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技政策中的环境与能源政策
2010-08-15雷刚
雷刚
浅议科技政策中的环境与能源政策
雷刚
介绍了美国和欧盟的环境及能源政策的发展趋向,分析了我国省市级科技进步条例中涉及能源与环境保护的规定存在的不足。对环境与能源政策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科技政策;能源开发;环境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的开发利用当更趋合理,环境保护当更加有效。因此,制定科技政策应该切实考虑到对于环保和节能技术研发工作的倡导与鼓励,体现政府发展科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精神,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和欧盟的环境与能源政策
(一)美国的环境与能源政策
近年来,美国的环境政策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向:一是更加重视依托市场的经济手段,如SO2配额交易制度;二是要求公开环境信息的政策越来越多,如不断增多的有毒物质名录;三是在立法过程中更多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平衡问题;四是越来越来注重环境公平的理念;五是在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开始考虑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六是针对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政策显得越来越重要。
2005年的《美国能源政策法》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支持对多种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多元化策略促进能源的供应安全。特别强调了风能、太阳能、地热、海浪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水利能源和天然气等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规范。第二,通过制定税收政策、颁布各种标准来促进节约能源。在这方面美国政府主要是依靠税收优惠、补贴等奖励手段来激励公众自发选择使用节能降耗的产品,而非以行政手段强制公众的选择[1]。第三,相应的处罚措施非常详细,与能源相关的部门的职责得到明确。
(三)欧盟的环境与能源政策
欧盟的环境政策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第一,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指导思想。自《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欧盟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的指导思想。第二,环境政策一体化,即把对环境的影响考虑纳入欧盟其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之中。第三,环境政策决策的民主化和复杂化趋势愈加明显。欧盟坚持环境民主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环境政策和法律的民主化趋势日益增强,而各阶层大众的广泛参与又相应增加了欧盟环境政策和立法的复杂性[2]。
为了保证能源供给安全,鼓励能源领域的研发与创新,欧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重点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氢能、核能等技术的试验与应用方面;二是注重研究CO2的转化技术和贮存技术,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大力发展新科技,确保欧洲能源企业的新一代技术和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四是建立能源研究开发与创新平台,把生物质燃料、清洁煤技术、燃料电池、氢能、太阳能电池等新兴领域的研发与创新纳入到该平台中;五是发挥欧洲投资银行的积极作用,推动银行长期投资于能源领域的开发[3]。
二、国内部分省市科技进步条例中的有关规定
我国大部分省市的科技进步条例中涉及环境与能源的内容,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散见于条例中的个别条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2009年的《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第三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十条规定“科学技术进步工作重点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第二十九条提出“支持企业应用科学技术进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2008年的《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第十五条提出“能源工业要加速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程度,降低消耗,防治环境污染”。2009年的《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第十七条提出“支持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对调整环境能源政策的建议
(一)以节能为目标的科技政策调整
1.在市场层面,运用经济杠杆来进行约束
鉴于现在大多数常规能源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可以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建立差别化、阶梯式累进的价格机制,限制一些企业进入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税费政策,使企业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促使企业更加积极地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能源。
2.在立法层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节能行为需要有强制的力量保证和调整,法律法规可以调整不同社会主体的行为,调整社会利益的分配格局,体现政府的意志。1998年的《节约能源法》的颁布实施,标志我国节能工作进入了法制化轨道。为了配套节约能源法的实施,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重点耗能产业的效能标准,制定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的设计标准,对于新兴节能技术的使用制定技术导向目录。
3.在执法层面,加强能源监管力度
对重点的用能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并进行实时监管。对违法违规企业,要坚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应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取消其生产许可证,银行应停止对其放贷。
(二)基于环保目标的科技政策调整
1.不断优化功能区划,积极实施生态补偿
根据区域的环境与资源的不同承载能力,合理划分功能区域。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差异化要求,明确不同区划的定位,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同时,加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业,扶持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禁各种不符合功能规划的开发行为。
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确定生态补偿的资金分配标准,规范和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管理。对市区搬迁的企业,要优先考虑在周边县市安排落户,并在税收,排污指标分配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于重要的生态区和欠发达地区,要给予政策优惠。调整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合理配置资源,保护环境[4]。
2.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要在企业尤其是污染型行业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保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使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输出。除了在企业的微观层面实施清洁生产外,对于整个区域来讲,要选择性的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高级阶段,是在整个社会层面的清洁生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观、消费观,也是一种新的经济观和价值观[4]。
3.加强环境监管,积极推进重点工程
以生态市为目标,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同时不断完善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事故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围绕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指标,重点开展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环境污染整治工程、生态建设示范工程等环境工程。
[1]凌善康,钟湘志.从美国能源政策战略转变中得到的启迪[J]. WTO经济导刊,2007(6).
[2]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郭志俊.欧盟能源政策的环境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7(12).
[4]杨文培,严向军,丁祖荣.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book=32,ebook=397
G322.0
A
1673-1999(2010)23-0032-02
雷刚(1982-),男,河南开封人,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法、知识产权法。
2010-09-10