上。我区的蚕桑专业合作社调整优化了蚕桑产业结构,促进蚕桑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外向化,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1.5 有扶持产业持续发展的政策优势

主要包括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蚕桑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西南大学在我区实施的“全国蚕业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项目、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区委、区政府把蚕桑产业列为“双十工程”项目,加大了蚕桑产业的投入力度。

1.1.6 有保障产业风险的全覆盖政策性桑蚕保险优势

2008年,我区按照“政策性保险、商业化运作”模式,本着“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商业运作、规范实施”的原则,大胆地探索了桑蚕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启动全国首例行业全覆盖政策性桑蚕保险工作。2010年,桑蚕保险被纳入重庆八大“民心工程”,也是我区开展桑蚕保险的第3年。三年桑蚕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了蚕农的广泛好评,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并会在今后的蚕桑产业工作中继续开展政策性桑蚕保险,服务“三农”。桑蚕保险有效地规避了蚕桑生产风险,增强了蚕农防灾抗灾能力,创新了支农方式,积极发挥了保险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了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为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1.2 合川蚕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2.1 养蚕缺乏劳动力,制约着蚕桑产业的发展

由于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少、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原因,近几年我区的农村青壮年大都弃农外出务工,家中只剩妇女,儿童和老人。据区政府的统计数据,长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47万人以上,占到全区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蚕桑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给我区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2.2 蚕桑专业合作社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由于我区部分蚕桑专业合作社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运行管理不规范、组织的稳定性不强、合作意识薄弱、资金瓶颈制约明显等自身的问题。二是各蚕桑专业合作社之间缺乏技术、信息、管理机制的交流。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蚕茧收购秩序不规范,使得蚕桑行业管理体制不顺,宏观调控能力弱,直接影响了干茧质量的提高,阻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1.2.3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进程缓慢

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工作,最早是1934年在日本开始的[2],直至今日,我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进程仍然十分缓慢。对于我区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关的技术体系不成熟,综合利用刚刚起步,未受到政府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二是蚕沙、桑枝等副产物资源在农村的利用率很低。三是进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实力弱,开发规模小,对市场的开拓力不足,桑园林下养殖的家禽销售网络不健全,桑园林下种植大户缺少发展产业的资金。四是国家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没有出台相应的专项资金进行扶持。

2 合川蚕业发展的定位与目标

2.1 合川蚕业发展的定位

要把加快发展蚕桑产业作为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促进农民万元增收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合川打造成中国的知名旅游城市,重庆区域性中心大城市,重庆最美丽的城市“三大奋斗目标”;实施富强合川、平安合川、美丽合川、德润合川“四大战略”;推出十大发展工程和十大民心工程的“双十工程”;推进百个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3421”工作思路,以蚕桑“十二五”规划为蓝图、项目为支撑点、科学养蚕为基础、渝西北综合试验站为平台,创新体制,充分发挥我区蚕桑产业优势,突出桑园林下经济产业,培育蚕桑生态旅游业,提升蚕桑产业化水平,形成区域化种植、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发展成为西南地区优质蚕桑业产品生产基地、重庆市桑园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蚕桑生态旅游基地和蚕桑新品种与新技术示范基地。

2.2 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一是把优质高效桑园面积稳定在3 333hm2以上,蚕茧年总产量达到1 000t以上,蚕桑综合效益比“十一五”提高30%以上;二是新建果叶兼用蚕业基地333hm2,年产桑果3 500t;蚕业主体技术路线的推广面提高到70%以上;三是在基地镇建设80个小蚕共育室,小蚕共育率达到100%;四是向重庆市外经贸委争取丝绸出口企业技术改造及新产品研发资助项目,加快我区蚕茧收烘设备、丝厂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装备改造,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扩大丝绸出口,增加创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在全区新建或改建15个标准化蚕桑专业合作社;六是每667m2桑园养蚕、林下经济、综合利用等综合产值保持3 000元以上,形成集蚕茧生产、收烘、缫丝、织绸、服装、外贸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时再形成一条桑园林下经济作物、动物以及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新产业链,促进蚕桑产业更加蓬勃发展。

