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齐梁赠答诗创作的世俗化

2010-08-15韩蓉

关键词:世俗化文人题材

韩蓉

论齐梁赠答诗创作的世俗化

韩蓉

六朝的齐梁陈时代是历史上赠答诗创作最为兴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赠答诗创作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世俗化特点。分析了齐梁期间赠答诗在抒写情性和题材取向上的世俗化表现,认为当时社会重视声色娱乐的风尚及其影响下的文人心态是导致赠答诗世俗化的主要原因。

赠答诗;世俗化;六朝时期

赠答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特殊的一类诗型,它注重诗人彼此之间诗歌的回环往复,实现诗人情感的交流互动。赠答诗为沟通人际交往而产生,具有明确的指示对象。诗人通过来往赠答,切磋技艺,交流感情。诗歌赠答自六朝起成为文人交往的一种文化时尚。

六朝时期是赠答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而齐梁时代赠答诗创作最为繁荣。由于帝王皇室对文学的爱好与提倡以及文人集团的大量兴起,赠答诗的交际功能被进一步强化。无论从创作人数还是存诗数量来看,齐梁时代的赠答诗创作都处于极盛时期。齐梁诗人赠答酬唱的范围已经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得齐梁赠答诗较之于前代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与品格——世俗化。这里所谓世俗化,主要指诗歌内容以世俗平凡的日常生活为主,肯定感官欲望,表达世俗情感。

一、齐梁赠答诗创作世俗化的表现

齐梁赠答诗创作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抒写情性及题材取向上。

(一)赠答诗抒写情性的世俗化

齐梁诗人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抒写情性。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但是他们所理解的情性的内涵却与前代“合乎礼仪”之情不同,更加趋于世俗化和日常生活化。萧子显批评谢灵运“典正可采,酷不入情”,正是不满于谢诗对日常生活之情的疏离。萧纲在《答张缵谢示集书》中,对“情性”的内涵做了详尽的注释:“至于春庭落景,转蕙承风;秋雨且晴,檐梧初下;浮云生野,明月入楼。时命亲宾,乍动严驾;车渠屡酌,鹦鹉骤倾。依昔三边,久留四战;胡雾连天,征旗拂日;时闻坞笛,遥听塞笳;或乡思凄然,或雄心愤薄。是以沉吟短翰,补缀庸音,寓目写心,因事而作。”(《全梁文》卷十一)这种重视娱乐、写实的文学思潮,是文学觉醒过程中的一种极端的表现。这时候,诗中之寄托减少,或远离儒家诗教所制定的标准,文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敏锐地捕捉到自己心绪的种种变化,以诗歌赠答的方式彼此交流,抒写自己的感慨与苦闷。于是,这一时代的文人赠答之作中出现了大量日常生活的闲情逸趣,平凡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友情的抒写上,齐梁赠答诗侧重于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温情,通过对卧病友人的劝慰和平时赠物往来此类平凡琐事,来表现友人间的相互关心,从日常生活点滴中体现友谊的真挚,以小见大,俗中求雅。如沈约的《和左丞庾杲之移病诗》、谢脁的《和王长史卧病诗》,对病中的友人进行诚挚的慰问。文人在生活中受到帮助,赠诗以表答谢,在此时期亦成为风气。如任昉的《答到建安饷杖诗》、王筠的《答元金紫饷朱李诗》和庾信的《奉答赐酒诗》《奉答赐酒鹅诗》《答王司空饷酒诗》及陈代何处士的《敬酬解法师所赠诗》都是对所受帮助的答谢,反映了文人日常生活交际的真实状况以及赠答主体之间的深情厚谊。

梁陈诗人于诗歌赠答情性抒发上更进一步,由日常生活之情向男女艳情方向上引申,作品中洋溢着玩赏、调笑的情调。如刘缓《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诗》:“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关别有物,还是倾城人。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粉光犹似面,朱色不胜唇。遥见疑花发,闻香知异春。钗长逐鬟发,袜小称腰身。夜夜言娇尽,日日态还新。工倾荀奉倩,能迷石季伦。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从对女性容貌体态的观赏,写到对男女交往的揣测。这种艳情的抒写,以传统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悖理放荡,但梁陈诗人却毫无顾忌地酬答唱和,而且盛赞其为“性情卓绝,新致英奇”(萧纲《答新渝侯和诗书》)。梁陈赠答诗情性抒发世俗化特征,由此可见一斑。