3 加快合川蚕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蚕桑产业生产的领导,理顺关系,强化部门协作,整合部门对蚕桑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建立政府、企业和广大蚕农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蚕桑产业发展资金。在生产投入上,坚持“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以蚕农投入为主体,企业投入为辅助,政府适当扶持的投入方式,用于蚕桑产业的发展、考核、奖励。企业投入资金用于先进技术推广、小蚕共育补贴、省力化饲养、优良蔟具普及等方面,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蚕桑产业发展机制,推进我区现代蚕业又好又快发展。

3.2 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加强技术网络建设,构建信息网络平台,运用现代传媒,综合指导生产实践。着力构建以区蚕桑技术指导站为核心,建立以蚕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以合作社社员为辐射的技术服务网络。建立层层培训制度,以蚕桑站组织技术培训,重点对养蚕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培训,使每个专业合作社都掌握养蚕先进实用技术,每个专业合作社有1名技术骨干,每个镇街有1~2个以合作社为基础的技术能力强的专业服务队,再由专业合作社对蚕农社员特别是养蚕大户社员进行培训,使大部分社员养蚕水平显著提高,再辐射到广大蚕农,使之能切实有效地服务于蚕农,有效推动现代蚕业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3.3 以推进“双十工程”为契机,大力实施科技兴蚕

以合川区委、区政府推进实施的“双十工程”为契机,大力推广科学养蚕、桑园管理技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蚕桑站技术服务的作用,除加强常规技术的落实之外,继续加大对小蚕共育、集体消毒、蚕台饲养、自动上蔟等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推广力度。同时,加大对省力机械的引进和推广,努力提高养蚕工效和单产水平。此外,还要以蚕桑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为平台,积极推广新品种,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3.4 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

合川区蚕桑产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如太和丝绸有限公司和聚龙茧丝绸有限公司都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加之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都为蚕桑产业招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区蚕桑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蚕桑产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我区各镇街、各相关部门要不断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内引外联,主动出击,切实把蚕桑产业招商工作放到中心位置,实施蚕桑产业化招商将有效带动财政增长、农民增收,走出一条由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3.5 加快桑园综合开发基地建设的力度

一是大力发展桑园林下经济模式。在官渡、隆兴、沙鱼、渭沱、太和、云门街道等蚕桑基地镇街发展“桑园+肉鸡(蛋鸡)”、“桑园+食用菌”、“桑园+蔬菜”等林下经济模式。二是建立果叶兼用型桑品种展示区。在三汇、官渡、云门街道等镇街建设333hm2果叶兼用新桑品种—“嘉陵30号”综合技术展示区。三是建立蚕桑生态旅游园。在官渡、涞滩、铜溪、钓鱼城街道、云门街道等镇街逐步发展蚕桑生态旅游,综合利用桑园资源,将生态旅游与蚕桑系列产品开发结合,提高蚕业竞争力,增加桑园综合效益产值。通过上述3种方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延长蚕桑产业链条,可以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蚕桑产业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从而促进蚕农增收、企业增效。

3.6 继续开展全覆盖政策性蚕桑保险工作

蚕桑保险是政府支持农民的创新方式,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关注民生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有力保障,必须按照“政策性保险、商业化运作”模式,本着“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商业运作、规范实施”的原则,以规范运作为重点,着力构建桑蚕保险的运行机制;以立足长效为切入点,努力构建桑蚕保险的保障机制;以坚持公平为着力点,积极构建桑蚕保险的定损理赔机制;以体察民情为基本点,合理构建桑蚕保险的配套政策机制。

3.7 推进蚕茧收烘设备和丝绸企业设备改造

在官渡、狮滩、沙鱼、隆兴、铜溪、云门街道等镇街茧站,逐步推广热风循环烘茧机,将其纳入农业机械补贴范围,使热风循环烘茧机的普及率达到50%以上,提高干茧的质量,增加收烘效益;同时,积极争取重庆市财政、重庆市外经贸委在财政和政策措施上的支持,加大对丝绸企业生产和环保设备改造的补贴,使缫丝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5%,自动缫比例达到80%以上。

[1]黄梅梅,伍勤忠.浅论蚕桑专业合作社作用及发展对策[J].广西蚕业,2010,47(1):33-36.

[2]周垂桓,谭智达.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合川蚕业养蚕
合川脱险
他笑了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稿约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