齐梁陈赠答诗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诗人写作时带有游戏的态度。如何逊的《嘲刘郎诗》、刘之遴的《嘲伏挺诗》、萧刚的《戏赠丽人》、陈后主的《戏赠沈后》等,戏谑调侃的游戏成分于诗题中即可见一斑。赠答诗歌由“诗可以群”走向“诗可以戏”,充分说明其世俗化气息愈加浓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泛滥了。

(二)赠答诗题材取向的世俗化

较之于前代,齐梁赠答诗的题材有弘细之分。魏晋赠答诗所抒写的一般都是“大”题材,如述怀、离别、公宴等等,至于元嘉诗坛,谢灵运的赠答诗中多为登临游览所见所感,颜延之的赠答之作开始表现一些士大夫的生活内容和情趣。齐梁诗人的生活面较之元嘉诗人更为狭窄,但却是十分细腻地去体味这个小圈子里的生活情趣。林庚先生在《中国文学简史》中指出,齐梁诗人往往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它的特点是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诗’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一切日常生活,无处不是诗的语言”。他们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创作的素材,于酬唱赠答之际彼此交流将日常生活诗化后所获得的审美趣味。赠答诗题材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活面来说,固是前所未有的狭窄,但从题材范围来看,却又是前所未有的宽泛。”这对赠答诗歌题材之开拓实具有深远意义。

齐梁陈文人的酬唱赠答诗作题材上最突出的变化是咏物内容增多了,梨花、屏风、新月、落日、白云、雪花、晚雨、烛、鹤、琴都成为赠答唱和的对象。他们常常指物命题,应酬唱和,力求穷物之情,尽物之态,从而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和文化精神。齐代竟陵王周围文人的诗歌酬唱,几乎都是消闲性质。如刘绘《和池上梨花诗》、沈约《和王中书德充詠白云诗》《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等,谈不上任何意蕴和内涵。赠答创作基本上是出于娱乐、消闲的目的,有些甚至纯属文字游戏,如范云的《奉和齐竟陵王郡县名诗》,沈约的《奉和竟陵王药名诗》《和竟陵王抄书诗》《和陆慧晓百姓名诗》等等。至于梁代,更是吸纳与女性生活有着直接关联的绣鞋、床帐、枕席之类为题材加以吟咏酬唱。典型作品如萧纲的《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诗》:“密房寒日晚,落照度窗边。红帘遥不隔,轻帷半卷悬。方知纤手制,讵减缝裳妍。龙刀横膝上,画尺堕衣前。熨斗金涂色,簪管白牙缠。衣裁合欢襵,文作鸳鸯连。缝用双针缕,絮是八蚕绵。香和丽丘蜜,麝吐中台烟。已入琉璃帐,兼杂太华毡。且共雕炉暖,非同团扇捐。更恐从军别,空床徒自怜。”连卧具都可以入诗,而且描写细致,无微不至。文人生活圈子的狭窄、生活内容的单调,百无聊赖,均在此诗中得到充分体现。由此可见梁代诗歌赠答创作风气已经俗得到家了。

同时,较之前代,齐梁赠答唱和在题材上又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化倾向,包涵着一种通达的人生态度和文化价值追求。诗人往往从登楼、纳凉、泛舟、卧病、服散、闻琴这些日常生活中寻找“性情卓绝”的诗思,尽管这会使诗人远离现实生活,却也将赠答诗歌从言志抒怀的传统窠臼中引导出来,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江淹《郊外望秋答殷博士诗》,沈约《华阳先生登楼不复下赠呈诗》《早行逢故人车中为赠诗》,何逊《落日前墟望赠范广州云诗》《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诗》《王廨前水竹答崔録事诗》《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诗》《下直出谿边望答虞丹徒敬诗》《春暮喜晴酬袁户曹苦雨诗》,王僧孺《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诗》、《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诗》等等,这些诗作从诗题中即可看出诗人赠答的题材取向,显示出诗人对文化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并以此作为人生价值补偿的内在要求。

二、齐梁赠答诗创作世俗化成因

齐梁赠答诗歌表现出明显的通俗化和生活化倾向,这既与赠答诗的功能相关,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直接关系。

齐梁时期,整个社会的总体风尚是重视声色、娱乐的,家国之感偏于淡漠,但齐梁文士对于世俗生活的享受却甚为看重。《南史·夏侯详传》所载鱼弘所言“丈夫生如轻尘栖弱草,白驹之过隙。人生但欢乐,富贵在何时”的心态就很有代表性。萧绎《全德志序》云:“驷马高车,优游宴喜。既令公侯踞掌,复使要荒蹶角。入室生光,岂非盛矣……人生行乐,止足为先。但使尊酒不空,坐客恒满。”(《全梁文》卷十七)。颜之推说:“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缛,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颜氏家训》)可见,当时社会由上到下,形成了一种耽于享乐的社会风尚,由此导致了玩物之风的盛行。社会风气的俗化直接导致了诗歌风格的俗化。唐代顾陶《唐诗类选序》云:“晋宋诗人不失雅正,直言无避,颇遵汉、魏之风,逮齐、梁、陈、隋,德祚浅薄,无能激切于事,皆以淫艳相夸,不能流俗者无几。”

当时文人生活圈子的狭窄,视野的局限性,也是造成赠答诗题材琐细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只能从身边选取创作素材,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琐碎之物就自然而然进入了诗人的视野。正如《颜氏家训·涉务》所云:“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当时世人缺少社会实践,很难在现实中得到感发,而大量的聚会又需要当场做诗,临时命题,只得以即目所见的身边的杂物作为描写对象。如此,必然会导致赠答题材的世俗化与细化。

余英时先生曾经指出,魏晋以后,“道术既为天下裂,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之精神逐渐为家族与个人意识所淹没”,“士大夫不复以国家和社会为念”。处在南朝朝代更替频仍的特殊历史时期,看惯了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视其有如“将一家物与一家”(《南史·褚炤传》)般平常,齐梁陈诗人已经不复有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他们是缺乏精神目标的,既没有超拔的目标,也没有超拔的动力。完全将对精神彼岸的向往和追求放弃,而将视野和趣味都定位在帝王的喜好上,以博取帝王欢心为己任。放弃理想、放弃对现实的评判,着重于对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美,并赋予诗意。宋人释惠洪说:“江左风流,久已零落。士大夫人品不高,故奇韵灭绝。”(《冷斋夜话》卷四)赵翼说:“次则如王弘、王昙首、褚渊、王俭等,与时推迁,为兴朝佐命,以自保其家世,虽朝市革易,而我之门第如故,以是为世家大族,迥异于庶姓而已。”(《廿二史札记》卷十二)缺少骨气和节操,唯唯诺诺,卑弱人格的形成,与这种变更有很大的关系。现实感官享受成为普遍心理与愿望,这种文人心态的变化,高远志向的丧失,甚至品格的卑弱,反映到其文学创作中,就形成了赠答诗的纤弱、阴柔的美学风貌。

总的来说,社会风气、诗人心态等导致审美眼光日趋琐细,高风绝尘的诗韵风流不再为诗人所着力追求,精笔描刻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最终造成了赠答诗创作偏重于纤弱、阴柔的风格,而缺少建安文人的“风骨”。

齐、梁、陈赠答诗创作的世俗化降低了诗歌的品味,诗歌从经国大志的抒发转化为日常情感的交流,使得诗歌境界不够深远,气势不够恢宏。但是,敢于赤裸裸暴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心态,正视人性,重视生活,又成为诗人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此时的文人赠答诗歌,正是文人日常生活与审美趣味的真实反映。齐梁赠答诗分担了书信的一部分功能,被诗人用来处理日常事务。换言之,赠答诗成为一种显示语言魅力的“诗信”,文人之间的交际成为一种“诗性交际”,拓展了诗歌的社会作用。

[1]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葛晓音.论齐梁文人革新晋宋诗风的功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G].北京:中华书局,1958.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G].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吴景旭.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吴玉绮,等.颜氏家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book=112,ebook=557

I207.2

A

1673-1999(2010)23-0112-03

韩蓉(1975-),女,山西昔阳人,古代文学博士,南京铁道学院工商管理系(江苏苏州215137)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学。

2010-10-15

猜你喜欢

世俗化文人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文人与酒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